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孩偷钱后,这位父亲的做法有大智慧

 长沙7喜 2015-09-14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商学院”关注)第868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学院特约撰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Cecilia。她的微信为“萌妈小教室”。我们已获授权。


最近,一个朋友陷入了焦虑,起因是他那8岁的弟弟偷家里钱了——孩子像买玩具,妈妈没给,于是趁着妈妈做饭时偷偷从妈妈口袋里拿了100元。很快,这起案件被发现了,弟弟被罚跪半小时,又被父母教育了半小时,最后晚饭也没让他吃饱以示惩戒……


这让我这位朋友不无担心:父母们不分青红皂白,只顾把自己想传达的东西强压给孩子,不会弄巧成拙吧?


这涉及到一个在每个家庭里都挺敏感的问题——孩子偷东西了,爸妈该怎么教育?老祖宗留下的古训有云: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于是,爸妈们轻则斥责,重则一顿胖揍,生怕孩子今后走上歪路。但我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且听我分享我老公(且叫他萌爸吧)童年时的一桩往事:


孩子偷钱了?先带去趟百货商店


故事要追述到上世纪90年代,萌爸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小学门口总有很多小摊,贩卖话梅、搅糖稀、汽水、冰棒等各种零食,涂着鲜艳的颜色,十分诱人。萌爸每天放学,都会买一些小零食。很快,零花钱就不够用了。


正巧这天放学,萌爸看见萌爸的爸爸(下称萌爷)的大衣挂在衣架上,萌爸一想,萌爷平时都从自己大衣口袋里掏钱,于是灵机一动,也跑去萌爷的大衣口袋里一模,还正好摸出来一张百元大钞。


当天萌爷穿着大衣上班,一掏钱,发现少了一百块,家里的大人还都说没拿过,于是萌爷就到萌爸小学门口等着了。只见一放学,萌爸就领着几个小伙伴跑去小摊上选东西,还递给摊主一张醒目的百元大钞。萌爷这下心里有谱了。


等到小伙伴们离开了,萌爷就冲萌爸走过去,笑着说:走,爸爸今天接你回家。


萌爸当时一愣,心想是不是拿钱的事情暴露了?谁知萌爷载着萌爸就去了百货商店,问道:想吃什么?


火腿肠。萌爸说道。


萌爷又额外买了其他一些零食,然后才问道:爸爸今天兜里少了一百块钱,是不是你拿了?


是。萌爸小声地说。


以后零花钱不够就跟爸爸说,别再自己从爸爸兜里拿钱了啊。


好。


那天以后,萌爷给萌爸涨了零花钱,而萌爸再也没有偷偷拿过钱了。


多年后,萌爸把这个故事与我分享,只为了和我分享一个其实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孩子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零花钱不够,所以就自己拿钱了。别无他意。MOOC《儿童早期教育》的课程中曾提到:12-18个月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觉得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到2-3岁时,他们已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仍然需要大人的支持和帮助;再大一些,即使是上了上学,也未必能真正理解一些事情的边界,譬如——偷钱。




孩子可能并没有“偷钱”的概念


话又说回来,孩子知道偷钱是不对的吗?


其实偷钱”可能是个假命题。在孩子建立物权观念之前,没有的概念,拿家里的钱不算偷。有的孩子完全没有物权的概念,觉得喜欢、需要就拿了。有的孩子隐约知道偷偷拿钱不好,但是并不知道有多不好。


先来看看萌爷的处理方式:首先调查了解萌爸拿钱是想要做什么(买零食);然后维护孩子的自尊(等其他小伙伴离去以后再带走萌爸),满足孩子的需求(买了更多的零食)以表达对孩子的爱,同时尊重了孩子的意愿(买了萌爸想吃的火腿肠);接下来,不谈是非对错、也不对孩子的行为随便贴标签,而是淡化自己的反应,直接告诉孩子今后如何做(零花钱不够就跟爸爸说,别再从爸爸兜里拿钱了);最后解决了孩子偷东西的根本原因(涨了零花钱)。简直就是标准的教科书!


如果爸妈教得好,从小偷针的孩子,根本不会长大偷金!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冷成金教授(号称人大四大名嘴之一)曾在授课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就能施于人吗?显然也不是。只有己所欲、人所欲,才能施于人,而且必须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形式!


很多父母的所谓“商量”是走过场


说白了,比起一味斥责孩子这行为不干净,为人父母应该先关注,孩子到底有什么需求想要满足。萌爸是因为想买零食而零花钱不够,才偷偷拿钱,而有的孩子“习惯性”偷钱,一般是对某些东西有长期的需求,不然就是这种行为本身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就像有的孩子想和父母玩,发现父母不理自己,结果一讲脏话,父母就找急忙慌地过来了,于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脏话。


为什么不直接跟大人说出自己的需求,而要呢?


在提这个问题之前,爸妈首先要问问自己,平时有没有多和孩子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是以平等、轻松的方式聊天,还是总从自己的角度去试图纠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萌爸说,家里每次都给固定的零花钱,从来没有问过他钱是不是够用,而自己也没有想过要去主动表达需求。


有的爸妈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和孩子商量。比如孩子希望买白色的衣服,而父母认为黑色的耐脏,于是买了黑色的。孩子虽然表面服从了,但内心深处想买白色衣服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久之久之,父母再问孩子想要什么,孩子就会顺从父母的意愿,因为他知道自己即使表达了需求,也不会实现的。从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和孩子商量事情,但实际上,仍然是父母在做决定,并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


一言以蔽之,真正的教育是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想问题,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纳孩子。


编者按:您家里或您身边的朋友,是如何处理孩子“偷东西”类似事件的?欢迎您点击右下“写评论”和少年商学院微信朋友们分享。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

直接点击标题查看。返回对话框,输入任何关键词可搜索相关文章。

请不要再威胁自己的孩子了:一位台湾妈妈的呼吁

“用力”教孩子是另一种形式的偷懒

课后作业作弊,我教的国际学生被开除了

我这样教孩子学“吵架”

逼孩子道歉未必是明智之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