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族舞蹈中“颤”的训练意义(2)

 乡间客 2015-09-15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典型组合《库玛拉》的案例分析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典型组合《库玛拉》的生成背景

  《库玛拉》组合创作于1959年。“20世纪50年代末,高如星、薛海池、李正康三位老师共同完成编创了库玛拉组合,组合素材是在四川康定地区收集大量藏族“堆谐”(踢踏舞)。”⑥李正康老师向他们学习了这些作品后将其教授给“教员训练班”的学员。在之后的传承中,教员们不断创新和拓展,如在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基本步、退踏步和嘀嗒步,形成了如今的具有训练价值的《库玛拉》组合。“《库玛拉》组合的音乐来自于西藏民歌《库玛拉》,在西藏民歌中《库玛拉》的意思是“堆谐”固定的舞蹈曲牌。“堆谐”音乐多为宫调式,也是羽调式和商调式,《库玛拉》歌曲部分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在西藏《库玛拉》的曲子与舞蹈广为流转,深受人们的喜爱,朴实、悠扬的旋律,与丰富的舞蹈语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西藏人民真挚的感情⑦。”

  (二)库玛拉组合的结构中对“颤”的关照

  上文提到过《库玛拉》是“堆谐”固定的舞蹈曲牌,因此决定了《库玛拉》组合必然是一个踢踏舞组合,而从组合的结构可以清楚的得知该组合具有很强的训练价值。该组合结构清晰,三段式结构,组合难度不断递进,第一段主要以训练第一基本步主,即先“右脚抬踏,同时左脚微抬,右手左胯前、左手后背,身体左倾”,随后,“左起全脚交替颤踏步三次,身体渐右倾,双手顺势向旁打开”⑧;第二段主要以训练第二基本步为目的,即在做完第一基本步后,“右脚踏一次,左手右胯前、右后背手。”随后“右起全脚颤踏步三次,右手左胯前、左后背手”⑨;第三段主要训练第三基本步,即“做嘀嗒步,左手经体前向外划”⑩。除此之外,在整个组合中还融合了退踏步、七下退踏步、嘀嗒步等踢踏舞中最基本的几种步伐。该组合不仅着重训练学生脚下以及膝盖的灵活性,而且训练学生在快节奏中可以使上肢与下肢的协调配合。除此之外,如前文中说到,组合中的许多步伐,如颤踏步、嘀嗒步等都是带有着颤膝的动律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库玛拉》组合中,“颤”的动律可以说是一直贯穿始终。

  (三)《库玛拉》组合的训练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格课的组合,大多以肢体训练为主要目的,通过反复练习以达到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对肢体的支配能力,而这些课堂组合的训练是为剧目以及舞台表演所服务的。而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则是通过组合传达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它除了课堂组合所拥有的训练价值外,它是产生于特定的地区、特定的时代,因此它具有非常强的风格性与时代性。

  库玛拉组合是在中专以及大学都要学习的一个藏族舞传统、典型组合,那么它必然有其自身独到的训练价值。在对库玛拉组合的学习中我觉得是一直贯穿着前文所提到的对于“颤”动律的教学意义,首先从训练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这主要是集中在附中的学习上。对于中专学生而言,该组合的编排方式非常有助于学生对于“颤”动律的把握,规则的三段式结构不仅让学生们容易记住,不必一味的顾及动作顺序,使得忽视了动作的规格、要领。同时,该组合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囊括了多种步伐,如:嘀哒步、进退步、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第三基本步和七下退踏步等,这些都使同学们在完成动作之外,对“颤”的动律也达到了肌肉性的记忆。其次是对“颤”动律的风格特点的把握上,这个阶段主要是体现在大学期间,在大学期间学习该组合,就不仅仅具有上述的肢体训练价值,它带有着极强的文化体验价值。由于同学们的接受能力与思维方式相较于中专来说要更加的成熟和缜密,所以学生们在进行组合的中“颤”的训练的时候,会加入他们对藏族人民的性格、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风俗特点。这样的训练实则是在进行文化体验,即在跳该组合时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地区、那个时代。当组合的训练达到了文化训练的层面时,则规格要求会少了一点、自娱性、随意性以及风格性会随之增加。如果说,之前一个阶段对组合中“颤”的学习是停留在身体的“像不像”的话,那后一阶段的“颤”则是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从而达到身体与意识的契合。

  四、由组合《库玛拉》中“颤”的动律所引发的思考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比如因为其分布的广阔而具有着地域性特点;因为种类众多,所以有着多样性的特点;因为其历史的源远流长,所以有着时代性的特点;因为是民族最本真的体现,所以有着情感性特点;因为其根生于人民的生活中,所以有着民间性的特点。从许淑英老师那一辈起,一代代的舞人只身下到全国各地,对民族民间舞进行收集、归纳、整理、总结,才有了现在的一系列民间舞教学。而现在的“采风”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意义和使命。“在民间采风过程中,我们更喜欢关注‘我们所要的’舞蹈动态形式层面的东西,而动态形式背后制约审美风格的生成结构和发展的传统根源、文化现象、文化理念、文化寓意、成因、类别等等往往会忽略。以往在民间采风,更多的是学了一大堆动作素材,那只是我们追求终极目标的重要部分。将一个民族、地域舞种整体的、深层的文化根源挖掘出来,进行整体把握,这才是今天认识和运用田野作业方法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挖掘和整理的巨大价值、意义和目的。”

  到了现今,在众多艺术院校当中,采风已经不是老师的专利了,老师们除了进行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更愿意将学生们带往全国的各个地方,让他们深入到山区,深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之中,是他们在课堂的身体记忆之外,从文化、历史、传承、现实的角度探索民间舞,发掘民间舞,掌握民间舞。这样的尝试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让学生们走老师走过的路,跟随老师的足迹和脚印,当这些技能掌握到自己的身体和思想中时,才能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比如在对“颤”的掌握中,北京舞蹈学院09级本科生深入到云南香格里拉地区,对当地的藏族舞蹈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便将当地的踢踏与课堂中学习的踢踏进行对比和思考,从而,他们对民间舞从民间到课堂的元素提取、采集便有了感受和认识,从而在回学校之后,于201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演出季上呈现了一台以香格里拉为背景的藏族舞蹈晚会。很多同学都觉得“颤”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是正是这个简单的小动律,支起了藏族民间舞的很多动作的构架。而换句话来说,倘若我们只是单纯的学习“颤”的动律,那仅仅只是肌肉上的记忆,也不足以支撑起整个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样式,“颤”只有融在动作里,渗透进组合中,才会对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在对“颤”进行了掌握的基础上,也要对它所衍生出的各个动作进行掌握。而在对《库玛拉》组合的学习中,其实也是对“颤”动律的一个关照,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人身体的训练,也是对该民族的文化和风格的认识。而我希望,这样的认识也可以应用在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以此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