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豫冀晋行记之十六 —— 邯郸

 爱鹰 2015-09-13
上接
殷墟的建筑与墓葬

某某兄:
    
    一提到西安,我兄闪念的定当是周鼎秦砖汉唐瓦,若是说南京,我兄必定联想到六朝烟水气,而我呢,提起西安,是满脑袋羊肉泡馍,说南京,则盐水鸭粉丝汤立时浮现在眼前,此种天壤云泥,弟也是知道的,不过检讨书还是以后再写,这里想说的是,许多城市有着自己的历史蕴藏和人文负载,而此种蕴藏负载,往往可以由一个典故、几件风物表述凸显出来,而这些典故和风物,几乎也就是这个城市的名刺标记,于我们来说,言及一个城市,瞬间意识到的,正是这些典故与风物,讲邯郸,我兄想到的是什么?从安阳到邯郸,火车几十分钟即到,刚下站台,弟立马横走了几步,然后又纵着蹦了一会,没错,所谓“邯郸学步”也,一笑。

   《庄子·秋水》记:“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我们读此段,多半只注意这个可笑又可伶的寿陵少年,容易忽略另一个信息——“行”是邯郸的“国能”,大约邯郸人善走路且姿态优美动人,这里的国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邯郸,正是赵国之都,按下赵国不表,先聊一聊邯郸罢。
    《古本竹书纪年》中即有“邯郸”,似乎邯郸这个地名早在商末就已出现了,然而这个邯郸是怎样的一个城,是普通聚落?还是更高级别的大城市?!另外,这个“邯郸”是不是就是使今天的邯郸?!都是无法确定的事,邯郸之名确凿由来,一般以张晏的《汉书》注为源:

    “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颜师古曰:“邯,音寒。”

     这段话大意为,东城下有一座邯山,山脉的尽头就是“单”,所以就把这里的这个城市叫作“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又在单字旁加了个部首邑(阝),两字合成是为“邯郸”。时至今日,哪座山是邯山已经无法确认了,但可以肯定,沁河冲积平原上,现在的邯郸市东南一块广大地域,一定就是史书中的这个“邯郸”。
邯郸地区地势图
邯郸地区地势图
张晏是三国时代曹魏人,确凿的“邯郸”其实可以追溯得更早,1965年,在侯马出土了大量以璧或璋为材质的盟书,对于盟书的内容,学界有着多种解读,但多认为这些盟书的主盟者是是春秋末期,占据晋阳地区,史称赵简子的赵鞅,其诛讨的对象,则是占据邯郸地区邯郸午之子赵尼,盟书上多次出现“邯郸”二字,也即是说,邯郸城的名称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确定,邯郸二字作为地名,近三千年沿袭不变,纵观九州,没有一个城市地望如此,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侯马盟书图版及摹本,右为委质类156.21中地名“邯郸”
侯马盟书图版及摹本,右为委质类156.21中地名“邯郸”
邯郸在春秋时属卫,后归晋,晋国本是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然骊姬之乱后,晋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公室至此式微,代之崛起的是各异姓卿大夫,赵氏为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族,赵氏的先祖叔带在幽王时去周人晋,叔带的五世孙赵夙辅佐晋献公;六世孙赵衰辅佐晋文公;七世孙赵盾历仕晋襄公、灵公和成公;九世孙就是那个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而侯马盟书中赵简子,为赵武之孙,经过多年世代经营,赵氏基业在赵简子一代发扬光大,史书记载:“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
太原金胜村M251春秋大墓出土鸟尊,此墓极可能为赵简子墓。
太原金胜村M251春秋大墓出土鸟尊,此墓极可能为赵简子墓。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赵卿其时非诸侯,但已行七鼎之礼、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赵卿其时非诸侯,但已行七鼎之礼、
赵简子势力范围原来在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赵简子在公元前491年攻占邯郸,至此,赵氏领地从晋中黄土腹地拓展到了四通八达的华北平原,《史记》云:“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逐,南有郑、卫。”,只有占据了邯郸这块极重要的战略要地之后,赵氏才有同其他诸侯争胜争雄的资本,简子之子赵襄子也因此才能与魏桓子、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年前386年,赵简子的五世孙赵敬侯将国都由中牟迁入邯郸,邯郸从而成为赵都,我们今天津津乐道邯郸,大概多半就是因为此间曾为赵都吧?!

