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家峪抗日斗争纪实》代序

 戈壁之家 2015-09-12

一个村庄的苦难与辉煌

  (代序)

  刘汉俊

 

  潘家峪,冀东长城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像天界一粒晶莹的珍珠,坠落在凡间的万绿丛中。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据传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家军曾在这里扎营。依山沿沟的民居院落被绿树青藤遮掩着,质朴而宁静,像一方世外桃源。建村时种下的一棵槐树,是村里的地标,苍老而持重地伫立着,百年不变。

  但是,发生在1941年初的那场大惨案,打破了这份宁静,使潘家峪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屈辱史上的又一个痛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捣毁了这粒美丽的珍珠,连同一个古老村庄的梦境。火光中的狞笑与哀号,刀光下的疯狂与抗争,血泊上的寂静与奋起,让我们在翻读中华民族史的这一页时,不能不驻足沉吟那血与泪凝成的篇章。潘家峪人民是顽强的,他们擦干血泪,誓报家仇国恨,受伤的脊梁挺起刀戟如阵,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如盾,把悲惨家史的痛点变成抗战史册的亮点,一同成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辉煌。老槐树,是痛点与亮点的合成;潘家峪,是中国历史的浓缩。血雨远去,腥风不再,惨淡的一页翻过去了,但翻不过去的是血痕风干成的记忆。忘记历史就没有未来,不记得来路就没有出路。翻看残卷的老照片,潘家峪有泪,但潘家峪不哭,一个能把伤口描成花朵的民族不会被击倒,一个能泪眼望远的民族一定会强大。

  自2011年11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和中宣部批准《党建》杂志社把潘家峪村作为群众工作联系点以来,杂志社的党员干部多次来过潘家峪。每次夜宿农家土炕,我总试图在静谧中倾听这个村庄的心语;每次伫立老槐树前,我总想与一段历史作穿越风尘烟云的对话,它是创口的结痂,也是历史的见证,是这个村庄的根;每次穿行在林荫村道,仰望头顶那盘虬行龙般的藤蔓,或者繁星密坠般的葡萄,我总畅想着潘家峪人民今天的甜蜜。我憧憬这片红色土地上生长的每一枝、每一树、每一丛绿色的梦,噼啪作响地向着自由的天空尽情伸展,它们是我们这个枝繁叶茂的民族伟大梦想的一抹绿色。

  从踏足潘家峪村第一天起,我就想将潘家峪的历史装订成册,供后世缅怀。今天,这部记录着潘家峪人民的血泪史、奋斗史、革命史的《潘家峪抗日斗争纪实》终于问世,它为历史注上了一个厚重的标点。那一幕幕场景,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把我们带回到那硝烟弥漫血光冲天的岁月。捧读它,我们能从一个村庄的往事中,读到一种精神——一种不忘国耻、励志奋起的勇气,一种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斗志,一种人心思进、发奋图强的决心。如果说《党建》杂志社能为村里做一点实事的话,那不过是一位读者对一部史记的敬重,对一种精神的礼赞!

  我一直认为,那棵掩藏过八路军情报,亲历过日军刀斫火燎,见证过潘家峪苦难与辉煌的老槐树,是潘家峪村史的缩影,是潘家峪人民的象征,是潘家峪精神的标志。砍不断,烧不尽,只要一息尚存,就能浴火重生。

  嘱我作序,深感不安。借此薄页,向潘家峪献上深深的祝福,祝父老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祝孩子们个个有出息、人人梦成真,祝邻里乡亲和睦友爱,祝村里的评剧团好戏连台。愿珍珠般美丽的潘家峪,季季是春天,天天过新年!

  

  2014年8月  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