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伢,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过一次早了? Haven't You Had a Good Breakfast for a Long Time? Leon君 江湖城事|10.30, 2021
慢慢地,我对早餐的兴趣也流失殆尽,经常随便对付几口,就出门「搬砖」了。麻木多年并习以为常的我,直到最近听闻「三镇民生甜食馆总店要搬家了」的消息,才如梦方醒一般,扪心自问,有多久没有好好地过一次早了? 这家老字号已经在武汉经营了六十多年了(一般简称「三民」),与在外地人印象中相对更出名的蔡林记、五芳斋相比,它胜在一个「全」,虽然名字叫「甜食馆」,但实际上包罗万象,犹如武汉版的「新加坡美食城」,各种汉味传统早点、小吃,应有尽有。 这趟虽迟但到的早餐之旅意义不凡:一来是再好好看一眼「三民」总店所在的民国老洋楼,二来是寻回曾经热火朝天的过早仪式感。顺便,沿着这段怀旧思绪,认真「复习」一下武汉渊远流长的「过早文化」。 ◆ ◆ ◆ 当我下了车走到胜利街口的时候,老远就看见餐馆大门外排起了长队。 于是我索性就隔着马路先拍拍它的外景吧。 这栋楼最引人瞩目的地方,莫过于它弧形的水泥浮雕门头,因为它正好建在十字路口的拐角,整体呈三角状向两侧扩展,风格颇有点上海武康大楼的韵味。 建筑立面四层红墙,配上格子玻璃窗的洋风设计,充满了电影质感,在周围古板的现代楼群里显得尤为突出。
想想开在这里近20年的总店就要搬走了,不免有些唏嘘,虽然名义是出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但让老牌子从老房子里剥离出来,莫名有种灵肉分离的感觉。 那么,就珍惜还能够在洋楼里过早的最后时光吧,好好品味几款经典的汉味早餐,想必是对胜利街86号(总店店址)最大的尊重了。 按常理,首先我应该讲的是武汉人过早标配——热干面。但我个人觉得「三民」最好吃的是三鲜豆皮,以前小时候常点的「套餐」就是豆皮加豆腐脑的绝配组合。所以先从豆皮讲起吧。 总店的豆皮师傅是有传承的,现在的掌勺师傅不是以前的老大爷了,但估计是他的徒弟,得到了真传,那摊浆皮,铺糯米饭,撒馅料和葱花的动作如出一辙,一样的行云流水,一样的挥洒飘逸,光看师傅做豆皮就是一种享受,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边看边咽唾沫的场景。 ![]() ![]() 「三民」的豆皮最令人回味无穷的就是浓郁的煎蛋香,相比之下,其他路边野店做的豆皮简直像没有放鸡蛋一样。细腻的糯米饭和卤入味的三鲜馅料混在一起,充实着香酥外皮的内涵,一口咬下去,早起惺忪的灵魂便彻底苏醒了。 ![]()
![]() 豆腐脑天南地北都有,而糊米酒就是纯纯的湖北特产了。「三民」家的糊米酒可谓是把「糊」的做法推向了极致。 ![]() ![]() 在豆皮加豆腐脑的「双豆」套餐之外,还有一个必吃组合,就是热干面(或热干粉)搭配油炸小吃,譬如一口热干粉,再一口炸面窝(当然配鸡冠饺也是可以的)。 ![]() ![]() 另外,烧麦、水饺、煎包也是这里的热门单品,在店里随便瞥一眼,都能看到每张餐桌上摆着至少其中一样。尤其是煎包,档口外站着长长的队伍,好不容易取到货的食客端过盘子就开始大快朵颐,把旁边排队的小伢都馋哭了。 ![]()
![]() ◆ ◆ ◆ 但说来有趣,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风云变幻,「三民」总店却始终不动如山,顽强地保留着鲜明的年代感。 在我一进店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大白瓷砖,以及挂在上面的锦旗、红字标语,瞬间把我拉回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 ![]() 窗口后是穿着统一的白大褂,戴着袖套的师傅们,在锅炉笼屉之间施展着各自娴熟的手艺。 ![]() ![]() 就连收银打饭的流程也没有变,依然是付完钱兑成彩色的筹码,再拿到相应的窗口「以筹易物」,这是我们小时候司空见惯的操作,但如今连现金都被淘汰的年月,就显得格外稀有,我在诧异的同时,儿时买早点的记忆忽然翻涌而来。 ![]() ![]() 说实话,这种感觉真的久违了。时间好像回拨到网络发明以前的时代。 每个人面对桌上的早餐,都显露出专注的眼神,伸出双手把住碗筷,似乎没有人会边吃边看手机,也没有人会一直沉默不语,有的是爹爹婆婆家长里短地「咵天」,有的是父母宠溺地给孩子擦嘴,整个大厅回荡着洋洋盈耳的武汉话,氛围喧闹却温情脉脉。 ![]() ![]() 它不是空中楼阁的抽象概念,它就如此接地气地在我们身边生长,在每一碗热干面、豆皮、煎包、糊米酒之中悄然升腾,在本地人、游客、朋友、陌生人之间蜿蜒流转……没有早点,就没有早起的人,没有早起的人,又哪来的江湖故事呢? 所以仔细想想,过早这么大个事儿,怎么可以草草了事?
没错,就是这样,唯有继续吃下去,才能把文化传下去。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