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干面、面窝、豆皮、烧梅…… 这座城市的早餐, 可以一个月不重复。 武汉早晨的街头巷尾, 大概只有两种人:做早餐的和吃早餐的。 这是对早餐最有热情的一个城市, 蒸煮煎炸,热气腾腾。 有时间的排着长队, 没功夫的端着一碗热干面等公交车。 像贪吃妹这种有早起障碍的人, 大概也只有去武汉, 才愿意起床去路边等一碗热干面或者豆皮, 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对得起这座城市。 最好玩的是,武汉人将吃早餐称为'过早'。 国人似乎遇到特别隆重的事时, 才会使用'过'字:过年、过节…… 而在武汉,早餐就是一个庄重的存在。 豆皮、热干面、水饺、糊汤米粉、 豆腐脑、面窝、油香、烧梅…… 种类之繁多,完全可以满足一个月不重样。 热干面是武汉过早首选。 这家不起眼的面馆, 淡定地开在江汉二路的小街上, 连红色招牌都被油烟熏得泛黑, 虽然武汉的热干面有不少百年老字号, 但是这家小店却被认为最有老武汉的味道。 '老田记面馆', 老板田师傅今年已经85岁, 他从13岁就开始炸面窝做早点, 这个活已经做了72年了。 不过现在年纪大了, 田师傅更多的是坐在门口售票—— 面馆还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风俗, 那'五分''贰两'的花花绿绿的票, 让人顿生亲切之感。 老板田师傅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三, 街坊都喊他'三哥'。 一家三兄弟,都围着这家店忙活着。 就是这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 养活着一大家子的人。 现在武汉的热干面, 已经创新出了牛肉、蟹脚等多种口味, 这家面馆仍保持着单一的味道, 台面上只有葱、盐、酱油、萝卜丁、 芝麻酱、辣椒和醋等作料。 田师傅说,'我认为热干面就是热干面, 不加东西,这才是武汉老味道'。
每天凌晨2:30,田记面馆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烧水、烫面、掸面,上锅蒸芝麻酱…… 面条要看起来吃起来更劲道,掸面是关键。 因为量大,许多面馆现在改用机器掸面, 但是他们家还是靠着一双巧手来做: 比机器掸出来的更劲道,更有味道! 一百多斤面,掸起来是个巧活儿, 更是力气活,得一个小时的功夫, 这家店开了25年, 都是这样一丝不苟地过来的。 酱油、葱、味精、芝麻酱是必备的, 辣椒油、萝卜干可依客人的喜好添加。 尤其是芝麻酱, 要小作坊磨的,纯的,不掺其他。 用调羹一搅,麻油香便满出来的那种。 去年这家小店上了《舌尖2》时, 一些媒体写到'老田记打败了XXX'等话, 田师傅还挺生气: 我们有着不一样的味道, 但是都被客人所喜爱,谈不上打败了谁!'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 田师傅已经是武汉出名的热干面师傅, 有人想买他这个'活招牌'—— 坐在店里,活也不用干,就可以拿工资。 '不让我做事,坐在店里当财主爷, 我消受不起,老老实实做点事的好……' 就这么小小一家店, 现在每天都要卖100多斤热干面, 面窝炸50斤米左右, 大概每天有2000元钱营业额, 一大家子的人过得一团和气。 高雄路靠近台北一路路口的王师傅豆皮馆, 已经开了14年。 这14年来有很多故事, 比如,外地的粉丝慕名而来, 带着豆皮坐高铁打包到深圳、杭州各大城市, 或当年的老街坊们带着豆皮飞去海外。 从每天长长的队伍就能看出来, 这家店生意是有多好。 老板王师傅年轻时在老字号'老通城'工作, 跟着武汉豆皮大王高金安学做豆皮, 直到退休,才自己开了这家小店。 头天晚上将绿豆和大米分开浸泡8小时左右, 将去皮的绿豆和大米混合, 磨成清浆制成豆皮原料, 糯米泡十几个小时后再蒸, 瘦肉、香菇、笋子等烩成多汁丰富的馅料…… 王师傅豆皮馆的三鲜豆皮和牛肉豆皮, 沿用了老通城豆皮的传统做法。 王师傅家卖得最好的就是牛肉豆皮, 12块钱一份,分量很足, 馅用的是卤过的纯牛肉, 不夹杂其它小菜,货真价实。 热干面+面窝, 据说是武汉人最满意的早餐搭配, 武汉面窝的成分中其实并没有面粉, 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 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 最后再推荐两个武汉吃面窝的地方吧, 一家是青山区建设三路的罗氏面窝, 也是传了几代的老店, 每天早上都大排长队, 炸得那叫一个外酥里嫩。 还有一个地方并没有店面, 只是汉阳琴台车站附近的一个摊子, 每天都有一个老爷爷在优美的旋律中炸面窝, 被武汉人称为'早点爷爷'。 从《雪绒花》到《月光》, 老爷爷轮流播放着各种中外名曲。 虽然每天都过着油熏的日子, 做着单调重复的工作, 可是他却很陶醉于这种生活, 一边炸面窝一边哼小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