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桥兵变”前赵匡胤是如何从低级军官成长为禁军统帅的?-今日头条

 激扬文字 2015-09-11

“陈桥兵变”前赵匡胤是如何从低级军官成长为禁军统帅的?未雨绸缪加一点点运气

“陈桥兵变”前赵匡胤是如何从低级军官成长为禁军统帅的?

公元951年,郭威取代后汉,建立了后周。后周初年,赵匡胤任禁军近卫班直的东西班行首(皇帝侍卫),后拜滑州副指挥(今河南滑县,属于安阳)。低级军官。而他父亲赵弘殷此时已经是后周侍卫亲军司马军的高级将领。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因亲生儿子全被杀害,便把皇位传给妻侄柴荣,是为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赵匡胤才开始崭露头角。赵匡胤恰恰做过柴荣的身边人,柴荣任开封府尹时,赵匡胤是开封府马直军使,老部下。

柴荣继位这一年的三月,北汉联合辽国进攻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展开激战,开始由于先锋将领樊爱能临阵脱逃,后周军队自乱阵脚,呈溃败之势。当时,柴荣身边只剩张永德和赵匡胤所率四千亲兵。面对危机,赵匡胤镇定自若,建议兵分两路进攻,得到柴荣同意后,他与张永德各率一军直扑敌阵,两军杀得难解难分,激战中,赵匡胤左臂被流矢射中,中箭了,他不顾疼痛,带伤继续战斗。不久,后周增援部队赶到,各路直攻敌军,一举打败汉、辽联军,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赵匡胤以战功升中央禁军的殿前司都虞候。这一年,他才28岁。

“陈桥兵变”前赵匡胤是如何从低级军官成长为禁军统帅的?

《宋史·兵志·禁军》:“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

后周和宋初的中央禁军分为两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殿前司最高长官称殿前司都点检,下置殿前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的最高长官称马步军都指挥使。分置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与殿前司都指挥使合称三衙,这就是禁军“两司三衙”。

赵匡胤出任的殿前司都虞侯是从五品军职,殿前司统领官之一。

别看赵匡胤此时的官位不显、实力不够,但在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方面,他是未雨绸缪,着眼长远,提前作了相关准备的:

1、赵匡胤所属殿前司地位开始稍低于侍卫亲军司,赵匡胤通过参与整顿殿前司所属禁军,使殿前司地位得到提高,慢慢与侍卫亲军事形成并驾齐驱之势。

2、“义社兄弟”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此时都被提拔到殿前司任职,都在赵匡胤麾下,他加强了对禁军的实际掌控;

3、显德三年(956),赵匡胤以战功升为殿前司都指挥使、匡国军(今陕西华县)节度使,显德四年任忠武军(今河南许昌)节度使,他又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后来,“义社兄弟”李继勋因战功升为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可以说,他几乎自上而下控制了禁军两司。

4、虽然他的父亲赵弘殷在显德三年七月病逝,不过,父亲多年在侍卫亲军司马军任要职,生前官至龙捷军右厢都指挥使,为赵匡胤积累了不少人脉;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赵匡胤在发动兵变前,是打下坚实基础、作了充分谋划、拥有相当的武装力量的。

赵匡胤出任节度使后,便有了招揽人才的借口,随即开始组建节度使幕府。他花大力气,争取了大批谋士,组成了隶属于自己的“智囊团”。他聘请赵普为节度推官,沈伦为从事,吕余庆为掌书记,后来还有李处耘、楚昭辅等人。他们作为幕府僚属,都成为了赵匡胤的参谋。尤其是赵普,既是赵匡胤最信任的心腹,又是他的核心参谋,他几乎是赵匡胤夺权建国过程中的幕后推手,策划和参与了赵匡胤一系列改朝换代、惊天动地的具体行动。

“陈桥兵变”前赵匡胤是如何从低级军官成长为禁军统帅的?

人之所以能成就大事,除了能力、勇气、胸怀这些因素之外,还得有一点点运气。赵匡胤的运气实在是好。当时,周世宗柴荣手下资历最老、兵权最大的,并不是赵匡胤和他的“义社兄弟”,而是张永德和李重进。张永德作为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殿前司一把手,殿前司都点检;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他任侍卫亲军司一把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说赵匡胤运气好,是因为这两位周太祖的至亲而又权柄最重的人,却因为互不买账而产生了矛盾,又因此而引起了周世宗柴荣的怀疑,最后自取其咎,两败俱伤。

事情是这样的。随着殿前司地位的提高,原本地位最高的侍卫亲军司长官李重进,对殿前司张永德产生了妒忌。显德六年(959),柴荣在北伐辽国的途中,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这可能是李重进的亲军派系为陷害张永德而为,但让柴荣从此有了心病。北征不久,柴荣染病,不得不回师。回来后,柴荣病情加重,开始安排后事。首先,封刚刚七岁的长子柴宗训为梁王,准备接班。让宰相范质、王溥再兼参知枢密院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强顾命大臣的职权。同时,解除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一职,加同平章事,即加宰相虚衔,任镇宁军(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把他调离了京城,而以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六月中旬,柴荣病故,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

周恭帝即位后,在范质等人的筹划下,李重进也被调离京城,出任淮南(今江苏扬州)节度使。先是张永德,后是李重进,这两位对赵匡胤构成极大压力的大将先后被排挤出权力核心,有想法没办法。此时的京城,高级将领的名位都较低,除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韩通外,其他将领的名位和影响都在赵匡胤之下。这可能是顾命大臣范质怕武将功高震主、为巩固少帝地位而采取的措施,但却为赵匡胤发动兵变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赵匡胤的运气实在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