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会的概念 庙会自古以来便是集群性的人神交流场所,是民众表达自己意愿的公开化场合,更是民众精神需求的重要依托。庙会的实质在于信仰,它是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既有远古社会的神灵,如盘古、伏羲、女娲、黄帝、颛顼等,又包括普通的英雄神,如部落内部所崇祀的更小单位内的祖先。这些大大小小的祖先神,共同构成了远古人心目中的神灵世界。
二、西山万寿宫庙会 西山万寿宫庙会活动中心在南昌新建县西山镇。祭祀许逊是西山万寿宫庙会的起源。许真君,晋代著名道家人物,姓许名逊,字敬之,曾任蜀郡旌阳(今四川德阳县)令,所以又称族阳先生。他居官清廉,为民兴利除害,后弃官东归。辞官故里后,便在新建县酉山修身炼丹。许逊精于医道,为人治病,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蜚声远近。晋代南昌地区有一蚊螭,播风弄雨,翻洪作浪、残害生民,许逊神通广大,将此妖孽捉住并铸铁柱将其镇于井底。此后南昌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许逊逝于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年、农历八月初一),相传许逊活到136岁时,在西山得道,"举家四十余日,拔毛飞升",连家禽家兽都带去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便出于此据记载,许真君上天后,南昌人民为纪念他的治水功绩,俗定于农历八月初一许真君圣诞,八月十五为福主生日。参加庙会的人员来自于江西省各县市,其中南昌县、新建县、樟树市、丰城市和高安市的人员居多;另外还有不少祖籍是江西省的外省人员来参加,其中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和四川的人员居多。每年来参加庙会的人多达50万人以上。 每年农历八月至十月,先后两个多月的时间,方圆百里的高安、上高、新建、丰城、进贤等若干个县市,都成群结队,有组织地以族、村、乡为团体,前往朝拜、进香。商贾云集,货摊鳞次栉比,“昼夜喧闹十余里”,其盛况可想而知。他们先去黄堂宫和梦山进香,再在西山万寿宫汇聚。 (新建黄堂宫) 在朝仙的日子里,村民们预先斋戒沐浴,然后每户派出一二名“善男信女”组织朝仙队。队伍前,一人举扛会标,一人背着一条竹龙,数人敲锣打鼓吹喇叭,作为前导,紧接着是坐着独轮车的老者、幼童和步行的人们,每人手执点燃的神香一根,向西山进发。每队一般二三十人,多的在数百人以上。 (梦山罕王庙) 进入万寿宫后,三步一拜,九步一跪,到殿前陈敬贡品,默念自己的心愿,祈求“福主”的恩赐,有掷艾卜祸福的,有抽签测吉凶的,有捧瓶求装“仙水”的,有托纸请神赐药的。神像前,香火达旦,八卦炉中,纸锭飞灰;香烟缈缈,爆竹声声,丝笛荡荡,钟声悠悠。庙会巡游与敬神充分表达了祈丰收、盼腾达功利追求。
西山万寿宫庙会在唐末还属于民间性质。进入宋代,由于北宋王朝奉行崇道政策,西山作为道教的洞天福地,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已升格为国家斋醮的坛场。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御书“玉隆”赐额,升观为宫。 政和六年(1116),自称神霄帝君下凡,以教主道君皇帝自居的宋徽宗亲颁诏书,敕令江南西路集办钱粮和建筑材料运往西山,以洛阳崇福宫为蓝本重建玉隆宫,并御书额曰“玉隆万寿宫”,册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 南宋时期,西山万寿宫仍保持其国家斋醮坛场的地位。由于两宋统治者的推崇,西山万寿宫庙会呈现鼎盛局面。元朝统治期间,西山万寿宫在战火中遭焚毁,其国家祀典的地位一度颓废。 明初,“仅葺小殿,祝厘祈祷”,未见大修的记载。此时西山万寿宫庙会仍在进行,只是其仪式活动是由民间自行组织而已。 明中叶以后,经过明万历十一年(1583)的重建,具有民间色彩的西山万寿宫重新兴起。西山万寿宫由小区祭祀中心逐渐演变为跨地域的祭祀中心。全国各地对西山万寿宫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参与各种传统宗教仪式、进香及捐款等活动。 清初,西山万寿宫曾一度成为一片废墟,逍遥靖庐为市佣占据。顺治十二年(1655),官方重新勘明地址,修缮宫观,召回道士,恢复祭祀活动。 乾隆朝重建西山万寿宫后,因进香之人众多,官府发文规定设立木柜,随香客自愿捐助。据清光绪版《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一记载:“州府具香烛酒币词疏,遣衙史驰献玉隆。”在满清一代,西山万寿宫的祭祀活动,一直有官方的参与和保护。 民国时期,西山万寿宫庙会活动由民间自发地进行。解放以后,西山万寿宫庙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庙会有序的进行。“文革”期间,祭祀活动遭到禁止,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宗教政策指导下,西山万寿宫祭祀活动得到了真正的恢复,使绵延1600多年的香火得以继续,西山万寿宫庙会活动得以保存。 