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年,魏元帝曹奂迫于魏相、晋王司马炎的势力,发诏书禅位。司马炎多次假意推让后,接受了曹奂的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洛阳,由此开启了晋朝历史的大门。 265-420年,是晋朝时期,这156年的光景又分为两个阶段--“西晋”和“东晋”。 “西晋”是指265-316年这一阶段,名为“西”,是因为西晋的都城洛阳(晋愍帝时都长安),位于东晋都城建邺(今南京)之西,故称。 西晋建国后,开国皇帝司马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革新政治,绥抚四方。280年,司马炎接受大臣羊祜的伐吴主张,在大臣张华的坚决支持下,出兵攻吴,统一了华夏,西晋得以厕列于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秦、汉、西晋、隋、唐、宋、元、明、清)。到了太康年间,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司马炎晚年荒于政事,耽于享乐,上上下下奢靡之风盛行,尚奢斗富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其中尤以石崇与贵戚王恺间的斗富闹剧最为有名,竟引得司马炎皇帝出手相助。司马炎之后的帝王多愚憨愞弱,铺弼朝臣也无师尹具瞻之德;加之宗子们不仅没有维城相助之心,相反为争朝纲,猜疑锋生,以至于兵戈相向。今日忠臣,明日逆贼,翩其反矣,内战不断,前后历时16年。这场被史学家称为“八王之乱”的诸王间的战争,不仅造成国政迭移,四维不张;”礼法刑政,于此大坏”;而且还引发了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戎、羯称制”建国,怀、愍二帝奔播失尊遭废杀;庶民流离,北人南迁,生产、生活受到极大破坏,全国陷入大混乱的局面,最终也导致西晋政权在建立仅仅51年后,便迅速消亡了。 “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 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在评论西晋社会现状时认为:“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西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使很多文人名士只关注自己的文化修养。他们博涉群书,高才达识,天文数术,无所不精;肆情于风月,纵欲于山水,谈玄理,论人生,用赋、文、诗、书寻找精神寄托,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也正是士林阶层对素养全面化的追求,刺激了西晋思想、文化的发展,其中书法、文史方面的成就引人瞩目。 书法方面,有史料记载的书法家就有数十位,如山涛、卫瓘、羊枯、杜预、张华、索靖、左思、卫恒,王衍、陆机、陆云、卫灌、卫珍等,他们的书法理论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史方面著名的有继承了建安文学精神的“竹林七贤”、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的裴秀、针灸鼻祖也是文学家的皇甫谧、哲学家裴頠、被誉为“太康之英”的陆机和他的弟弟陆云、引发“洛阳纸贵”的左思、号称“博物洽闻,世无与比”的张华、撰写《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的杜预、与祖逖一起闻鸡起舞,并留下千古名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的刘琨等等,甚至有“古今第一美男”称号的潘岳(潘安之名始于杜甫)也享有文学家的盛名。 西晋上承三国建安文学,下启六朝文化,在文化方面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也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另附:西晋时期全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
|
来自: 与星对话 > 《读书笔记之帝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