分享

肠郁中医治疗最牛妙方

 神医图书馆318 2015-09-11

肠郁中医治疗最牛妙方        

辨证治疗
        1.肝郁脾虚证
        证候: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理气机。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炒白术12克,生白芍12克,防风9克,陈皮10克,柴胡9克,煨木香6克,炒枳壳10克,制香附10克,生甘草6克。
        加减:
        腹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
        嗳气频繁者,加代赭石、沉香。
        泄泻者,加党参、乌梅、木瓜。
        腹满胀痛,大便秘结或欲便不能者,加大黄、枳实、槟榔。
        2.寒热夹杂证
        证候:腹中作痛或肠鸣腹泻,便下粘腻不畅,或夹泡沫,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烦闷不欲食,脘腹喜暖,口干,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平调寒热,理肠和胃。
        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10克,细辛3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炒川椒6克,制附子5克,黄连6克,黄柏10克,茯苓10克,炮姜10克,煨木香10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减:
        少腹疼痛,胀满恶寒者,去黄连,加荔枝核、小茴香。
        胃脘灼热,口苦者去川椒、炮姜、附子,加栀子、吴萸。
        温邪内阻,腹满后重者,去党参、甘草,加川朴、山楂、槟榔、藿香。
        3.脾胃虚弱证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上 腹部隐隐作痛,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山药12克,炒扁豆30克,莲子12克,炒苡仁40克,砂仁4克(后下),炒陈皮6克,木香6克,甘草6克。
        加减:
        久泻不止,脾虚下陷者,加升麻、柴胡、生黄芪。
        肾阳已衰,寒气内盛者,可加肉桂。
        黎明泄泻,伴腰膝酸冷者,加补骨脂、肉豆蔻。
        腹痛喜按,怯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
        4.肠道津亏证
        证候:便秘数日一行,便结难下,大便如卵石状、羊屎状。部分患者可于左下腹触及包块,少腹疼痛,伴失眠、头痛、烦闷、手足汗出,舌红少苔或苔燥,脉弦。
        治法:滋水清肝,润肠通便。
        方药:一贯煎合增液汤加减。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当归12克,生地24克,玄参10克,白芍12克,川楝子10克,玫瑰花6克(后下)。


        加减:
        兼气虚者,加太子参、生黄芪、生甘草。
        便秘甚者,加火麻仁、生首乌。
        腹痛者,加元胡,重用白芍。
        5.肠道瘀滞证
        证候:大便或稀溏或便秘,左少腹疼痛固定,并可扪及条索状包块,腹胀,嗳气,纳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理气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5克,川芎6克,赤芍15克,蒲黄9克,五灵脂6克,没药6克,元胡10克,桂枝9克,丹参15克。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四逆散:温开水调下,每次4.5~9克,每日2次。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腹痛。
        (2)补脾益肠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一般连服2~3个疗程。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证。
        (3)麻仁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用于肠燥便秘。
        (4)麻仁润肠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便秘因肠胃燥热引起者。
        2.单方验方
        (1)莪术(醋炒)60克,广木香30克。共为细末,开水冲服,每次1.5~3克。用于气滞腹痛。
        (2)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克。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虚泄泻。
        (3)当归、生姜、红糖各15克,水煎服。治虚寒腹痛。
        (4)净蜂蜜60克,洁白食盐6克。开水泡化温服。治疗津亏便秘。
        (5)白芍30~40克,陈皮、炒白术各10克,防风、生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有疏肝缓急止痛之功。
        (6)乌梅20克,干姜、炙甘草各4克,黄连、肉桂、熟附片各5克,当归、黄柏各10克,蜀椒3克,细辛2克,党参12克,大枣30克。水煎服,每日1剂,1月为1疗程。功用温脏、收敛、止泻,对腹痛、腹泻等症有较好疗效。
        (7)厚朴10克,五味子10克,石榴皮10克,黄芪10克,乌梅3个,鸡内金3克。水煎分2~3次温服,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功用温中补虚,涩肠止泻。
        3.药物外治
        (1)蛇床子、吴茱萸,研末敷脐,24小时更换1次。治疗久泻。
        (2)食盐60克炒热,装在布袋内熨肚脐周围。治握寒腹痛、腹泻。
        (3)胡椒粉填满肚脐,纱布敷盖,隔日更换1次。治疗虚寒泄泻。
        (4)理疗:腹部安放热水袋,可减轻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这种方法能得到较好的临时效果。腹部按摩、温水淋浴或盆浴、温水游泳、日光浴对本病均有帮助,剧烈腹痛时用温水灌肠,有时可得到迅速而满意的效果。

肠郁中医诊治

发表时间:2011-5-20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   作者:袁丽萍
[导读] 温邪内阻,腹满后重者,去党参、甘草,加川朴、山楂、槟榔、藿香。

