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回顾 | 吴兆路:《国学的魅力》

 shimaosheng 2015-09-14


以下为精彩内容回顾:


吴兆路教授为我们讲述《国学的魅力》



吴兆路先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中文系90年历程,授课名师如云


在【复旦人文课程·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研修班】的开班典礼上,吴兆路教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讲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发展历程。据新闻报道,2015中国大学排榜100强揭晓,清华北大复旦大学位居前三。


吴兆路先生历数中文系诸多名教授,很好地诠释了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其中有刘大白、陈望道、谢六逸、夏丏尊、应照伦、傅乐华、郑振铎、田汉、赵景深、曹聚仁、洪深、梁实秋、冯沅君、叶绍均、郭绍虞、朱东润等。


此外,吴兆路教授指出,现在国内仍然叫中文系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其他很多地方都改称文学院。他开玩笑地说:“他们都没系了,只有我们有‘系’”。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


二、弘扬传统文化,秉持敬畏之心


接下来,吴兆路教授为我们讲述《国学的魅力》。他说自己是山东人,从小接触传统文化,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读研期间,《文选》《资治通鉴》都是必读的书。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现在身为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他对中国的研究不仅止于古代中国,也立足于当代中国。


吴兆路认为抛弃传统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个人的修养非常重要。面对浩瀚的书海,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人应该有敬畏之心。孔子也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三、厘清“国学”的概念,国学不能涵盖一切


在开班典礼上,吴兆路教授精辟地概括了“国学”、“汉学”、“中国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中,“中国学”也包括当代中国的研究。而“国学”这个概念是不能涵盖一切的,它是有局限的,比如它主要指汉民族文化,而不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是令人感到比较遗憾的。所以吴兆路教授更倾向于“中国学”这个概念。


“中国学”的概念最早是上个世纪80年代北大严绍璗先生提出来的,学术界还比较认可。起初它就是指国外对中国文化学术的研究,后来逐步衍变为对中国古今全方位的研究。而现在的中国学则涵盖了汉学、近现代以及当代中国研究,增加了对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诸方面的多学科研究。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研究”。



四、读书这么好的事


吴兆路教授指出,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天是莎士比亚的诞辰,也是他与塞万提斯的忌日。其实,我国古代圣贤朱熹也逝于4月23日。吴兆路老师非常欣赏朱熹先生的《四时读书乐》:


《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吴兆路老师在讲解文学之美



五、趋善向美,或由美而善


吴兆路教授说:“读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能让人趋善向美,或由美而善,它通过改变人的内心,而改变人的习惯。通过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去承受生命中难以改变的重荷,去抛弃生命中那些难以割舍的云烟。将阅读文学或好的书籍作为一种常态,丰富单调的心灵,远离浮躁与平庸,追求宁宁静与卓越。为我们的形象添一份厚重的质感,为工作添一份巧妙与机智,为生活添一份靓丽的色彩。”


最后吴兆路教授声情并茂地讲解了《古诗十九首》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生动地为大家呈现了文学的美妙与残酷。这些能够滋养心灵的东西,总是让人觉得充盈而快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