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说不尽的官银号,转不够的东北角(图)

 汇文聚智 2015-09-12



天津市档案馆与《城市快报》联合主办




民国时期的天津老城东北角

很多老天津人都有“老城”情结,很多人都在网上发布关于天津“老城”的老照片和文字,饱含了对“老城”的记忆和怀念。对于1404年设卫筑城的天津来说,老城里是其“摇篮”,孕育了天津卫几百年的历史和记忆。如今,天津的老城里旧貌换新颜,而那凝结了几百年的城市记忆,依然保存在人们的心中,也永远封存在一张张老照片上。

最初的天津老城,东西长,南北短,呈长方形。环城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也因此有了四个居住区域——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东北角和东南角多是商贾富户所在,建筑宏伟,院深宅大,西北角则次之,因此素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贱、西门贫”之说。这里是当时天津的核心,也是聚集了几百年天津人生活习俗的地方。如今,我们通过一系列老照片,回望老城里四个角的沧桑岁月,也守住一份城市记忆和情感。


东北角转角大楼(照片由高伟提供)

旧时的东北角区域,是指北马路、东北路、东门里、北门里合围的地块。按文史研究者高立成在《记忆·天津老城里》中的论述,东北角一带是天津卫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津的道署衙门、盐运署均设于此,天津文庙亦在此区域内。这里是旧时天津卫最繁华的地方。

说到老城里的东北角,不能不说官银号。事实上,在老天津人的心中,官银号就是东北角的代称。如今,当初的官银号虽早已消失,但“官银号”这个地名却在天津深入人心,经久流传。

曾经,矗立在东北角的那座转角大楼被公认为是官银号大楼,但文史研究者高伟考证发现,历史上的官银号仅仅占用了那座大楼的一部分,真正的官银号行屋应该是北马路一侧的三层楼房,也就是北洋天津银号纸币上印制的那栋楼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市民魏翔在东北角的一条胡同里长大,至今,他仍对儿时生活过的地方有着很深的情愫。每每说起东北角,他想到的都是院子里的那棵大树,每家每户点着炉子做菜做饭,炊烟随风飘向胡同的每个角落……那时不管他走到哪儿,当有人问起他家住哪儿的时候,他都会像家里的长辈一样,用纯正的天津话回答:“在官银号。”

东马路一带的街道旧照
  官银号是清政府官方设立的金融机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各国纷纷在天津设立银行,使天津物资损耗,金融紊乱,原有钱庄银号逐渐萎缩。为恢复国内金融的元气,清政府于1902年成立了天津第一家金融机构——北洋天津银号(也称直隶官银号),地址就在东北角北马路东端,今正兴德茶庄西侧的位置。

在文史研究者高伟的心中,官银号是“说不尽”的,他曾翻阅很多史料,对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机构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东北角地区的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高伟介绍,官银号自问世以来的百余年中,经历了太多的磨难。1906年,比利时电灯电车公司成立后开通的第一条电车线路就是白牌“围城转”。电车公司把东北角的车站起名叫官银号站,人们去东北角地区就在官银号站下车,久而久之,官银号就代替了东北角的称谓。“官银号”三字本是指一个机构,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地区的名字。

曾经,矗立在东北角的那座转角大楼被公认为是官银号大楼,但高伟考证发现,历史上的官银号仅仅占用了那座大楼的一部分,真正的官银号行屋应该是北马路一侧的三层楼房,也就是北洋天津银号纸币上印制的那栋楼。官银号倡导民间储蓄之风,开民间理财先河,吸引了大批的津门百姓前来开户,大大提升了官银号在民间的知名度。

官银号给天津人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其对面的消防瞭望哨。据文史研究者徐凤文介绍,那时,在官银号对面马路边竖起了一个跟“老爷庙的旗杆”一样的奇特设施,这是上海、天津等大商埠刚刚时兴的消防瞭望塔。塔上有一个木质的瞭望斗儿,可以俯瞰官银号及周边的火情。瞭望员每4小时一班,昼夜轮流驻守,发现火情立即通报。不过,一班岗“站”下来,时有晕倒的事情发生,被逛官银号看热闹的闲人编排出了“晕斗儿”这样一个极具市井幽默的天津俗语,也算是当年官银号前的一景。

新中国成立之后,官银号改为中国银行东北角分理处。由官银号派生出来官银号菜市街、官银号副食综合商场等名称,让早已经不再是“官银号”的官银号,一直延续着当年的记忆。

到正兴德买茶叶,去五合买针头线脑,到元隆绸布店和内联升置办新鞋新衣服,到中立园吃他们家最拿手的三鲜卤面……这成为大多数天津人对东北角最生动的城市记忆

作为旧时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角曾聚集了很多商号和娱乐场所。在天津市档案馆提供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它们的身影。文史研究者张诚介绍,那时,在东马路西侧的天津造胰公司营业部,经营铁锚牌肥皂、百花香香皂;造胰公司旁边是同生美术部;马路中间的七彩篷,是中山公园国货陈列馆河北省展览会的广告牌坊。在上世纪30年代,北马路上则有祥德斋茶食店、玉顺楼饭馆、精华印书、成记纸行等众多商铺。

在那时的东北角,天晴茶楼是一处重要的娱乐场所。天晴茶楼建于1901年,当时天津城墙被拆除后,在东北角北马路南面修建了天津商场,在三楼建新式剧场,初名大观茶园,不久改名为天晴茶楼。茶楼为砖木结构,楼下设长条木椅,楼上两侧及迎面为包厢,可容纳观众740人。清末爱国志士王钟声曾率团在该楼演出新剧(即话剧),这里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还演出杂耍。上世纪40年代,天晴茶楼改名大观楼,曾演出戏剧,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作别用。

时至今日,东北角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那里的生活。官银号建立后,摊贩随之在其后面开始经营蔬菜、水产等农副产品。1910年前后,形成了一个自发的菜市场——官银号菜市。1913年开始设立摊点,建设店铺,形成里巷,俗称“菜市街”。到1983年,正式更名为“官银号菜市街”。每逢过节,附近的居民都会提前到菜市场里排队,凭副食本购买配给的花生、瓜子、核桃、糖块等年货,这是令一代人记忆深刻的年味。

徐凤文说,到正兴德买茶叶,去五合买针头线脑,到元隆绸布店和内联升置办新鞋新衣服,到中立园吃他们家最拿手的三鲜卤面,到新华戏院听戏看电影,到东北角书店买书,到上世纪后半期天津三大副食商场之一的官银号市场里买干鲜果品油盐酱醋乃至山珍海味,成为大多数天津人对东北角最生动的城市记忆。

魏翔昔日居住的胡同如今已变成高楼大厦,东北角依旧生动繁华。站在今日宽敞的东马路上,他依稀能听到儿时胡同里传来的叫卖声,“大个儿的豆糕你快呀出来买”“去了核的大糖墩儿”……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苏莉鹏

照片除署名外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天津市档案馆与《城市快报》联合主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