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玉双: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荒漠化”

 ZMXXX995 2015-09-15

杜玉双: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荒漠化”  

 

杜玉双: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荒漠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地的很多学校都进行了集体备课,从某种程度上说,既规范了教学管理,也整合了教研资源,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从而得到了学校管理者的推崇和很多教师的赞同。其主要方式是,确定主备人,一般由主备教师备出一周的教案,然后在集体备课时由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进行讨论、修订、补充和完善而形成共案或主案,有的学校还规定教师在此基础上要进行“二次备课”,也就是设计了“补案”或“辅案”,以体现学生的差异和教师的个性。这种情形,在设计愿望和理想方面是非常合理的,在实践中也易于操作,更不会在教师中引起震动,设计思路和运行途径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在当前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备课,或教学研究的基本模式。

杜玉双: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荒漠化”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以上这种情况,有主备人也好,备主案也好,主案和辅案相结合也好,实际上很多学校、很多教师所进行的备课都在备“写教案”。 当前这种普遍性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如何写教案”替代了“集体备课”。我认为,集体备课应该主要备主要环节,《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作业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绝不可统一教案。以上各个要素,就是写教案必备的思考环节,我们应该在集体备课时加以认真梳理才对,而不应该备“写教案”。

还有一种情况,集体备课成为每个教师将知识点进行累加、罗列、抽取的主要方式,罗列知识点和方法同一性成了集体备课的通用“法则”,并乐此不疲,这已经成为困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进的一个障碍。现在有多少教师在备学生呢?大多是在备自己,备自己的“想当然”,教师自己“想当然”这么讲,这就是备课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位。可能有些教师会反问:我们也是在备学生啊?殊不知,连学生的思维状态、思维规律、认识水平都不知道,难道是在备学生吗?这是值得关注,并值得警醒的问题。

我认为,确定教师轮流个人备课并写出“主案”,在集体备课时再由别人补充的做法不可取,并应该及早改进。不然,会贻误学生,也会贻误教师自己。这个问题,对目前一些学校所实行的集体备课方式进行一下剖析,就很容易理解。

一是除了主备课人外,其他教师是否认真备课不能监控。在管理的主观方面,想让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前全员进行准备,实际上很多教师并没有这样去做,甚至没有备课任务的教师根本没有备课,只等着集体备课时去享受“共案”。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提交初备教案,从目前情况看,教师提供一篇非本人设计的教案也非常容易。因此,究竟哪位教师备课备得好,哪位教师备课没备课,学校管理者是无法监控的,导致很多教师不写教案。

二是只有主备课人进行系统的深度思考,其他教师主要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补充,很难进行深度思考。由于设定了主备人,其他教师没有备课任务,也就是没有任务驱动。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一般不会主动去另行建构一种方式,甚至不愿意在集体备课时打破或推翻主备人的设计方案,致使不承担主备任务的那些教师轻松地“随波逐流”。

三是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利于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体现,实际上是限制了一部分教师的个性发挥。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各人有各自的建构方式,也就是“同课异构”,由于按照主备人的设计确定了“共案”,其他教师基本上不可能进行另行建构,更不能促使教师个性教学风格的展现。即使要求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实际上这个“二次任务”大多被闲置,很少有教师进行“二次备课”。让教师“带着镣铐跳舞”,结果可想而知。

四是忽略了因材施教,各班的学生情况不可能相同,各班总有一些特殊性。实现了教案的“大一统”,无疑将课堂变成了“工厂的车间”,将学生变成了生产的“零部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很难体现出来。

杜玉双: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荒漠化”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五是在轮流备课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培养一些“懒蛋”教师。因为,没有实行集体备课时,教师个人还要写教案,当别人写主案时,自己可以不用备课了,在集体备课时随便说几句就可以了。这种方式,开始实施时,会有些效果。但是,长此以往,就会整体弱化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参与备课的教师,如果不进行深度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自己的经验和偏见。表面上看是人人参与,实则很多教师“不劳而获”,致使一些教师暗自窃喜。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统一了教案,将集体备课异化了,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本意。即使有些学校设计了“补案”,如果多数教师没有去“补”,这和统一教案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当前,各地的学校都在追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最大限度地排除低效,这种追求毋庸置疑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从以上所介绍的集体备课的方式上看,最起码备课能够达到“有效”,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备课任务。但是这个“有效”,只能说是解决了备课的“效率”问题,而“效益”和“效能”却没有实现,甚至导致了“效益”和“效能”的极端弱化。如果以这种方式替代教学研究、以备“写教案”替代集体备课,我们不仅不会看到课堂教学有多大的改进,更不会看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会有多大的提高。本应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领域内有所发展,但是令人忧虑的是,我们的教学研究已经由此出现了“荒漠化”,这是我们应该警醒的。当然,这并非集体备课之过,而是管理之过。

(来源: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荒漠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