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 网络现象:搜索一个关键词,微博会给你数万条信息,百度甚至会给你数百万个结果,一部分是重复的,一部分是不全面的,当然还有一大半是不相关的。如果真的想要了解某件事的全部,就需要从各个角落找出真相的各个碎片。信息碎片化的结果是:信息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反而越来越难找到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碎片化”的结果是:1、互联网急速激发的情绪化,使网络上的言论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人们在网上发表的看法只是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随机反应,缺乏深思熟虑后的理性。2、微信、手机报、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等多种方式,使我们在时间的间隙里获取海量的信息如此容易,每天浮光掠影地阅读,文档超过20页,我们就没有耐心看完,海量信息后似乎并没有记住多少东西。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就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 在这个碎片化时代里,信息的获取通过互联网而变得海量和容易,这时有人欢呼:互联网时代到来,世界变得扁平了,战略咨询已死了!真是这样吗? 随着海量信息而来的,是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信息变成了课题。 创造性的决策,往往是大脑在运用潜意识思考一个问题时突然冒出来的,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潜意识和理性分析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二八法则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更有可能是在泡澡缸或马桶时间里产生奇思妙想,而面对一堆庞杂的信息洪流时难有创造性思维。对于掌握企业生死的老板们尤其如此。 战略咨询就是为决策者谋,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如何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呢?如何才能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何才能步履矫健、方向明确呢?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成败。而在当下纷扰的社会现实中,很多企业看不清事物的发展方向,也分不清主次,以至于手忙脚乱,陷入各种的战略迷失之中。 战略迷失型老板的几种特征: 1、绩效狂:眼睛里只有营业额和排名。凡是一开始就给自己企业目标定位成为某几百强的老板大多缺乏战略思维。 2、小老树:没有长高就开始分叉,并且不会打理。主业根基还不稳,就拼命多元化,一心只想投机,导致做不大。 3、死面馒头:企业对市场竞争、政府政策、产业转移、行业问题等不敏感,一直在重复自己的过去,发展了无生趣。 4、超级员工全能老板:一个人包打天下,事必躬亲,对员工放心不放权,导致员工不成长。企业成了老板的化身。 5、飘一族:热衷上各种课和培训班,到处拜佛,对企业放任不管。请人做战略,老板又不亲自抓。 ★“三因原则”是破解谜失的不二法门★ 战略的价值是透过现象去寻找本质,在偶然中去寻找必然,从而实现战略的突破。三因法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是帮助企业穿越迷雾般庞杂的海量信息、实现战略突破的不二法门。 因时制宜:做企业适度超前,并用动态、发散、辩证的方式去把握这艘大船的航向。战略具有预见性,它能根据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给它找到一种适合的打法。太超前不被市场接受,要跳楼;太滞后坐失良机,没有效益。 因地制宜:任何一个企业在进入一个地区之前,必须对当地的经济和人文风俗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加区别的全面复制往往会造成失败。 因人制宜:对企业战略来讲,就是要找到自己区别于他人的核心竞争力,然后通过整合他人的长板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变劣势为优势,实现企业的战略突破和升级。 注;文章部分内容选自工作室上海战略策划中心总经理路虎博士战略班课程内容 *文/金凌冰(智刚智库广州战略策划中心总经理) -END- 智纲智库文集《智库是怎样炼成的?》已正式面市。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智纲智库文集《智库是怎样炼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