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备考——写作实践和作文升格(讲义廿二)

 江山携手 2015-09-15

    第十一讲   文章的结构之美

  

 

在雨后的树林,蜘蛛纵身一跳从一个树枝跳到另一个树杈,尾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蛛丝。蜘蛛就这样跳来跳去,不久就会织成一张经纬纵横的网。细看蜘蛛的网,富有结构之美。蜘蛛结网的过程,竟是那样层次分明,段落清楚。是谁赋予这小东西灵性的?它们又是怎样掌握结网的次序和步骤的?先结哪条线,接着怎样连接,最后如何收手。这小东西俨然是个熟练的作者,是个结构文章天才,组织层次与段落的能手。

在写作上,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结构的目的和任务是将部分组成整体。

结构有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之分,内在结构是指思想的衔接,思想的衔接反映事物固有联系与秩序。具体体现在文章里,呈现文脉贯通之美,即文章结构的逻辑、条理、秩序,与作者观察、认识、表现事物的独特思路的辨证统一。文章的外部结构,具体指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外在衔接形式,并外化为起、承、转、合等结构手段。

文章的结构之美首先体现在,完美的结构具备完整性、连贯性、严密性和灵活性。

这四个特性构成评价文章结构优劣的一般要求。好的文章结构新鲜、灵活、巧妙构思、富于创新。既能轻松随意地服务主题、调度材料,又能在过程当中表现得中规中矩。

结构的完整性指文章各个局部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局部是为整体而存在的,他们彼此之间具备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巧妙的外部组合形态,共同表达着一个主题,体现着作者的完整思路。其次,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局部齐备,无残缺。第三,各个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大小要适当、比例要适当。

结构的连贯性是指文章的各部分在脉络上互相连贯,在语言形式上有紧密的连接与合理的过度。文脉,是作者思路的表现形态。没有脉络的文章,其组成部分就成了断线的珠子,散漫而不连贯。此外,文章结构的连贯性还是完整性的保障。

结构的严密性是在文脉贯通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文章各部分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得出现互相矛盾或不相干的现象。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属于结构中的内在深层次联系,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因果关系。如果作者忽略因果关系,制造虚假的因果,或颠倒因果,结构将失掉严密性。结构的严密性还要求文章的各部分要互相扶助、而不能互相拆台、矛盾。结构的严密性更突出的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它是文章中的,可以把形似散漫的材料凝聚在一起,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

结构的灵活性说的是文章的结构还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结构是文章内容的合理而又巧妙的安排,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结构的形式也应随之千变万化。

有经验的作者往往巧于构思,敢于创新,即能遵循一定的结构格式,又能不拘一格,在看似平淡处,构架另人心驰神往的结构之美。

文章的结构之美,其次还体现在文章的层次与段落上。

我们把从总体上安排文章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文章的步骤叫做层次。层次是表示思想意义的结构单位,作者在行文中一般不标明它的起讫,需由读者根据文章思想内容来领会,来划分。在多数情况下,层次大于段落,文章的一个层次可以包含几个段落。有时层次等于段落。在少数情况下,层次又可能小于段落,如有的短文只有一个自然段落,这个自然段还划分为几个层次。

安排层次,关键要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必须先有一个合理的清晰的思路。写文章层次混乱,或者互相重复,或者颠倒位置,其根源主要在于思路不清。可见层次主要体现是作者的思路。

这里所说的段落是自然段落,自然段是作者在文章中设置的、以段首空格形式形成的自然起讫、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设置自然段,首先是为了表明结构完整、单一的意义,也是为了使文章的层次结构,让读者视觉上形成更鲜明、醒目的印象。把一个内涵较为复杂的层次分成几个段落来写,就能清楚的表达其中的承接、转折、强调、补充等关系。相反,若是不分段落的写成一片,则势必给阅读造成困难。

设置段落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保持段意的单一。一个段落一般只表示一个意思,段中的每句话都要为这个意思服务。但有一种起到过度作用的段落,其内容往往关系到前后两段,这种过度段落可以算做是个例外,不必追求保持段意的单一性。二、内容要完整。要让每一个意思得到完整的表现,就是要说透。不能一个意思还没说完,就扯到其他方面去了。三、长短要适度。段落一般来说可根据内容的多寡繁简来决定篇幅的大小,篇幅不必追求整齐划一,而是可长可短。但就一篇文章的总体来说要防止过长,也不应该处理的过于零碎。过长,会使读者沉闷而难以抓到要点;过短,把段落分得七零八落,则不便于把一个意思表达清楚、完整,弄不好反而会使文章的层次模糊不清。

