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湿土”司天对应状态与治疗方案( 丑、未年)
摘自张延生《易与和谐》五运六气
丑、未年,为“太阴湿土”司天
“太阴司天”的年份,“湿土”之气淫盛而制约了“水”气发挥的作用,于是会有“阴沉”之气布满天空;由于阴湿的乌云密布,造成雨水过多的天气,致使草木沤萎。
与此天气相应,人们往往容易患浮肿、骨痛、“寒湿”之邪阻滞经脉
运行所导致的“阴痹”等病症。“阴痹”症的特点是,按之不知痛处,腰、脊、头、项都疼痛,时常眼前发黑、眩晕,大便不爽,阳痿不举,饥锇而不欲食,咳嗽唾血,心腹中有空悬之感等症状。
引起以上这些病症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土湿”之气伤及了肾“水”
之脏的功能所致。如果此刻足内踝后跟骨上的“太溪脉”搏动消失(无气可候),这就是肾(脏〉气功能衰竭的表现。往往此多属于是不能治愈的死症。
由于“湿土”之气下临于地气之中,而“土”气又能克制“水”气的流行与作用,所以人体中的与“水”相对应的肾脏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将会受到“土”气的制约而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人体中的肾
“水”之气也会顺应“司天”的““上从”而去克制心“火”的作用。
由于“水”“湿”之气的上升与亢旺,所以就会出现乌云笼罩,雨水时常而降的天气。又由于“水”盛而克“火”,造成“火”衰,因此人体中相应地会发生胸闷不舒、阳痿不举等“阳气”不足的病症。如果又遇到
“湿土”之气旺盛的“时令”到来,反而由于“土克水”,又会使人腰椎疼痛、动转不利,以至于发生厥逆的病症。
由于“太阴湿土”司天,则就会有被“土”所克的“太阳寒水”在泉与其相应。二者相遇,会使地气阴凝闭藏,严寒的气候也会早于“时令”而提前到来,所以蛰虫也会由于过早的寒冷,早早地就开始藏伏起来。与此同时,人体也会受此影响而发生心下痞塞引起的疼痛。假如
“寒”气过于的猖獗,还会导致土地冻裂而冰冻坚硬的景象出现。此状态下,人体相应地也会出现小腹疼痛并时常妨碍饮食的病症。
如果“水”气上乘顺应“金”气的变化而变化,由于“金”能生水”,这又会使寒凝外化的作用更加加剧,所以就会导致小腹痛止,以及
“水”气增多,口味(爱吃咸味重的食物)及“水”味变咸,只有使 “水”气通行外泄,才能使其“咸”味减退。
“湿”气淫胜的年份,应该用“苦热”之味的药物作为调治疾病的主要药物,用“酸辛”味的药物予以辅佐。并用"苦”味的药物“燥”其
“湿”气,以“淡”味的药物渗利“湿”邪。
如果“湿”邪郁于上部而化成“热”的,应给以“苦温”之药物作为治愈疾病的主要药物,以“甘辛”之味的药物给予辅佐。以见到汗出为度。这说明“湿”邪即将散去,遇此现象出现的同时,就可以停止服药了。
“太阴湿土”之气司天,反而被“热”气所胜的,宜用“苦寒”性昧的药物作为治疗其病的主要药物,并以“苦酸”味的药物予以辅佐。
“太阴湿土”为“胜气”时,就会发生人体内部的“火”气的郁结,而导致成为疮疡。如果“火热”之气流散于外,疾病就会发生于胸胁等处,甚至还会导致心痛。如果“热”气阻隔于人体上部,还会发生头痛、喉痹、颈项强硬。如果,“湿”气单独亢胜且发生成为人体内郁,并滞留于下焦的,同时又受到“寒”气的困扰的,还会引起头顶部的疼痛,有的还会牵扯到两眉间也会发生疼痛,以及出现胃脘胀满等病症。
“太阴湿土”
的亢盛,就会造成大雨经常降临的天气,这又会导致“湿”化之气偏胜的现象出现。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容易发生少腹胀满、腰椎沉重强直,如果
“湿”邪蕴藏于其内的,还会造成腰椎屈伸不利,以及腹中不舒服、经常泄泻如注,脚底温、头沉重而足胫浮肿,以至于“水饮”发于体内而浮肿见于上部等病症。
“太阴湿土”为“胜气”时所引发的疾病,需用“咸热”性味的药物作为治疗其病的主要药物,并以“辛(辣)甘(甜)”之味的药物予以辅佐。用“苦”味药物的目的是为了泻去亢胜的“湿”邪。
“太阴湿土”为“复气”时,由于“湿”气过于亢胜也会引起灾害。人们容易患有身体沉重,腹中胀满,脘谷不化以及“寒湿”之气上逆所引起的胸中憋闷不畅的病症;如果“水饮”发生于体内,还会引起咳嗽、喘息有声的病症。
“太阴湿土”为“复气”时,大雨会时时降临,平地到处是积水,鱼类等鳞虫也会游到陆地上来。
