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坏老师送真理,好老师教发现

 成长相对论 2015-09-15

WeEdu(我们的教育)每天关注咱们的事儿...

 

——解密《课堂密码》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地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一书作者既有对课堂现象的细节描述,又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使教师读后能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最近学习《课堂密码》的第二辑 营造“有趣课堂”。通过学习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有了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有趣有时脱离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播放视频、歌曲、表演小品。在一派热闹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就下课了,但这节课究竟告诉学生什么,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教师都没注意到,只是过分的渲染课堂的趣味性,而忽略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

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手段。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觉得沉淀定力太难,因此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有趣课堂的设计上,所以才出现目前课堂有效反仆为主的现象。

《课堂密码》一书中,周彬教授把课堂有趣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吸引过来的外在兴趣,这种兴趣有比较价值,但并不一定有内在价值别一种是真正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内在兴趣,这依赖于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对逻辑与思维的把握与练习。这也正是实现“有效教学”所具备的条件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是“有趣”的结果。课堂中只有学生对老师感兴趣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了,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以“有趣课堂”实现“课堂有效”这一观点,我认为在课堂中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观察、对比、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小学数学作为学科的数学,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去重复人类所经历过的发现知识的过程,但适当地让他们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教学中还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由直观到抽象理解乘法含义,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初步的认识乘法之后,通过动手操作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学生因为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感受到颇有成就感。这也正如周彬教授所说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后有真正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是可持续的,对自己的功效是长久的。”也就是说,除了用外在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外在兴趣之外,更为核心的,是用学科知识的有效掌握来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在兴趣。

二、数学课要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习了,他在课堂上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创设了带大家到游乐园去玩但要先“闯三关”的情境,把复习、探索新知与练习三个环节和“闯三关”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的气氛非常浓,最后到游乐园去玩,进入本节课的应用升华阶段。在第二关结束时,一生说:“什么时候能到游东乐园啊!”说明闯关让他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有利于锻炼其意志,让他明白任何事情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这节课上得真高兴!” 下课时一名学生说。从学生的话中我能感受到这样设计的成功,学生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数学的学习之中。再如本课中,在初步认识乘法后,教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创造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由于算式由学生自己创造,对自己创造的算式进行再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这样学习数学,成为自觉需要而不是别人强加的。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的数学学得好,那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只有自己主动地去学习了,思考了,你的数学才能进步、提高。因此,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创设各种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三、数学课一定要促使学生独立的思考。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思考。操作性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不重。所谓思考,就是指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3+3+3+2=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在刚看到这个题时就“咦?”了一声,但我没有就此罢休,我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试着列出乘法算式,学生列出了3*2、3*4等算式,但又都在大家的反驳中认识到不对,在大家的独立思考中,相互交流中不仅进一步认识到必须相同数相加才能列乘法,而且对乘法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外,课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积极主动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

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上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把主题图(主题图暗示生活中有许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作为实践性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用所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直接用乘法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加法改成乘法。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周彬教授在《课堂密码》一书中的第四辑的《课堂中的“学生”》精辟地论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意情感沟通,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精神饱满,表情轻松愉快,目光亲切,态度和蔼,语言纯正、地道、流利。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经常鼓励学生。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让学生真正在“有趣”的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学习。

来源:枫叶教育

《熊猫教育产品放映厅》微信群又放新电影啦,欢迎围观!

WeEdu欢迎大家免费报名参加展示,正在各地开放招募《熊猫教育产品放映厅》地面服务小站合作(包括:北京各区、上海、广州、深圳、美国硅谷、英国伦敦等),欢迎联络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