   《战国策·赵策》谓“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战国七雄的国都大概都是所谓的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超级城市,然而文献中的记载,从来都是需要仔细对待的,二千多年前的雄国之都早已湮没,有心者唯有从考古发掘中去寻找求证。
春秋战国雄国都城史示意图
春秋战国雄国都城史示意图
邯郸为赵都共经历一百五十八年,与同时代列强国都相比,不是历时最久者,也不算规模最大者,但应是保存最为完整和最完好的战国时代古城址,其王城,也就是宫城的主体轮廓,至今清晰可辨。
邯郸谷歌卫星图
邯郸谷歌卫星图
赵王城谷歌卫星图,方城内中下方形为王城中龙台遗址。
赵王城谷歌卫星图,方城内中下方形为王城中龙台遗址。
遗址中心部分俗称“龙台”,可能是赵国王宫的基址,据考古发掘可知,龙台等夯土台上的主体建筑,在初建时都为雕梁画柱,其殿宇高大突出,周围有长廊,这些殿宇可能在公元前228年秦破邯郸时就已破坏殆尽,然而留存下来的夯土基址,至今高出地表十多米!
赵王城中主体遗存龙台鸟瞰图,由南向北。
赵王城中主体遗存龙台鸟瞰图,由南向北。
《赵都赋》所谓::“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云云,考察遗迹,这些文字描绘,并非是骚客的假想虚辞。
赵王城西城南垣剖面图,东南向西北。
赵王城西城南垣剖面图,东南向西北。
与殷商时代低矮的宗庙宫室建筑不同,东周末年各强国的宫殿建筑极力追求体量的庞大与高度,这些建筑完全是各国实力的证明,更是政治上的工具,早先权利的象征和王室的威信,多半是深藏在祖庙中的玉器青铜器等礼器来体现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高统治者已无法再垄断这种礼器,因为只需具备一定经济能力即能制作出更为华贵的各种礼器,这就迫使强国的统治者转向,只有集合倾国之力才能建造出的大型宫室建筑,无疑是最好的替代——视觉上的震撼往往能产生威慑,民众在仰望时,自然会心生敬畏,同时又慑服和恐吓邻国,文献中齐景公的柏寝台、燕昭王的黄金台,楚王的“五仞之台”等等美奂建筑,都是类似的功能,赵国的王城宫室建造得高大雄伟当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不但如此,邯郸附近尚有五座赵国王陵,同样气势恢宏,我兄若来登临其上,一定会高歌一曲!
赵王陵2号陵,由北向南。
赵王陵2号陵,由北向南。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赵正式立国,赵籍为开国国君赵烈侯,烈侯后又历五世,赵国国力达到鼎盛,那时候诸侯已不在满足于公侯一类的封号了,公元前323年,赵与同为诸侯的魏、韩、燕、中山之君互尊为王,此即战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国相王”,而这一代赵君,是为赵雍,这个姓名或许有些陌生,但其谥号却无比显赫,今天的邯郸火车站熙攘的站前广场上,立着一尊塑像,上有铭文曰:“胡服骑射”,这位骑在马上,身着胡服者,就是一代雄主赵雍赵武灵王。
邯郸火车站前广场
邯郸火车站前广场
《史记》言赵为四战之国,《史记正义》释云:“赵东邻燕,西接秦境,南错韩、魏,北连胡、貊,故言四战。”正因为四面为敌的地理位置,赵国几乎年年为战,虽然赵氏实力雄厚,可仍处于绝境之中,赵武灵王自即位起就力图经营,极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十几年后,赵国实力大增,《战国策》以苏秦寄当时赵国之盛:'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其疆域包括了今天河北、山西大部分地区,另外陕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部分地区亦属赵国。战国时期,秦国为西面最强大者,而赵武灵王竟怀有“吞秦之志”,史书记:“赵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抑强秦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秦所畏害天下者莫如赵”。难怪维新变法的主角梁启超会赞誉赵武灵王是黄帝之后中国第一伟人,认为假如赵武灵王活得长久些,战国一统之业,不在秦而在赵。
民国时所立赵武灵王墓碑(采自网络)
民国时所立赵武灵王墓碑(采自网络)
赵武灵王之所以被后世尊为一代雄主,多半源自于他在位实行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之前华夏传统服装为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征战,武灵王下令本国军士百姓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长裤,从而再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同时改制兵器,又推广养马、护革、兽医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由此大幅度提升了骑兵的战力,实现了军事力量的飞跃,赵方才能称雄于战国列强。
洛阳出土战国胡人像,银制,高8.9厘米,简袖窄裤。
洛阳出土战国胡人像,银制,高8.9厘米,简袖窄裤。
大先生有言,在本国挪动一张桌子都是要流血的,何况以胡夷为师,“胡服骑射”,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改革,更是思想上变革和开放,赵武灵王才言“吾欲胡服”想“以教百姓”,即遭群臣反对,有人说:

     “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材用之所聚也,贤王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又说什么“'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

    言正而意邪的抗拒变革,在本国向来有优良传统,武灵王因此才更让人崇敬!这位君王的有意思的历史记载还有很多,如奠定秦国一统天下基础的秦昭襄王,和千金买马骨,任用乐毅连克齐国七十多城的燕昭王,都是赵武灵王所立,更奇特的是,武灵王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化妆成一名侍从潜入秦国刺探军情,只可叹赵武灵王最后为自己的儿子饿死在沙丘,着实让人唏嘘。

    赵在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公元前222年,秦灭赵,而那位实现消灭其他六雄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就是在邯郸出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秦二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引兵如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廊。”赵都邯郸至此破败没落,代之而起的城南六十多公里的邺城,而邯郸逐渐成为一般规模的县城,到了明清时代,其方圆不过七八里,人口不足三万。
1995年山西高平发现秦赵长平之战赵兵尸骨坑十余处
1995年山西高平发现秦赵长平之战赵兵尸骨坑十余处
死者大多为杀后乱葬,故史载四十万降卒活埋说不确!
死者大多为杀后乱葬,故史载四十万降卒活埋说不确!
近几十年,邯郸城市面积有所扩大,人口恢复至将近千万,也不过是北方一中等城市模样。
2008年秋,邯郸街景。
2008年秋,邯郸街景。
《战国策》:“臣闻赵,天下善为音,佳丽人之所出也。今者,臣来至境,入都邑,观人民谣俗,容貌颜色,殊无佳丽好美者。”两千年多如此,现在仍是如此,我走在邯郸的街道上,四处张望,同样没有发现佳丽美好者,艳遇从来只有我兄能遇到,弟还是发自己的思古之幽情罢。
邯郸某公园大门外景
邯郸某公园大门外景
现在邯郸城中有几处仿古建筑,似乎提醒人们勿忘此城昔日的荣光,只是游历匆忙,没有时间一一蹦步踏访,未免遗憾,我兄至此,可要好好替我看一看也,一笑。

                                                                                                                                                                   朱头


下章邯郸北响堂石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