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算偷吗?

 昭德心理官方 2022-01-03


很多家长一听到偷东西,立马会拉起心中警戒线,觉得这是坚决不能纵容的行为。

蓉蓉的爸爸也不例外,几个月前蓉蓉偷了家里五块钱,爸爸发现后暴怒,一边揍蓉蓉,一边逼问偷钱干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

蓉蓉一直是个很听话的孩子,看到爸爸生气,连忙说出原因。原来是前两天同学来家里玩,结果带的一个“水晶”项链不见了,对方觉得是在蓉蓉家里不见的,所以要蓉蓉赔。

蓉蓉不敢和家里说,便打起“偷”的主意。

在蓉蓉的解释下,这次事件平息了,但爸爸的心里却给蓉蓉打上标签,一旦有钱数对不上,或者自己记模糊了,便会怀疑是蓉蓉偷的。

久而久之,蓉蓉变得叛逆起来,在家和爸爸顶嘴,在学校不认真学习,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图片来源:《夫妻的世界》

看着蓉蓉的变化,爸爸则更坚定地认为,孩子偷钱,便是变坏的开始......


孩子偷家里的钱,算偷吗?


几乎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有一个关于不能偷东西的警告故事:

有一个小孩,小时候和母亲去别人家玩,回来的时候顺手偷了一根针。

回到家后,妈妈发现了这根针,高兴地夸奖孩子。孩子得到鼓励后,便开始不断偷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子越来越大,偷的东西也越来越贵。

最终,被人扭送到官府。因为是惯犯,知府下令斩首。

孩子却在临行前,要求最后一次吃母亲的奶,本以为是感人的场景,却不想孩子一口咬掉母亲的乳头,崩溃大喊:

“如果你在我偷针时阻止,我怎么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

图片来源:《下一站婚姻》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所以,蓉蓉爸爸对于孩子偷钱的反应,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但在孩子心中,偷家里的钱真的算偷吗?
 
这则要从著名的“道德两难实验”说起。

1969年,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设计出十个道德两难故事,让孩子对故事主人公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此分析不同年龄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图片来源:YouTube Sprouts频道

通过实验,柯尔伯格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可以分为三个水平:

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孩子通常在0到9岁,表现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以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作为事情的判断标准。

它包括两个阶段:

1)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孩子在这一阶段,把会受到惩罚的行为看作坏的,把可以避免责罚的行为定为好的。如前面所提到的蓉蓉,为了避免责骂,她选择偷钱来还同学项链。

图片来源:YouTube Sprouts频道

2)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孩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利益和需要,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孩子,不仅仅是考虑自己,还开始考虑别人的利益。

但重点还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孩子通常在9到15岁,此时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社会规范,也知道自己的行为需要符合他人的期望。

这一水平也有两个阶段:

1)好孩子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出现道德行为,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可,比如来自父母的夸奖,来自老师的称赞,甚至同学的羡慕。

图片来源:YouTube Sprouts频道

所以,一个行为是否会被别人喜欢,是否得到他人的赞扬,是他们判断行为的标准。

当然,这一阶段的孩子,也会为成为别人眼里的好孩子,刻意去做一些内心深处并不想做的事情,从而让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被过度消耗。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逐渐脱离别人的评价,只在意权威和秩序,比如有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只要遵纪守法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去做。

图片来源:YouTube Sprouts频道

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很难管教的,自主意识强,且很少会因为他人的眼光和言语改变行为。

他们会在外形上展示自己的个性,还会在行为上去模仿一些影视剧中的“英雄”。

3、后习俗水平

隶属这一水平的孩子,一般在16岁之后。

孩子到这一水平,不会再单一地看待事物,他们开始思考事情背后的本质,所以在行为上,除了法律和权威的标准,道德准则和良心也会发挥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这一水平的两个阶段分别为:

1)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有的事情看着合情,却不合法,有的事情合法,却怎么看也不合情理。

