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烈女标芳 光照千秋(铭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昵称9950369 2015-09-13

  八女投江(中国画)
  王盛烈

  一方土地系着一方人民的灵魂。为守护生命的沃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部分原东北军与地方农民暴动武装及中共抗日游击队等武装团体联合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七七事变”之后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东北的抗日斗争成为孤悬敌后、缺乏外援的局部战争,1938年至1939年,更是东北抗联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艰难时期。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由画家王盛烈1959年创作的中国画《八女投江》,从东北妇女抗日这一页,为我们展开了中国全民抗战的宏阔历史图景,更镌刻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罪行的审判!

  1938年夏,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队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10月下旬,抗联第五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在征途中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当晚,部队在河畔露营,不料却陷入1000多名日伪军的包围之中。次日拂晓,战斗打响,战士们组织冲锋突围。为掩护部队突围,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带领身边的7名女战士,就地卧倒隐蔽待战,生死关头,她们毅然决定放弃渡河,果断地从背后袭击敌人,牵制吸引日军火力。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调转方向还击,而抗联大部队则乘机突出了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还听到她们的呼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

  当残暴的日伪军在得知对手只有几名女兵时,变得更加猖狂,他们增强火力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在背水作战的不利条件下,8名女战士拼死抵抗至弹尽援绝,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部队的任务。面对日伪军的攻击与逼降,她们宁死不屈。指导员冷云坚定地说,我们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女战士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毁掉枪支,高唱着《国际歌》,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壮烈殉国,她们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她们用美丽的青春写下了以身许国的瑰丽篇章,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华女儿英雄史诗,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雄浑气魄。

  “八女投江”的壮举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突破了日伪军严密的新闻封锁,在人民中口耳相传广为称颂。新中国成立后,为弘扬八女先烈精神,当地人民政府在乌斯浑河畔建立了纪念碑和展现女英雄们战斗风姿的大型群雕,并拍摄了以“八女投江”为主题的电影《中华儿女》。1957年,王盛烈据此创作了中国画《八女投江》,该作也被视为“关东画派”的开山之作。作品突破了中国画的传统构图,突出主题,张弛有度,在立意、构图、艺术表现上都可谓中国画表现革命历史内容的佳作。形象各异的紧张造型,使画面呈现出与战斗的残酷气氛相适应的极不稳定的跃动感;女战士坚定果决、大义凛然的面部表情,格外增强了悲壮愤慨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近景中石块与水波的笔墨表现继承了传统的技法,远景的山色、云层的晕染勾勒则隐约可见外来画种的影子。作品色彩明亮丰富,尤其是画面右下角随处点染的鲜艳的红色野花,每当视线移至此处,让人不禁眼眶濡湿。

  王盛烈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内心深蕴的爱国主义激情成为创作的最大动力,对生活在关东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充满诚挚深厚的情感,故而他的艺术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情怀。2009年9月,8位抗联女战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她们的事迹融入了民族的共同记忆,铭刻在历史的不朽丰碑上,闪烁着永恒的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