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癌之害,关键在于恐惧本身

 LIB达人 2015-09-14

恐癌之害,关键在于恐惧本身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就席卷全球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发的极大恐惧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的确如此,恐惧,往往并不在于外部的恐怖事件,而只在于恐惧本身!对癌症的恐惧,更是如此。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癌症”二字已与死亡画上了等号,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为在确诊癌症之后,每一寸光阴都像是生命的倒计时,这段日子充满了恐惧和绝望,放疗、化疗、手术,各种治疗的高昂费用,又令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财两空。

    2004年年底,长沙某地发生了一件事,刚退休的中学某老师,因为头晕得厉害,去找一位已成为主任医师的中学同学咨询,主任医生仔细听了他的述说,并做了初步检查,然后,比较严肃地告诉他:有可能是脑瘤?是原发还是转移说不清!希望他明天下午来做一个磁共振检查,确诊或排除一下……他是自己骑单车去医院的,听了这消息后,醒来时,已躺在家里的床上;也不知道怎么回来的。第二天下午,他没法起床了,自然也没去医院,去不了了。到第二天后半夜,他死了。你说这个人死于肿瘤吗?显然不是,是心理休克。

    早在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就有一位张姓的处级干部,因为血液检查发现“火箭电泳”(当时检测肝癌的指标,类似于今天的甲胎蛋白)数值高,被护士直接告知:“你可能患了肝癌。”也是当场晕倒,第二天晚上死了。死后得知,“火箭电泳”高的不是此张,而是另一位张姓男士!他却因为得知错误消息,“生癌”死了!

    还有一位印度老妪因为获悉老伴死了,很快机能衰竭而去。机理类同,都源自心因。一个是彻底失去了生存动力(老伴走了),一个是急性心理休克!

    早年,有个经典的心理学动物实验:将野生小鼠置于装满水的木桶中,小鼠没法爬出。然后分成两组:一组小鼠任其挣扎;一组颈项部用夹子夹紧,使它动弹不得。结果,可挣扎的,活得很长;不能挣扎的,很快都死了。设计者解释说:尽管处在同样状态(水中),能挣扎的小鼠心存希望,拼命挣扎,故生命延续时间长;没法挣扎的,四肢动两下很快就不再动了,丧失生存信心了,遂一两个小时便心跳停止,死了!可见,动物都是如此:“哀莫大于心死!”

    更常见,且反复发生的是:因为得知生癌自尽的。某医院18楼肿瘤病区,一天内接连四位跳楼自杀,都是获悉或确信自己生了癌症!

    因此,恐惧往往是源自于恐惧本身。如何破解困局,首先需破除误解。

    的确,由于治疗手段和疗效有限,加上人们对癌症认识的滞后,使得诊断为癌症,演变成严重的精神疾患:恐惧、孤独、绝望。加之中国几千年来对疾病“讳莫如深”的社会心理,更加剧了这种身体病变的精神性伤害。一想到癌症,几乎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幅凄凉图景。以至于很多患者并非死于癌,却是被强烈的对癌症之恐惧感所击垮,触发了死亡进程。

    恐癌,已成为社会公共消极心理中最常见的一种。

    可是,这些对癌症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并不正确,或者说是过了时的陈腐观点。中国人对癌的恐惧和误解太深、太久,是到了消除误解之时了,是将人们从对癌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之时了。中国需要一场癌症认识革命!

    我常发表一些对癌症的颠覆性新认识,也许能为人们一扫阴霾。

    而对癌症恐惧的消解,只能借助正确的认识及对策。就像罗斯福当时处理美国经济危机一样。关于癌症新共识的形成,为消解恐惧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其实,癌症,就是人类的一种新正常态;患癌,将是中老年人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人类对于癌症,已进入“博弈”阶段;与癌的博弈,已成效初现。以前之所以恐惧,是因为不了解,不了解导致了过激处置(盲目地滥杀无辜);不仅没有效果,且加重了痛苦,更激化了恐惧。

    记住:很多癌症并不威胁生命;美国人患了癌,平均可以活十年左右;且生存质量可以。很多长寿的名人,如宋美龄、邵逸夫等,都曾经是癌症患者。因此,从容一些,多了解一些癌症特点,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恐惧自然可以消解。

    特别是那些已度过了治疗期,安然生存了多年的老患者,更应该走出阴影,不要老是陷于自我设置的癌症牢笼中。学会告别癌症,更阳光地生活。

    笔者在临床中感受到,很多患病多年的癌症患者,其实还是有这道坎需要过的。人们需学会直面慢性病——癌症,跨过去。须知,没有过不了的坎,只有趴下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