袁丽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爱心医院  154000)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399-02
【关键词】  肠郁   腹痛  中医  诊治
        辨证治疗
        1.肝郁脾虚证
        证候: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理气机。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炒白术12克,生白芍12克,防风9克,陈皮10克,柴胡9克,煨木香6克,炒枳壳10克,制香附10克,生甘草6克。
        加减:
        腹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
        嗳气频繁者,加代赭石、沉香。
        泄泻者,加党参、乌梅、木瓜。
        腹满胀痛,大便秘结或欲便不能者,加大黄、枳实、槟榔。
        2.寒热夹杂证
        证候:腹中作痛或肠鸣腹泻,便下粘腻不畅,或夹泡沫,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烦闷不欲食,脘腹喜暖,口干,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平调寒热,理肠和胃。
        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10克,细辛3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炒川椒6克,制附子5克,黄连6克,黄柏10克,茯苓10克,炮姜10克,煨木香10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减:
        少腹疼痛,胀满恶寒者,去黄连,加荔枝核、小茴香。
        胃脘灼热,口苦者去川椒、炮姜、附子,加栀子、吴萸。
        温邪内阻,腹满后重者,去党参、甘草,加川朴、山楂、槟榔、藿香。
        3.脾胃虚弱证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上 腹部隐隐作痛,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山药12克,炒扁豆30克,莲子12克,炒苡仁40克,砂仁4克(后下),炒陈皮6克,木香6克,甘草6克。
        加减:
        久泻不止,脾虚下陷者,加升麻、柴胡、生黄芪。
        肾阳已衰,寒气内盛者,可加肉桂。
        黎明泄泻,伴腰膝酸冷者,加补骨脂、肉豆蔻。
        腹痛喜按,怯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
        4.肠道津亏证
        证候:便秘数日一行,便结难下,大便如卵石状、羊屎状。部分患者可于左下腹触及包块,少腹疼痛,伴失眠、头痛、烦闷、手足汗出,舌红少苔或苔燥,脉弦。
        治法:滋水清肝,润肠通便。
        方药:一贯煎合增液汤加减。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当归12克,生地24克,玄参10克,白芍12克,川楝子10克,玫瑰花6克(后下)。


        加减:
        兼气虚者,加太子参、生黄芪、生甘草。
        便秘甚者,加火麻仁、生首乌。
        腹痛者,加元胡,重用白芍。
        5.肠道瘀滞证
        证候:大便或稀溏或便秘,左少腹疼痛固定,并可扪及条索状包块,腹胀,嗳气,纳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理气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5克,川芎6克,赤芍15克,蒲黄9克,五灵脂6克,没药6克,元胡10克,桂枝9克,丹参15克。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四逆散:温开水调下,每次4.5~9克,每日2次。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腹痛。
        (2)补脾益肠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一般连服2~3个疗程。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证。
        (3)麻仁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用于肠燥便秘。
        (4)麻仁润肠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便秘因肠胃燥热引起者。
        2.单方验方
        (1)莪术(醋炒)60克,广木香30克。共为细末,开水冲服,每次1.5~3克。用于气滞腹痛。
        (2)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克。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虚泄泻。
        (3)当归、生姜、红糖各15克,水煎服。治虚寒腹痛。
        (4)净蜂蜜60克,洁白食盐6克。开水泡化温服。治疗津亏便秘。
        (5)白芍30~40克,陈皮、炒白术各10克,防风、生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有疏肝缓急止痛之功。
        (6)乌梅20克,干姜、炙甘草各4克,黄连、肉桂、熟附片各5克,当归、黄柏各10克,蜀椒3克,细辛2克,党参12克,大枣30克。水煎服,每日1剂,1月为1疗程。功用温脏、收敛、止泻,对腹痛、腹泻等症有较好疗效。
        (7)厚朴10克,五味子10克,石榴皮10克,黄芪10克,乌梅3个,鸡内金3克。水煎分2~3次温服,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功用温中补虚,涩肠止泻。
        3.药物外治
        (1)蛇床子、吴茱萸,研末敷脐,24小时更换1次。治疗久泻。
        (2)食盐60克炒热,装在布袋内熨肚脐周围。治握寒腹痛、腹泻。
        (3)胡椒粉填满肚脐,纱布敷盖,隔日更换1次。治疗虚寒泄泻。
        (4)理疗:腹部安放热水袋,可减轻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这种方法能得到较好的临时效果。腹部按摩、温水淋浴或盆浴、温水游泳、日光浴对本病均有帮助,剧烈腹痛时用温水灌肠,有时可得到迅速而满意的效果。

