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大师王乐亭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针灸之精华,在汇集前贤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穴,制定了“督脉十三针”、“手足十二针”、“十全大补方”等针灸组方,堪称针灸之典范。其中,“刺募补虚法”是王乐亭教授专为调补“五劳七伤”所设,且救人无数。今天,小编就为您详细介绍这种针灸调补法。
刺募补虚法,是为“五劳七伤”者所设。在20世纪40年代,这类病例较多。何谓五劳?是多因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类劳损。《素问·宣明五气》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七伤者,即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此外,指男子肾气亏损的七个症状。刺募补虚法是王乐亭教授于1948年前在自己的私人诊所行医时制定的,且救人无数。
【组方】中府、膻中、巨阙、期门、章门、天枢、中脘、关元、中极。
【功能】调理脏腑,益气和营,健脾平胃,化湿利胆。
【适应证】
(1)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痰涎壅盛。
(2)气短心悸,夜寐不安,胸胁胀满,口苦咽干。
(3)体虚劳伤。
【注解】
(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根,为后天之本。从脾胃的功能来说,《灵枢·五味》指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精微,并将其散布至全身。从脾胃的生理特性来说,胃为燥土,脾为湿土,“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故脾胃虚弱可表现为食少纳呆、痰多身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主受纳,以降为顺,以通为顺;脾主升清,以升为用。若升降失常则表现为困重、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一升一降,一燥一湿,二者并行不悖。“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脾胃功能的强弱与健康程度、疾病的预后息息相关。募穴直接针对脏腑,调理脾胃气机,胃气和降,脾气升清,何来虚弱之忧。
(2)《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当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时,就会出现心悸、气短、失眠。《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是人体升降的要道,而肝胆则是人体疏泄的中心。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也影响着神志、睡眠的变化。肝与胆相表里,当肝气疏泄不及、肝胆有热时,会引发口干、口苦、头痛、失眠等不适,同时在肝经、胆经循行的部位也出现胀满、疼痛等症状。通过针刺心、心包、肝、胆的募穴,可以有效补益心气,疏肝利胆,养血安神。
(3)对于体虚劳伤,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的各种慢性疾病均属此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难经》亦有“五损”之说,即皮毛、血脉、肌肉、筋、骨五体的损伤。导致体虚劳伤的原因,则包括先天禀赋不足、房事不节、体劳过度、情志过极、饮食所伤、大病之后、误治误伤等。因体虚劳倦多病程漫长、病因复杂、病位多样,治疗也更为棘手,需要同时针对多种病因、多个脏腑、多重矛盾的轻重缓急辨别施治。《内经》指出“虚则补之”“劳则温之”“损者益之”。王老的刺募补虚法采用募穴直接而深入地调理脏腑经气,利肺、养心、健脾、和胃、疏肝、补肾、理肠、温脬多管齐下,补育脏阴与调腑扶阳同治,故能调理脏腑、补虚健体,促发生机。
(4)募穴均分布于胸腹部,是经气聚结的部位,它的分布与所属脏腑部位基本上一致,可治本脏腑有关的疾病。五脏六腑各有俞穴和募穴,故某一脏腑有病,可以同时取某一脏腑的俞、募穴进行治疗,此种方法称“俞募配穴法”。如胃病可取胃俞和胃经的募穴中脘,膀胱病可取膀胱俞和膀胱经的募穴中极。俞募配穴,除了直接治疗脏腑本身的疾病外,还可以治疗与内脏相关联的疾病。如肝开窍于目,治目疾取肝俞;肾开窍于耳,治肾虚耳聋可取肾俞。据《难经》《针灸聚英》和《东垣针法》等历代针灸文献所述,俞穴和募穴的治疗规律是:脏病多取俞穴,腑病多取募穴;急性病痛多取俞穴,慢性病痛多取募穴;实证多取俞穴,虚证多取募穴。肺募中府能宣肃肺金,利气止咳;心包募膻中可调理气机,宽胸化痰;心募巨阙善宽胸化痰,和胃降逆;肝募期门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脾募章门能调补五脏,疏肝健脾。以上诸穴,共奏补脏育阴之功。大肠募天枢能调中和胃,健脾化湿;胃募中脘可调理中焦,健脾和胃;小肠募关元善温肾固精,通调冲任;膀胱募中极能强壮元阳,通利膀胱。以上诸穴共奏调腑扶阳之用。育阴、扶阳结合,发挥调理脏腑的功效。本组配方即十二募穴中缺少肾募(京门)、三焦募(石门)、胆募(日月)。故此方只取九募十三穴也。
【配穴剖析】
中府(肺募):宣肃肺金,利气止咳。
膻中(心包募):调理气机,宽胸化痰。
巨阙(心募):宽胸化痰,和胃降逆。
期门(肝募):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章门(脾募):调补五脏,疏肝健脾。
以上诸穴的综合功用为补脏育阴。
天枢(大肠募):调中和胃,健脾化湿。
中脘(胃募);调理中焦,健脾和胃。
关元(小肠募):温肾固精,通调冲任。
中极(膀胱募):强壮元阳,通利膀胱。
以上诸穴的功用为调腑扶阳。
总则:调理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