根据广大净明道信徒的要求,西山万寿宫于1990年开始以净明道派的辈分排序,重新沿袭了净明道派的传承方式。以北京白云观记载的净明道谱系为标准,即“天德高无量,照明自古今,玄元闻见处,总合圣贤心,道德宏清静,法源广大成,东汉有章教,功果保忠贞”。从“清”字辈开始承传。 清同治《南昌县志》记载:“朝旌阳宫村人争醵钱为香会,名朝仙会。自初一始会,或数十人或十数人。一人为香头,前导刻蛟龙,长二三尺,佩于左一人,为香尾,殿后荷红幡,书‘万寿进香’四字,余皆缨帽长衫,鼓乐群行,示大患既平。民气欢腾。佩蛟龙者,谓就驯。扰以象其功也,日数十百群,鼓乐喧阗道路。是日多轻阴,俗呼为朝拜天。”附近的善男信女赶去烧香许愿。各人身穿红肚。 领头的肩挎一条木龙,打着一面写着“万寿进香”的旗子,多数是去西山万寿宫朝拜福主菩萨(许真君),买回糕饼(称“仙果”)和木制口哨,分赠亲友。 旧时,南昌乡民崇信菩萨,人们多崇信菩萨,尤其以中、老年人最为虔诚。多数家庭每天早装香,晚点灯,以敬天地过往神祗。少数人终年吃斋,叫“长斋”;有的逢观音、关公等菩萨生日吃斋,叫“花斋”。他们相信因果报应。故盛行“朝香”活动。香会组织有松柏会、虚心会、吉庆会等。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许旌阳诞辰之日,由各会首召集会员自备香纸、爆竹、锣鼓吹打,步行前往西山万寿宫朝拜“福主菩萨”。起香日,家家户户清缸、洗皿、擦锅,并斋戒三日。返家后“开斋”。境内彰灵岗建有万寿宫,也朝供福主,修水、永修等地群众前来朝香上供者络绎不绝,寺前搭台唱戏,煞是热闹。徐埠五显庙、石鼻东岳庙长年香火不断,人群接踵而至。
1.朝拜前需斋戒一星期; 2.须洗澡换衣服; 3.肩上斜挂黄色进香袋,敲锣打鼓结队前往。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头柱香,朝拜者需昼夜不停地赶往万寿宫。凡是得到了头柱香的人,认为是最幸运的人,比中了状元还高兴。
在整个庙会期间,香火明烛通宵达旦,炉烟缥缈,钟声悠扬,一派仙家气氛。庙会期间的西山镇到处都是摊贩、小百货、土特产,叫卖声吆喝声,各种杂耍应有尽有。入夜后,演戏的、讲故事的、说评书的好不热闹。
一般情况下,是在路边放上1张桌子、4条长凳、1个炉灶、灶上煮着一锅沸腾的开水。一个作业台上放着碗、勺、酒娘和糖、揉搓好了的米粉,顾客需要,马上就把米粉捏成一个个小团抛进锅内,煮熟捞起来的团子就像珍珠一样,然后放进事先已调好酒糟白糖的碗内,热腾腾又香又甜的珍珠汤丸,既充饥又解渴,是万寿宫庙会期间人们喜爱的小吃。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已经做好的麻粢放在街边销售。其主要的制作方法是:把糯米煮成饭,然后掺合糖放在石臼内舂粢,再把豆沙包在里面,做成一个一个。为了使麻粢不相互黏合,把炒熟的黄豆磨成粉,作为防黏剂。这样纯粹的天然食品,是万寿宫庙会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麻粢主要作为早点叫卖。
每当庙会期间,小贩们成群结帮把贩来的时鲜水果按照大小不同,分成几档,然后用竹篾做成的轻便箩筐装着待卖的水果,箩筐上面放着一个竹篾簸箕,簸箕上放着抹干净的大小一致的鲜艳诱人的时鲜水果,如西瓜、甘蔗等,用独轮车推着叫卖。庙会期间从西山万寿宫到南昌铁柱万寿宫,方圆几十里,只要有香客经过的集市、码头和路口,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打箍的工匠一般是在南昌市内大街小巷转悠,高声吆喝“打……箍……哦……”。由于这三个字都是元音结尾,发音较易,声音可以传到很远,市民们一听就知道是某某工匠。在万寿宫庙会期间,打箍担子也会固定地守候在码头和铁柱万寿宫附近。各地来朝拜的香客一般都有两大目的:一是朝拜许真君,祈求普天福主保佑;二是把需要购买、修理的事情办齐。有的香客会把需要打箍的水桶、马桶或脚盆等在南昌请工匠箍好带回家。
一般的情况下,是一个艺人背着一个3层的木头箱子,最上一层又分成多格,每一格内装着熬制好了的米糖,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颜色,中间一层放着预备的米糖,最下一层放着工具和杂物,手上提着一个简易折叠凳子,走街串巷地吆喝。有的手中还摇着一个小鼓,待有人购买的时候就坐下来使用小钢刀、镊子、剪刀等物,根据买者的需要,把不同颜色的米糖做成戏剧人物、动物和昆虫等造型。
在万寿宫庙会期间,经常可以看到挑着两个谷箩,每一谷箩上扣着一个簸箕,上面撒一些米糠,零散地放着几个糖饼子,挑着谷箩的人边走边叫“买糖饼子啵”,市民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糖饼子具有甜而不腻、止咳化痰等功效。其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以大米、麦芽为主要原料。每5千克米饭加入0.5千克麦芽,掺水后让其在锅里煮,待其煮沸后,用小火熬,一直熬成糊状,再将饭渣捞起挤干,饭渣喂猪,然后将锅中的水熬成适度的糊状物,待其冷后,进行炼打,越炼越白,最后做成一个一个的糖饼子。为了防止糖饼子粘手或融化,将它放入米糠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