与此同时,人们也往往容易出现头顶痛重,振颤抽搐的症状尤为突出;由于不断的呕吐而烦躁,病人喜好闭户独居、懒于言语与行动,常常口吐清水,严重的,如果“湿”邪之气侵入到肾脏之中,还会导致大小便失禁,甚至泄下无度。
假如,此时足内踝下的“太谿”脉搏动停止(无气可候),这是肾脏与肾气功能衰竭的表现。往往多属于是难以治愈的死症。
“太阴湿土”为“复气”时所导致的疾病,应用“苦热”性味的药物作为治疗其病的主要药物,并以“酸辛”之味的药物予以辅佐。用“苦”
味的药物的目的是为了泻去“湿”邪。在治疗“湿”邪的过程中,最适宜用“燥和”、“渗泄”的方法渗泄其“湿”。
“太阴司天”时,如果“客气”胜,人们往往会发生头面浮肿,呼吸气喘等病症。
“太阴司天”时,如果“主气”胜,人们往往又会出现胸腹胀满、进食后头昏等病症。
“主气”为“太阴湿土”时,其气胜而导致疾病的,应用“苦”味的药物袪除“湿”邪的壅滞,此属于“泻”法;用“甘”味药物顺应“土”
气的和缓性质,此属于“补”法。
“客气”为“太阴湿土”时,其气胜所导致疾病的,应用“甘”味药物顺应“土”气的和缓性质,此属于“补”法;而用“苦”味的药物祛除“湿”邪的壅滞,此属于“泻”法。用“甘”味药物的目的是为了缓和“木”气,以防止其伤及“土”气。
“太阴湿土”司天时,“少阳相火”应从上一(子、午)年在泉的
“右间”上升到本年的司天的“左间”才正常。如果遇到“水气过胜”,由于“水克火”,则“少阳相火”之气将被“水气”所阻抑而不能上升。如果又遇到“太阴湿士”之气司天,但其“湿土”之气又不能适时地迁居于正位的,也会造成“少阳相火”不能上升到司天的“左间”之位上。这是因为“主岁”的“水运”已经到来,由于“火”受“水”的制约,因而其“火”势被“水”所阻抑而不能进入正常位置的缘故。
如果“相火”受到“寒水”之气的抑制,就会造成寒冷的雾气布满天空,气候凜冽好似冬天,河水也会干涸,甚至再次出现冰冻。虽然其间有时也会出现温热的气候,可是却会很快地又变成寒气袭人的天气,这说明天气是忽冷忽热地不断地在变化着发作。
与此气候条件相应,人们往往易
患“阳气”内伏、烦热牛于心中、心悸、惊骇不安、寒热交作往来等病症,如果“少阳相火”之气被阻抑得太久的话,就会成为“火”的郁气。
其气郁极而发作时,会出现暴热的气候。
与此气候条件相应,人们往往易患赤风、气肿、瞳翳,甚至变化成疫疠。由于热气藏伏于体内而生烦、肢体麻痹而厥冷,甚至还会发生出血等病症。
如果“太阴湿土”之气有余,虽然“时令”已经过去,但是“太阴湿土”之气依然还没有退位,还在主持司天之气并发挥主要作用时,就会出现寒冷与暑热的气候都不能按时到来的气候。同时还会造成天气阴沉昏暗,尘埃在空中到处弥漫,“湿土”之气当去而不去的气象。
与此气候状态相应,人们往往易患四肢无力,饮食不下、泄泻如注、小便淋漓、腹部胀满、足胫寒冷、阴萎、大便闭塞、小便失禁或频数等病症。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针刺“手少阳经”的“荣穴”的“液门”穴来疏去闭塞不通的
“火”郁之气。
如果:丑、未年,司天的“太阴湿土”之气有余而未按时退位时,那么到了下一(寅、申)年,“湿”气仍然会流行于天下,并且还散布着“雨”气的生化作用的话,应当针刺“足太阴经”的”合穴”的“阴陵泉”穴来防治疾病。
如果丑、未年,上一年的“少阴君火”之气不退位时,则“太阴湿土”之气就不能适时地迁居于其正位。于是会导致雨水不能按“时令”到来,使气候炎热,干旱无雨,甚至于造成万物焦枯,以及应当生长发育的生物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于此气候状态相应,人们往往易患手足肢节胀满、胸腹胀满、嗳气、饮食减少、飧泄、胁肋胀满、四肢不能举动等病症。
因为一年的“主气”分作六步顺序取代,它们的顺序是起始于“厥阴”,终止于“太阳”,所以都有它们各自固定不变的时间与位置。
可是,
“胜气”与其“复气”则不然,它们各自的到来却没有必然的固定的时间及位置。
从“初之气”至“三之气”,是由“司天”之气主持。
“司天”之气统管上半年“三气”。
这上半年也是“胜气”经常发生的时候。
从“四之气”至“终之气”,是由“在泉”之气主使。
“在泉”之气统辖下半年“三气”。
下半年往往又是“复气”经常发生的时间与位置。
有“胜气”亢盛的发生,才会有“复气”报复行为的产生。若是没有
“胜气”的发生,也就不会有“复气”的产生。也就是说,“胜气”是 “复气”产生的根源。
根据上面各“司天”状态下,“胜气”与“复气”到来时引起疾病的举例,在治疗各种“司天”状态下各“胜气”、“复气”所引起的疾病的基本原则总结如下:
