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112--113【费国、郇国】

 龘龘清欢 2015-09-11

费国

费国说法有二:一说夏代封立的姒姓国,位于今山东济宁鱼台县西南,曾为鲁国附庸,此说主张鲁国季孙氏不曾在其封邑费立国;一说春秋末期兴起的小国,为鲁国季孙氏据其采邑费(今山东临沂费县西北)所立。后者历史记载比较明细。


 

起    源

夏代封立的姒姓国


 

费国,春秋末期兴起的一个小国,战国时代灭亡。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附近。都邑为鄪邑。《孟子·万章下》有费惠公,孟子称之为"小国之君",盖春秋鲁季氏之后而僭称君者。其亡当在战国时期以后。

传世文献中费地最早的记载是在《尚书·费誓》,鲁侯伯禽讨伐夷人前在费地发表誓辞。清代的叶圭绶认为西周初年费国为鲁国的附属国。周宣王封鲁懿公之孙为费伯,此事见《齐乘》和《书传旁通》。《春秋左氏传》记载公元前722年,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

鲁僖公于前659年将费地赐予自己的兄弟季友。季友的后裔季孙氏逐渐成为鲁国最有权势的世族之一。季孙氏与同出于鲁桓公的孟孙氏和叔孙氏并称三桓。而费地的中心城邑鄪邑也和叔孙氏的郈邑以及孟孙氏的郕邑并称三都。季孙氏属地的中心鄪邑成为鲁国的政治中心之一。

《左传》记载,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当年季康子去世。之后的鲁国政治史资料稀少。至迟在鲁穆公时代,鲁公室终于将季孙氏赶出鲁国政治,国君重掌大权。而在当时的文献中,费成为一个小国,都邑为鄪邑。费国君主不再参与鲁国政治。《孟子·万章》有"费惠公",《吕氏春秋》"费""滕"并列,刘向《说苑》有"费君"。

历代学者多有推测费国君主为鲁国季孙氏后裔。但是费国兴起具体情况如何。有待考证。费国也被历代学者认为是战国时代"泗上十二诸侯"之一。

僖公元年(前659年)冬,季友率师打败了莒国军队,俘虏了莒侯之弟。

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


称号姓名在位时间干支即位时间

季成子(季友)

(16)

壬戌

前659

季文子(季孙行父)

(76)

戊寅

前643

季武子(季孙宿)

(33)

甲午

前567

季悼子(季孙纥)

(5)

丁卯

前534

季平子(季孙意如)

(25)

壬申

前529

季桓子(季孙斯)

(13)

丁酉

前504

季康子(季孙肥)

(25)

庚戌

前491

中间约隔两世

季昭子(季孙强)

(42)

乙亥

前466

中间不详
其后不详,战国时灭亡。

《尚书》中载有鲁侯伯禽所作的《费誓》。

《孟子·万章》中提到费惠公,称其为"小国之君"。

《吕氏春秋》"费""滕"并列。

刘向《说苑》有"费君"。

汉《史记·夏本纪》中提到姒姓费氏"用国为姓"。

元《齐乘》提到"古费伯国"。

清乾隆《济宁直隶州志》鱼台县下,载有费亭城、费亭两个条目。


 

季孙氏是否据费僭国。较早提出季孙氏立费国的是南宋的王应麟,之后持相同观点的有清代的顾炎武、阎若璩。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之际,几乎紧接三家分晋,在鲁国,也曾分裂出一个独立的费国。

此事,以往的史家关注者不多,现今的通史及先秦史专著也未作过正面论述;有关先秦著作所附的战国形势图及正式出版的历史地图,也从不标出费国。有鉴于此,本文拟依据有关资料,就季氏费国的建立及其相关的问题试作钩校,希望引起先秦史学界对季费问题关注与研究。


 

1、费,滑国国都,今河南偃师附近。

2、费国,夏代古国,姒姓费氏。

3、费,鲁国地名,季孙氏的采邑,位于今山东临沂费县西北。


 

