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米巴痢疾中医治疗小偏方

 神医图书馆318 2015-09-14


阿米巴痢疾中医治疗小偏方


  处方与用法:仙鹤草20克,木棉花12克,厚朴花、木香、藿香、马蹄金、炒淮山、神曲、白头翁各10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

仙鹤草

  功效:止血,杀虫,止痒,主治阿米巴痢疾,下利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舌苔后腻,脉濡数等。

  阿米巴原虫病

  阿米巴类感染是由根足虫纲(Rhizopoda)、阿米巴目(Amoebina)、内阿米巴科(Ent—amoebidae)、内阿米巴属(Entamoeba)下各种内阿米巴所引起的,临床习惯简称阿米巴。其中肠道阿米巴原虫,种类虽多,大多寄生于人体内作为共居生物而无致病能力,唯有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被认为是有致病力的阿米巴。

  病原学

  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及包囊两期。滋养体自包囊逸出后寄生于大肠肠腔或肠壁,以大肠内容物包括细菌为养料,借肠内乏氧和存在细菌的条件,进行分裂繁殖。滋养体大小不一,12~60um,而以15~30um为常见。

  滋养体抵抗力甚弱,在室温下数小时内死亡,遇稀盐酸则在数分钟内死亡。滋养体在适当条件下能侵袭与破坏组织,造成结肠病变,引起临床症状,所以滋养体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侵袭型,但它无感染能力。因为在体外它很快死亡,即使进入消化道也很快被胃酸破环。包囊抵抗外界能力很强,在大便中能存活2周以上,在水中能存活5周,能耐受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但对热和干燥较敏感,加热至50℃几分钟即死。包囊可随粪便排到外界。人于吞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即造成感染。所以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型是包囊。包囊被吞食后,不受胃酸破环,经胃达回肠。由于小肠碱性消化液的作用及虫体的活动,含有四核的虫体从囊壁逸出。虫体又经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后,分裂为四个至八个小滋养体,定居于盲肠和大肠近端。

  发病原因

  包囊被吞食后进入小肠下段,滋养体脱囊逸出,随粪便下降,寄居于盲肠、结肠、直肠等部营共居生活,以肠腔内细菌及浅表上皮细胞为食。在适宜的条件下,滋养体侵袭肠粘膜,造成溃疡,到一定范围和程度时,酿成痢疾。

  流行病学

  本病见于全世界各地,其感染率的高低是同各地环境卫生和居民营养状况等关系极大。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发病较多,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男子多于女子,成年多于儿童,幼儿患者很少,可能与吞食含包囊食物机会的多少有关。

  1、传染源: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的“排包囊者”为本病的传染源。急性病人,当其粪便中仅排出滋养体时,不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包囊在土壤中可以生存8天以上;在潮湿及凉爽环境内,如粪便中可以生存几个星期。包囊可以通过污染饮水、食物、蔬菜等进入人体。在卫生环境恶劣的地方,水源或食物易被粪便所污染。在以粪便作肥料的地区,未洗净、未煮熟的蔬菜是重要的传播因素。 蝇类及蟑螂都可接触粪便,体表携带和呕吐排便,将包囊污染食物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3、流行特征: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发病较多,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男子多于女子,成年多于儿童,幼儿患者很少,可能与吞食含包囊食物机会的多少有关。

  病理改变

  结肠病变以局限性粘膜下小脓肿开始,其孤立散在分布。组织破坏逐步向纵深发展,自粘膜下层直至肌层,形成口小底大的典型烧瓶样溃疡。早期病变仅可见粘膜小溃疡,表面周围略上翻,但边缘不整齐,溃疡表面可见深黄色或灰黑色坏死组织,在其深部可找到滋养体。溃疡与溃疡之间的粘膜一般正常,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则无炎症反应。病变主要属于组织坏死、细胞溶化的性质,而非炎症。

  溃疡底部的血管有血栓形成,但有时病变可破坏小动脉酿成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出血。溃疡亦可穿破肌层直至肠壁,使后者变得极薄,肠内容可以渗漏至腹腔,或穿破肠壁,造成局限性腹腔脓肿或弥漫性腹膜炎。

  在慢性病变中,息肉样残片可伸向肠腔。溃疡愈合后仍可见到疤痕痕迹。由于滋养体反复侵入粘膜,加以细菌继发感染,肠粘膜组织增生肥大,可出现大块状肉芽肿,成为阿米巴瘤(ameboma),其多见于肛门、肛门直肠交接处、横结肠及盲肠。阿米巴瘤有时极为巨大、质硬,难以同大肠癌肿鉴别。

  阿米巴病变部位的分布依次为盲肠与升结肠、肛门、直肠、阑尾和回肠下段。滋养体可进入门静脉血流,在肝内形成脓肿,且可以栓子形式流入肺、脑、脾等组织与器官,形成脓肿。

  病变在显微镜下所见,组织坏死系其主要变化。轻度或中度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此在有细菌继发感染时更著。阿米巴滋养体满布于整个病损中,尤其多见于病损扩展的边缘,甚至在邻近的正常组织中也有。

  临床表现

  普通型起病一般缓慢,有腹部不适,大便稀薄,有时腹泻,每日数次,有时亦可便秘。腹泻时大便略有脓血痢疾样。如病变发展,痢疾样大便可增至每日10~15次或以上,伴有里急后重,腹痛加剧和腹胀。回盲肠、横结肠,尤其是直肠部可有压痛,有时象溃疡病或阑尾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微,同细菌性痢疾迥然不同。粪检可有少量或多量滋养体,大便有腐败腥臭。

  阿米巴肝脓肿症状的出现,约在肠阿米巴数月、数年,甚至十数年之后,亦有从未患过肠阿米巴病的。起病大多缓渐,以长期不规则发热与夜间盗汗等消耗性症状为主,在发病前一周至数年间可有类似痢疾样发作史。实验室检查疾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有显著增加,在15,000~35,000之间,中性粒细胞可超出80%。粪便内如能找到滋养体或包囊,对诊断有助。通过诊断性穿刺,如能抽出典型巧克力样脓液并在其中找到夏一雷结晶及组织残余,诊断即可确立,如再能检得阿米巴滋养体,诊断更为确切。

  疾病预后

  肠阿米巴病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如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腔炎以及有肝、肺、脑部转移性脓肿者,预后差。

  预防

  煮沸、过滤、消毒饮水,防止吃生菜及防止饮食的被污染,适当处理粪便,防止苍蝇孳生和灭蝇,均为重要措施。检查和治疗从事饮食业的排包囊者及慢性患者极为重要。

  护理

  1.消化道隔离。

  2.病情观察:观察大便的次数和形状、颜色。

  3.粪便标本的采集需要注意:及时采集新鲜大便,挑选有粘液、脓血的部分及时送检,并注意保温。

  专家观点

  阿米巴病随我国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但在门诊经常看到有患者被诊断,并长期服药达数月、数年之久。更有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被诊断为阿米巴病并给于抗菌素治疗。故在疾病的诊断时一定要注意病史,如婴儿(尤其是城市婴儿)基本没有可能接触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除非与之有密切者患有阿米巴病;另外,不是每种阿米巴都是可以致病的,而患儿却因此被给与长期的抗菌素治疗,反造成肠道菌群紊乱而导致腹泻加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