气“寒”的,用“热”法;
气“热”的,用“寒”法;
气“温”的,用“清”法;
气“冷(清)”的,用“温”法;
气“散”的,用“收(敛)”法;
气“郁(抑)”的,用“散”法;
气“燥”的,用“润”法;
气“急”的,用“缓(和)”法;
“坚实”的,用“软坚”法;
“脆弱”的,用“坚固”法;
“衰弱”的,用“补”法;
“亢盛”的,用“泻”法。
总之,
“辛”味、“甘”味的药物,具有“发散”的作用。其性属“阳”。
“酸”味、“苦”味的药物,具有“催吐”和“泻下”的作用,其性属
“阴”。
“淡”味的药物,具有“渗湿”、“通利”的作用,其性属“阳”。
以上诸味药物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的是有“收敛”作用,有的是有
“发散”作用,有的有“缓和”作用,有的是“急速”作用,有的有“干燥”作用,有的又有“濡润”作用,有的有“软化”作用,可有的又有
“坚固”的作用等,要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适宜的疗法,主要自的是为了 调和平衡“五脏”的“气血”。
以上这些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是,使人体“五脏”的“正气”各安其本分而安宁清静。如若调理适当会使病气衰退,使其“阴阳”、“气血”等都各有其所归,并且不会出现偏盛或傰衰的不平衡现象。即使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也能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治疗“六气”所“胜”而导致的疾病的一般法则是:
“轻微”的,“顺随”它;
“严重”的,“制止”它;
“复”气所致的,“和缓”的“平调”它;
“暴烈”的,“削弱”它。
总而言之,都应该随着“胜”气来治疗其被制约的气,不用考虑其被制约(克制)的程度如何,以调平和为止。
总结以上由“司天”之气所“胜”而导致的疾病的调治平衡的原则如下:
“风”邪过盛所引起的病症:
用“辛(辣)凉”的药物为主平其“风”,用“苦甘(甜)”味的药物辅佐进行调理。用“甘(甜)”之味的药物缓和其急,以“酸”味的药物泻其“风”邪。
“热”邪过盛所引起的病症:
用“咸寒”的药物为主平其“热”,用“苦甘(甜)”味的药物辅佐进行调理。用“酸”味的药物收敛其“阴气”。
“湿”邪过盛所引起的病症:
用“苦味热性”的药物为主平其“湿”,用“酸辛(辣)”味的药物辅佐进行调理。并用“苦”味药物燥其“湿”,以“淡”味的药物渗泄其
"湿”邪。
假如,“湿“邪在上部而有热者,用“苦味的温性”药物为主,而以
“甘(甜)辛(辣)”味的药物加以辅佐进行调治。用“汗解法”使其恢复正常状态为止。
“火”邪过盛所引起的病症:
用“酸冷”的药物为主平其“火”,用“苦甘(甜)味的药物辅佐进行调理。用“酸”味的药物收敛其"阴气”,以“苦”味的药物发泄其
“火”邪,以“酸”味的药物恢复其“真气”。
因“热”淫所引起的病症状态,调理方法与其上相同。
“燥”邪过盛所引起的病症:
用“苦温”的药物为主平其“燥”,用“酸辛(辣)”味的药物辅佐进行调理。用“苦”味的药物泻下其“燥结”。
“寒”邪过盛所引起的病症:
用“辛(辣)热”的药物为主平其“寒”,用“甘(甜)苦”味的药
物辅佐进行调理。用“咸”味的药物泻其“寒”邪。
假如,“司天”之气被其所“胜”之气所克制而导致疾病者,应以以下原则进行调治:
“风”化于天(司天)而被“清”气所胜的:
以“酸味的温性”药物为主,用“苦甘(甜)”味的药物加以辅佐进行调治。
"热”化于天(司天)而被“寒”气所胜的:
以“甘(甜)味的温性”药物为主,用“苦酸辛(辣)”味的药物加以辅佐进行调治。
“湿”化于天(司天)而被“热”气所胜的:
以“苦味的寒性”药物为主,用“苦酸”味的药物加以辅佐进行调治。
“火”化于天(司夭)而被“寒”气所胜的:
以“甘(甜)味的热性”药物为主,用“苦辛(辣)”味的药物加以辅佐进行调治。
“燥”化于天(司天)而被“热”气所胜的:
以“辛寒”性药物为主,用“苦甘(甜)”味的药物加以辅佐进行调治。
“寒”化于天(司天)而被“热”气所胜的:
以“咸味的冷性”药物为主,用“苦辛(辣)”味的药物加以辅佐进行调治。
上半年“太阴湿土”司天,则倮虫的繁衍静而不育;鱗虫能够生育;
羽虫不能生成。
下半年“太阳寒水”在泉,则鳞虫遭到损耗;倮虫不能生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