文章的结构之美,又次体现在照应上。

照应,通俗的说就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照应不像过度,可以由单独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构成,而必须有前后相关的成双成组的语句构成。常常是交代在前,照应在后;暗示在前,挑明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如此这般的照应一下。

照应这种结构的手段,是运用成双成组的语言句式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照应主要用来结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是人们常说的首尾呼应。除了首尾照应外,还有正文和标题照应,及行文中互相的照应。

开头和结尾的照应,叫首尾呼应。是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突出最常用的结构手段,首尾照应可以使文章增强形象和情感的力度,又有一种一气呵成的顺畅美。

正文与主题照应,相对与首尾呼应要复杂的多,要想理解正文和主题照应,还要先理解两个概念:点题和解题。先说点题。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他能把文章的主要思想艺术地、触目的强调出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点题,实际上就是正文和主题的照应。接下来说说解题。解题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对题目有解释的含义。鲁迅在阿Q正传开头第一章的序里就有明显的解题的意味:作者通过说明为何使用正传这个词,告诉大家,他写的不是阔人、也不是神仙,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雇工,一个赵太爷不许他姓赵的可怜人。点题和解题,都是结构的照应形式,都是正文与主题的相互照应。

行文中的相互照应,典型的形式是前文有伏笔,后文再呼应挑明。伏笔或造成悬念与期待,或仅仅是暗示,但都具有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和引起注意力的功效。挑明就是使暗示的东西明朗化,使悬念开释,期待得到满足;这样,不仅会使结构显的严禁,而且行文会充满戏剧性效果。

伏笔与应笔的照应又叫远照应,远照应就是我国古典文艺评论家所说的千里伏线隔年撒种。这在《三国演义》、《红楼梦》里有许多例子。相对于远照应,还有一种行文中的照应就是近照应。近照应是指某些相隔的近的细节不断的重复提起,以形象强化印象,实现某种表达意图等结构效果。这种近照应评论家们称为草蛇灰线。例如《水浒传》里武松打虎之前,共写了十七次哨棒,故意让读者产生打虎要仰仗此物的感觉,不料第十六次写哨棒的时候,竟然是打折了,读者禁不住要为他捏一把冷汗。作者的用心在于,只有这样多次逗引,才能显出武松徒手打虎的异样神威来。

综上所述,照应是使结构严谨而不失活泼的重要手段。使用这种手段容易出现两种毛病:一是只呼不应,二是露出做作的痕迹。只呼不应造成叙事纰漏、议论缺乏逻辑。做作则显得伏笔痕迹明显,应笔笨拙,缺乏浑然天成的功力。对于新人而言,粗略的使用照应手段并不困难,要想使照应成为富有审美价值的结构艺术,却又需花大力气,细心体会,不断琢磨。

文章的结构之美,最后体现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上。

一般来说,成熟的作者都十分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好的开头有利于表现主题,并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路。开头若与主题没有瓜葛,甚至背离,接下来的文章就不好作。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此外,好的开头还有利于吸引读者的阅读。文章的开头本无定法,即便是命题作文,完全一样的开头几乎也是没有的。这道理如一树之果,有甜有涩一样。
评价文章开头的优劣好坏,没有一定标准。文章的开头不论是开门见山,直书胸意;也不论是宕开笔墨,曲折入题;或说明背景事由;或描绘场面;或介绍人物;或抒发感情发表见解。怎样开头都无可厚非,关键的关键是要合乎时宜,是要得体。

好的结尾,和开头一样重要,可以保障文章整个结构的完整。

作为文章收束部分的结尾,其作用就在于把文章的写作在适当的地方收住,照古人的比喻来说就是如截奔马惜墨如金。结尾,或收拢全篇的意思,或升华作者的感情,总之,要用各种办法将文章的内容加以浓缩、提炼,以造成一个简明而清晰的概念或印象。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古人说言尽而意不尽。正是指结尾的韵味。

文章的结尾同样也有一些常用的模式:或归结重申重点,或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或形象化的结尾,或抒情结尾,或事完自然结尾。不管结尾怎样的千变万化,只要是作者思想合理的升华或感情的真实流露都是精彩的结尾。

结尾讲究韵味,要求作者比喻贴切,文才飞扬,以留读之不尽的思索与联想余地。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结尾中写道:

它是站在海岸边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站立高山之颠远看着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他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样的结尾形象生动,语言有文才,结尾又充分留足了余韵,真是美不胜收。

有的作者在结尾时,矫揉造作的抒情,陈词滥调、故作高深的议论,都会破坏文章的结构完美或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