肠郁中医诊治

发表时间:2011-5-20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   作者:袁丽萍
[导读] 温邪内阻,腹满后重者,去党参、甘草,加川朴、山楂、槟榔、藿香。

袁丽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爱心医院  154000)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399-02
【关键词】  肠郁   腹痛  中医  诊治
        辨证治疗
        1.肝郁脾虚证
        证候: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理气机。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炒白术12克,生白芍12克,防风9克,陈皮10克,柴胡9克,煨木香6克,炒枳壳10克,制香附10克,生甘草6克。
        加减:
        腹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
        嗳气频繁者,加代赭石、沉香。
        泄泻者,加党参、乌梅、木瓜。
        腹满胀痛,大便秘结或欲便不能者,加大黄、枳实、槟榔。
        2.寒热夹杂证
        证候:腹中作痛或肠鸣腹泻,便下粘腻不畅,或夹泡沫,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烦闷不欲食,脘腹喜暖,口干,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平调寒热,理肠和胃。
        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10克,细辛3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炒川椒6克,制附子5克,黄连6克,黄柏10克,茯苓10克,炮姜10克,煨木香10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减:
        少腹疼痛,胀满恶寒者,去黄连,加荔枝核、小茴香。
        胃脘灼热,口苦者去川椒、炮姜、附子,加栀子、吴萸。
        温邪内阻,腹满后重者,去党参、甘草,加川朴、山楂、槟榔、藿香。
        3.脾胃虚弱证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上 腹部隐隐作痛,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山药12克,炒扁豆30克,莲子12克,炒苡仁40克,砂仁4克(后下),炒陈皮6克,木香6克,甘草6克。
        加减:
        久泻不止,脾虚下陷者,加升麻、柴胡、生黄芪。
        肾阳已衰,寒气内盛者,可加肉桂。
        黎明泄泻,伴腰膝酸冷者,加补骨脂、肉豆蔻。
        腹痛喜按,怯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
        4.肠道津亏证
        证候:便秘数日一行,便结难下,大便如卵石状、羊屎状。部分患者可于左下腹触及包块,少腹疼痛,伴失眠、头痛、烦闷、手足汗出,舌红少苔或苔燥,脉弦。
        治法:滋水清肝,润肠通便。
        方药:一贯煎合增液汤加减。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当归12克,生地24克,玄参10克,白芍12克,川楝子10克,玫瑰花6克(后下)。


        加减:
        兼气虚者,加太子参、生黄芪、生甘草。
        便秘甚者,加火麻仁、生首乌。
        腹痛者,加元胡,重用白芍。
        5.肠道瘀滞证
        证候:大便或稀溏或便秘,左少腹疼痛固定,并可扪及条索状包块,腹胀,嗳气,纳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理气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5克,川芎6克,赤芍15克,蒲黄9克,五灵脂6克,没药6克,元胡10克,桂枝9克,丹参15克。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四逆散:温开水调下,每次4.5~9克,每日2次。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腹痛。
        (2)补脾益肠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一般连服2~3个疗程。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证。
        (3)麻仁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用于肠燥便秘。
        (4)麻仁润肠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便秘因肠胃燥热引起者。
        2.单方验方
        (1)莪术(醋炒)60克,广木香30克。共为细末,开水冲服,每次1.5~3克。用于气滞腹痛。
        (2)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克。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虚泄泻。
        (3)当归、生姜、红糖各15克,水煎服。治虚寒腹痛。
        (4)净蜂蜜60克,洁白食盐6克。开水泡化温服。治疗津亏便秘。
        (5)白芍30~40克,陈皮、炒白术各10克,防风、生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有疏肝缓急止痛之功。
        (6)乌梅20克,干姜、炙甘草各4克,黄连、肉桂、熟附片各5克,当归、黄柏各10克,蜀椒3克,细辛2克,党参12克,大枣30克。水煎服,每日1剂,1月为1疗程。功用温脏、收敛、止泻,对腹痛、腹泻等症有较好疗效。
        (7)厚朴10克,五味子10克,石榴皮10克,黄芪10克,乌梅3个,鸡内金3克。水煎分2~3次温服,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功用温中补虚,涩肠止泻。
        3.药物外治
        (1)蛇床子、吴茱萸,研末敷脐,24小时更换1次。治疗久泻。
        (2)食盐60克炒热,装在布袋内熨肚脐周围。治握寒腹痛、腹泻。
        (3)胡椒粉填满肚脐,纱布敷盖,隔日更换1次。治疗虚寒泄泻。
        (4)理疗:腹部安放热水袋,可减轻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这种方法能得到较好的临时效果。腹部按摩、温水淋浴或盆浴、温水游泳、日光浴对本病均有帮助,剧烈腹痛时用温水灌肠,有时可得到迅速而满意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