郇国,中国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首任国君为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子郇伯。《左传·僖公十四年》载,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回国时,晋国军队曾退居于郇。且"狐偃及秦大夫监于郇。"可见,至迟春秋早、中期,郇国已被晋所灭。


 

灭亡时间

春秋早、中期


 

位    置


 

郇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的封国,地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之铁匠营。


 

《诗·曹风下泉》:"郇伯劳之。"

《竹书纪年》曰:"昭王六年,王赐郇伯命。"此郇伯即其后裔在王室任卿士者。

郇国盛产食盐,这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左传·成公六年》载:"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周初,武王在此封国是有特殊意义的。

荀国,也叫郇国,周代位于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一个诸侯国。春秋初期晋国分裂,荀国曾经参与讨伐曲沃,当时的曲沃伯正是后来的晋武公。后为晋武公所灭。

    周成王初年,荀国被封于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之临汾故郇城;荀国后为晋国所迫,沿汾河流域南迁至今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

    西周初期,周文王的十七子姬葡分封于古郇国(今山西省临猗县,一说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史称郇伯、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

    荀国,侯爵,姬姓。存灭:桓九年见,后为晋所灭,以赐大夫原氏,是为荀叔。

    郇国,侯爵,姬姓,始封文王子,都国于郇。存灭:僖二十四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晋。

    荀国即郇国,后灭于晋国。姬姓程氏系出周文王少子荀侯之后。春秋时晋大夫荀骥的采邑在程,即古程国之地,今河南洛阳东,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在春秋中期,程氏在晋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但也有专家认为此不是同一国。

   《汉书?地理志上》右扶风旬邑县下注有:应劭曰:“《左氏传》曰‘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郇侯、贾伯伐晋是也。”臣瓒曰:“《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又云‘文公城荀。’然则荀当在晋之境内,不得在扶风界也。今河东有荀城,古荀国。”师古曰:‘瓒说是也。此旬读与荀同,自别邑耳,非伐晋者。”按,应劭、臣瓒所言之郇或荀,实为二地。颜师古已言明,《通典?氏族略》辨之甚详。《氏族略二》云:“郇氏,周文王之子封郇侯,或言第十七子。郇国故城在邠州三水东,其后以国为氏。郇音荀,一音环,今有环音之氏,而未闻荀者。”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僖公二十四注:“解县西北有郇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422页言:“郇,地当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不远之地。”则春秋之郇邑在今山西临猗一带。《氏族略三》言:“荀氏,晋之公族也,隰叔之后。荀邑在绛州正平西十五里。荀本侯国,姬姓,晋灭之,以为邑。荀侯之裔,亦以国为氏。”则荀在今山西新绛东北,与郇为另一封邑,在另一地。显然,不能因为春秋时在今晋南有郇或荀,就断定西周初之旬邑不在今陕西省境。上引汉宣帝时美阳出周鼎,证明此鼎所言旬邑应在关中及其附近,不可能在远至千里之外的晋南。况且,古代地名随封(邑)君迁徙而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原在今陕西华县的郑,东周初迁至今河南新郑是一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所言文王子十六封国中的毛,“毛公鼎、毛伯敦盖并出扶风,似可推知毛公采邑西周时在扶风,东迁后在洛阳附近” ,也是一例。

   《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前715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

   《左氏·桓公九年》:“虢国、芮国、梁国、荀国、贾国五国君主讨伐曲沃武公。”
   《左传·桓公九年》:“荀侯伐曲沃”。

   《汲冢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又云“文公城荀”。李晓杰根据王国维《古本竹书记年辑校》,认为灭荀当在晋武公39年(前676年),正是曲沃武公去世的前一年。

   

文物:

    铜器有荀伯大父盏、荀伯笼、荀伯瓤,即此国之器。

    西周荀侯匜。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为西周时期的金属器,器形椭圆而长,口缘较直,窄流,深腹圜底,龙形鋬,龙口衔器口。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腹内底铸铭3行14字:“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西周时期荀国器,荀国铜器存世极少。荀国为晋所灭,晋国大夫作为战利品保存并随葬。

 

 

国君世系:

荀伯大父,          西周晚期人。
荀伯旨(左旨右页),春秋早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