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国的雇佣兵哪去了?

 子玉史院 2023-09-25 发布于陕西
 / 子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实是利用代地的战马资源和骑兵优势招募的一帮雇佣兵,赵王手握这张牌既整合了游牧势力同时有力的抗住了秦国雨点式的进攻。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赵国最后的灭亡也和这支雇佣兵有关。

本质上来说,战国的兼并战争,除了经济、制度、人才、国力的比拼之外,各诸侯都致力于打造一支素质突出的特种部队来应对频繁的战争以期迅速和别的诸侯拉开距离。

战国初年,魏武卒横行天下,齐国也创建了技击,秦国创建了锐士,都成为了战场上的“明星”,成绩耀眼。荀子曾经给各诸侯的军事实力做过一个排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

齐国的技击干不过魏武卒,魏武卒又不是秦锐士的对手

抛开整体国力不讲,战场上的胜负确实迅速能将各诸侯的实力给拉开。赵国虽然也时常在和边疆游牧族群的战斗中被动练兵,但在赵武灵王在位的前十六年,赵国还是屡败于秦国。想要扭转这种局面,赵国只能以军事、技术层面为突破口迅速强军。

309年,赵武灵王离开邯郸去考察齐国和中山国的形势,回来之后,武灵王的思路已经是异常清晰,那就是,利用代地的战马资源和骑兵优势迅速打造一支特种作战部队。

是的,代地的战马资源是现成的,代地的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人马合一,骑射娴熟,是最合适的骑兵资源,将这些资源糅合在一起就可以迅速打造一支骑兵部队。

307年,赵国正式拉开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史书记载:“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注意,赵国不是对赵军实施全面的胡服骑射,而是直接从代地招聘现成的骑兵。这个“招”字,就是“招聘”的意思。

《史记》和《战国策》里在写到赵武灵王和肥义的对话时,都提到“计胡、翟之利”,意思就是直接引用胡人现成的资源来为自己服务。

关于这一点,史书中还有大量记载。前306年,“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这个“致”字也可以理解为“招聘”,并不是人家主动来投。赵惠文王二年,“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这个“致”,同样可以理解为“招聘”。

事实是,胡服骑射的改革是从前307年开始的,前305年,赵武灵王就已经将胡服后的骑兵投入到攻打中山国的战斗中。史书记载:“赵希并将胡、代。”

赵希率领的这支骑兵正是赵国招聘的胡人部队,不然没法解释赵国的骑兵部队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造起来并且可以用于实战还迅速威震天下的原因。

▲赵军  图源/剧照

但既然是招聘的部队,肯定就要发军饷,这也就解释了《史记》中的记载:“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赵国边将不仅有自己招聘团队的权力,同时可以将代地的税收全部截留用以给军队发工资

不是赵王不想要代地的赋税,而是代地的收入必须得拿来养这支边地骑兵。既然是交易关系,那么代地边军的性质就是雇佣兵

也就是说,赵国是牺牲了边地的人事权和财政权才勉强换来了代地边军的效命

而且,赵国的牺牲还不止于此,还有文化层面的牺牲。为了迅速整合边地资源,赵武灵王可是带头穿起了胡服,这其实就是以中原文明向落后的游牧文化暂时妥协。

从这也可以看出赵武灵王急于想打造一支骑兵部队的迫切心理。当赵国的骑兵在战场上强势亮相之后,其他诸侯也只能干瞪眼,因为,他们没有战马资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训练出技术娴熟的骑兵,毕竟那时候马镫还没有发明出来呢。

这也是赵国会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秦国的诸侯,可以与秦国争夺一统天下主动权的核心原因。

但金钱维持的关系毕竟是脆弱的,而且,让先进的中原文明向落后的游牧文化妥协也只是一时。当赵国的骑兵体系打造完成并在战场上得到验证之后,邯郸的贵族和代地的矛盾也就浮出了水面。

是的,当外部矛盾的比重减轻之后,内部矛盾必然会再次席卷赵国庙堂。再说,代地的势力在军功的加持下明显已经盖过邯郸牌,这是邯郸贵族根本不想看到的局面。

作为代地势力的领军人物,赵武灵王必然要承受来自邯郸贵族的攻击。前299年,赵武灵王只能放弃了太子赵章将王位禅让给儿子赵何,其实就是向邯郸贵族妥协。

▲赵武灵王  图源/剧照

对,历史上任何改革都得面对旧势力的反噬。跨过了这一步就可以轻装上阵,跨不过去就会被打回原形,秦国和楚国就是这两面的典型案例。

以赵武灵王的性格,这种妥协肯定只是一时,双方的终极决战肯定不可避免。前295年,赵武灵王就想以封前太子赵章为代王的方式向邯郸贵族亮剑。

从这就可以看出,此时的赵国已经从地理层面划分为两部分:以赵何为代表的邯郸势力;以赵武灵王为首的代地势力

邯郸的优势是文化、经济的领先,代地的优势是军事,如果两派之间彻底撕裂,赵国的整体实力肯定会大打折扣:邯郸失去代地的军事助力,代地失去邯郸的经济补给

只会是两败俱伤,这一点,赵武灵王和邯郸的公子成等人都明白。

所以,双方的角逐绝对不能放在军事的对峙上,最终,赵国爆发了沙丘宫政变,公子成、李兑等人杀死了赵章并囚禁了赵武灵王,将其给活活饿死。

史书如此记载其实不符合逻辑,你想,如果公子成留着赵武灵王的性命,以武灵王的通天本领和在赵国的影响力,他只要活着 ,就存在巨大的变数:要么武灵王自己想办法脱险,要么赵国在巨大的舆论面前放出武灵王,要么是有别的势力介入...

总之,只要武灵王活着,变数就永远存在

所以,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武灵王当时就已经死了,只是公子成为了缓解舆论的压力,同时为了以此将武灵王的心腹召来杀掉,才不得不对外公宣称武灵王还活着。

只要是一个成熟的政客都不会留武灵王的性命长达三个月之久

但邯郸贵族虽然取胜,可代地和邯郸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在失去赵武灵王这个强人之后,赵国不得不以重金来稳住代地这支雇佣军。

就是高薪,也必须得有猛人来驾驭这帮人,这就是边军离不开李牧的原因。

▲李牧  图源/剧照

李牧最后被杀,其实也只是代地和邯郸矛盾升级之后的结果,赵王最怕的还是这支雇佣军弄死自己。也有可能是邯郸不给这支军队发工资导致李牧在巨大的压力下自杀。

总之,都是代地和邯郸矛盾的体现。

还有一个事实,王翦真正怕的其实不是李牧,而是赵国的这支雇佣军。李牧被杀之后,史书记载,是赵葱和齐将颜聚接手了这支部队,但三个月后,秦军就大举进攻赵国,杀赵葱,俘虏了赵王和颜聚,赵国灭亡。

以代地边军的素质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被打败,答案只能是,这支雇佣军在工资没有着落和失去强人统驭之后已经自动解散,所以,秦军才会迅速拿下赵国。

这应该算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这篇文章是笔者在上周的文章《从李牧之死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篇的留言中得到的思路,整理之后单独开了这篇,朋友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打在评论区,一起探讨。

怎么说呢,看评论区也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从李牧之死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