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作文成功的五大支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将地球翘起。”是的,万事万物要走向成功,支点是万万不可缺少的。面对高考,无数考生倒在作文的面前,因为他们找不到作文成功的支点。高考作文成功的支点在哪里?纵观历年高考满分作文,透视其成功之处,不难发现,成功作文无不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或思想深厚,或妙用素材,或语言精美,或形式独特,或充满人性之美。
【成功支点一】思想深厚——让你的思想、积淀卓然不凡,荡人心魄,给人力量启迪
没有思想的人是空虚的,没有思想的文章是低劣的。中外名篇佳作无一不是以其深厚的思想性名垂青史的。《史记》如此,《红楼梦》如此,《阿Q正传》亦是如此;《战争与和平》是这样,《巴黎圣母院》是这样,《老人与海》也是这样。再看历年高考作文中能给人心灵触动的满分佳作,何尝不是如此?
深厚的思想从哪里来?
从阅读中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广泛的阅读是形成深厚思想的源泉。
从生活中来。阅读是理性的,现实生活却是感性的。生活广阔,处处时时都能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
从反思中来。阅度书籍,感知生活,搜集到的只是思想的原材料,要成为自己独特的思想,还需有效的反思。反思的过程是过滤思想的过程,也是积淀思想的过程。
从写作中来。积淀思想的目的是要将它通过语言的表达显示出来,深厚的思想只有在不断的写作中才能逐渐成熟。
当思想的积淀达到了一定的厚度后,那么作文成功的第一个支点便打造成功。此时让你的思想在你的笔下纵横驰骋,定会有荡人心魄的力量。
感时花溅泪
湖北 考生
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一粒水珠就是一粒水珠。而在诗人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正因为诗人感情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早期生活,安定幸福,少受战乱之苦,因此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她后期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对于她而言,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其实并未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宇宙天体。但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不朽的生命。王维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细细体味,至今口有余香。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豁达旷远。也正是如此,对同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它事物,诗人们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更有人感时。感情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一个发散源。
而千百年后,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抒发了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他对“天”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志向和博大胸怀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支点评析】
“浅尝辄止”是思想浅薄的外在体现,不能主动深入思考的人永远无法形成深厚的思想。在历年高考中,这种思想的浅薄让大批考生吃足了苦头,许多人也能在文中列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人物来,然而也仅仅只是简单的列举而已。或是虚张声势,或是空喊口号,或是人云亦云,这些外在的表现无不暴露出众多考生的思想贫乏。
然而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卓然不凡的、特立独行的思想。
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很独特的,独特在那里呢?大凡考生写作此题,一般从两个方向立意,一是感情对理智的不利影响,二是情感能帮助人做出正确的选择。本文却走出了第三条路:景随情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粗看此论似乎太过“中庸”,细看,见解却是十分新颖,你看,李清照笔下同是一个事物,不同时期却有不同感受,问题在哪里?情感所致。你看,月亮只有一个,可是由于情感不同,无数中国人却赋予它无数个不同的形象,此外,还有“春”还有“天”,每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由于情感的不同其认知也是不同的,对于这种情况怎么评判呢?作者给出了答案:“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好一个“见仁见智”,不人云亦云,有个性,有思想,充分体现了该考生不同凡常的思维个性。创新就在这里。
没有对历代文人材料的占有,没有对历代文人代表的深入了解和反思,他不可能完成这篇文章。可以想象,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这位考生一定是位有心人,他懂得“读、思、写”三者的关系,他懂得积淀思想的重要性。正是有了平日的深厚积累,在考场上他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在瞬间薄发。这里,思想的力量盖过了一切,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成功支点二】素材妙用——让材料在你的笔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有时我们并不缺乏例子,面对众多的例子,相反我们却束手无策。好像没有一个例子是合用的,用去用来,就只有那么几个不知用过多少的次的陈旧的例子了。事例不新鲜,文字也不优美,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现象呢?
下面是一则现成的材料文段:
好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徐虎的人出现了。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水管维修工人,其实并不起眼。然而,他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徐虎,十几年来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着,靠着自己双手的辛勤劳动去养活家人。他不嫌工作又脏又恶心,他的名字和他最朴实的告白“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一直铭记在我心中。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但他并不以此为傲。(上海考生《我想握住你的手》)
来看我们怎样把这个文段用于2008年的广东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面对怎样的工作,都要勇敢的去尝试。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水管维修工人,其实并不起眼。然而,他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徐虎,十几年来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着,靠着自己双手的辛勤劳动去养活家人。他不嫌工作又脏又恶心,他的名字和他最朴实的告白“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一直铭记在我心中。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但他并不以此为傲。如果徐虎当初对这又脏又恶心的工作轻易的说“不”,轻易的就放弃了,还能有今天的徐虎吗,还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吗?正因为徐虎对一般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不轻易说“不”,才造就了非凡的业绩。
大家可以看到了,本来没有什么关联的一个材料文段就这样被我们用于高考作文了。可以这样说,什么材料都可以用于考试作文,就看你会不会用的。
在使用现成的材料文段的时候,只要我们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就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1、在材料前加上一段简短的导语,使观点和事例关联。
2、在材料后加上分析和总结的话语,也就是扣题分析。
3、如果能在中间也加以点题就更好。
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自己寻找词语叙述材料的时间,加快写作的速度,更主要的是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变得富有文采。
再看一例:
【平时储备的材料】
1、屈原:郑袖的甜言蜜语依旧环绕在怀王耳畔,子兰的句句谗言刺痛了你受伤的心,汨罗江畔洒满你无尽的泪水,楚国的安危牵动着你痛楚的心灵。品行高洁,无韵之《离骚》;命途多舛,凄美之《怀沙》。你投身汨罗,用泪水与悲恨来表达你的爱国之心。清清的汨罗江水让我读懂了你的无奈,你的痛苦,读懂了你为国而亡的决心。
2、李清照:读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下面是一篇以“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为话题的作文。
闪烁出不同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