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会偶然迷茫,需要花一点时间去尝试调和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冲突,这便是孩子建立价值观的时期。

2)普遍的理论原则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建立普遍的信仰,比如想要追求自由,渴望平等,拥有正义感等,此时的道德行为的决定权,便是内在的良心。

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会出现“渣”的行为,就是因为其道德水平发展到这一阶段了。

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人的道德水平,才能达到这一阶段。

图片来源:YouTube Sprouts频道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道德水平是发展的、动态的,并不会在某个年龄就此停止,而且每个人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

但它会以固定的顺序发展下去,不会省略某个阶段,也不会出现倒退。

明白了道德发展规律,对于孩子偷家里钱这件事,是不是就没有那么焦虑了呢?


用爱包容,
保护孩子的道德发展


对于成年人来说,拿而不告,就是偷,但在道德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并不是这样,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这件事。

首先,我们一定要避免,因为孩子的一次“偷”钱行为,而对孩子贴标签。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列翁效应告诉我们,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便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YouTube

且孩子年龄越小,受到父母、老师的定向期待的影响越大。

所以,不要觉得你给孩子贴标签是在“告诫”孩子,孩子只会把此化作心理暗示,然后朝这个方向发展。

但也不要觉得孩子偷的是自己家里的钱,所以不当一回事。当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我们需要从三个维度去解决问题。

1、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偷钱的原因

如果和周围的人玩一次“真心话”,你会发现绝大部分人,小时候都对家里的金钱动过“偷”这个念头,当然原因各种各样,现在回想起来,更会是有哭笑不得的感觉。

在知乎上,便有人曾问道:“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钱吗?”

问题下面的留言,无不直言,自己偷过,不过原因也是奇奇怪怪。

有人说自己是看了一个偷钱可以涨零花钱的故事,然后去模仿;

有人说自己偷钱,就是想买零食吃;

还有人只是为了炫耀。

尽管这些理由在现在看来,十分幼稚,但对于孩子来说,那便是不得已的苦衷。所以,面对孩子偷家里钱的行为,先冷静下来,听孩子说一说。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

也只有如此,才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明白孩子的心中有没有“偷”这个概念,是否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行为,了解了这些原因,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2、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水平上,针对性教育

在听孩子倾诉偷钱原因的同时,其实也是了解孩子道德发展水平的机会。

父母确定了孩子的道德水平发展到哪个阶段,便也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帮孩子杜绝这一行为了。

比如孩子觉得偷自己家里的钱没有关系,且自己是给小伙伴买零食,属于分享。那么孩子处于前习俗水平中的“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这个时候,我们要明确告诉孩子,偷家里的钱,这是不对的行为,想要分享是好事,可以选择以沟通的方式从父母处获得零花钱,但偷却是不可取的。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

同时,这也是给父母的一次警钟,孩子有了自主意识,需要适当给予自由支配的零花钱。

因为当孩子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且又不敢从家里继续“偷钱”的时候,他就会把手伸到家外。

3、反思亲子沟通和财商教育

孩子会偷家里的钱,这真的充分反映了亲子沟通问题,试想,孩子为什么宁可用偷的方式去达到目的,都不敢和父母说呢?

是不敢告诉父母?还是多次沟通却被拒绝?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

我们不提倡父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我们在拒绝孩子的同时,要对孩子加以引导。

比如孩子连续几天,均要金额不等的钱,说是要给同学买零食,那么父母这时可以拒绝,并适当告诉孩子,真正好的友谊是什么样的。

如果孩子迷上某种玩具,不断要钱去买,这个时候,则可以适当加入财商教育,让孩子对金钱有一定的规划。

孩子在这些解释中,会感觉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更会逐渐拥有调节自己心态的能力。

父母还要再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做到以身作则。

所以,当孩子出现偷家里钱行为时,不要惊慌失措,把此当作是改变亲子关系的一个契机,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建立起更健康的亲子关系,真正杜绝偷家里钱这一行为。


作者:问心浅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