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90周年“宫庆”正在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可能是最有名的国画,这次亮相也是五米长的《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全卷铺开展示,您要是错过了,下一次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简言之,这是一件“活久见”的国宝! 清明上河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全景式地描绘了北宋汴梁城(现开封市)的风貌,是国画的集大成者,不过您知道国画的开山鼻祖是哪一幅作品吗?现在存放在哪里?是不是也要“活久见”呢?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资料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上图这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距今6000年左右,它和《清明上河图》都是被列为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最高级别国宝,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清明上河图》更珍贵!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2002年公布的中国第一批不可出国出境展出文物名单中排名第一的文物,而《清明上河图》直到2012年才进入这个名单! 这件看似貌不惊人的陶器为什么这么牛?因为在它表面绘制的鹳鱼石斧图正是国画的开山之作,年代比《清明上河图》早5000年! 从现代角度而言,鹳鱼石斧图可能显得比较简单稚嫩,但您要知道,这可是史前时代老祖宗的创作,当时比传说中的夏朝还要早2000年呢! 鹳鱼石斧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面积的一半,是一幅很有气魄的大型画作!这幅画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左边是一只肥硕的白鹳嘴里叼着一条鱼。 白鹳的眼睛画得特别大,显得炯炯有神,得意洋洋,俨然是胜利者的姿态,而鱼的眼睛画得特别小,再加上僵直的身体,显得奄奄一息,无力挣扎,神态与白鹳形成鲜明对比。 鱼的线条简洁分明,全身涂白,没有画鳞片,可能是白鲢之类的鱼,而且份量可能比较重,因为叼着鱼的鹳身体微微向后倾,头颈高扬,显得有些吃力。 画的右边是一把绑着木柄的石斧,木柄中间有一个X形符号,可能带有某种特殊含义,也可能仅仅是装饰。木柄下端有一长截交织的纹饰,应该是使用的时候保护手心的麻布。 石斧图意义重大,因为考古学家以前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但并不清楚当时人们是怎样使用这种工具的,因为存世石斧的木柄早已朽烂了,这幅图上的完整石斧形象就为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鹳鱼石斧图最令人费解的地方在于,作者把看似毫不相干的鹳鱼和石斧画在了一起,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幅图的载体,即陶缸是用来干什么的。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现场图) 说起来可能有点吓人,这种陶缸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而是一种葬具,相当于后世的棺材。也许有人要问了,47厘米高的陶缸怎么放得下人的遗体呢? 原来,当时流行二次葬,也就是等人死后肉身完全腐烂分解了,把遗骨拾起重新安葬,而鹳鱼石斧图陶缸就是用来放置遗骨的二次葬用具。 从这一点推测,鹳鱼石斧图也许并不简单,它可能具有图腾意味。有人认为,百鹳代表死者所在的部落,鱼指代敌对部落,而旁边的石斧则是死者权力的象征。也有人觉得,这幅图是死者生前日常生活的浓缩,元芳,您怎么看? 最后差点忘了说了,目前这件顶级国宝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里,除了周一闭馆之外,您哪天去都能看到,而且重点是:门票不要钱!(文/claypige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