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故事”与教育的经验(3.0版)【原创】 ——析教师经验总结提炼中“故事”的意义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围绕解决问题的过程,构成了大量生动而鲜活的教育故事。教师在总结工作经验时,时常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故事摆脱了调查研究的“复杂”、实验研究的“艰难”、文献研究的“抽象”。故事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因此讲故事的表达方式,会让教师觉得很自如。 故事至少有以下六个基本特点:一是主体性。通常是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二是主题性。用通过比较完整的情节展现出中心思想,有丰富的意义。三是真实性。讲述的内容通常能客观、准确。四是封闭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体现出有始有终。五是现场性。能表达事件发生的场所、地点及具体情境。六是灵活性。讲故事可以随机进行,不受时空限制。 深刻的谈论教师的故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教育实践本身极其复杂,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外部有方方面面的联系,但教师的故事你听起来好象又并不复杂。如何通过不复杂的表述研究清楚复杂的事物,并且要恰如其分,实属不易。对于实践者而言,如果将故事停留在表象上,就难于悟出规律,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于研究人员而言,如果不恰当地将故事符号化、客观化、对象化,先入为主,按图索骥,就会形成总结“提炼出的实践”已经不是“实践中的实践”的局面。从而丢失掉“教育实践自身的逻辑”。 一、故事的优势与价值 故事的优势功能。故事的优势功能有三:一是描述功能。故事通过描述事态、行为、矛盾等,使教师把握个人的主观现实、猜想和信念。二是情境功能。故事把教师个人的生活置于更大的环境中,置于人与人的关系中,给人以亲熟感,还原着富有生命气息的现实生活世界。三是评价的功能。故事可以断言实践经验的复杂性,并提醒研究者注意尚存的没有充分认识的问题。四是回溯性功能。对以往的进路进行回顾,以此设法阐明和现在的经验。五是“思想实验”功能。从哲学运用的角度,故事事实上在一定情况下具有“思想实验”的功能,即借例子“表明”一些基本要点,“这些要点既不被经验确认,也不被逻辑证明,而对那些其观点和洞见得到言说者认可的人而言,这些例子也不只是教学范例,而是为了‘找到’和‘表明’以前没有被看到或没有以那种方式看到的观点”(希尔贝克语)。 二、故事的缺点与不足 第一,故事更多的是描述“现象”。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尽管故事很生动、直观,但达不到一定量的故事难于分析,从单纯的故事中很难推导出客观的事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的故事难于形成深度的认识。 第四,难于形成结构性的认识。由于教师的故事通常以事件的“冲击力”所构成深刻的脑海印迹为基础形成的,从认识角度上看,多属于一个个局部的点,故事与故事之间关联性差,很难通过故事本身形成结构性的认识,而一种事物结果的原因揭示通常是通过要素的发现与结构的形成来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简单的某个故事中难于对整体教育事件进行原理分析。 三、故事与经验的关系 第一,故事与经验可以各自独立存在。在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要给故事以与经验同等的独立空间。可以让经验与故事分别独立存在,而不是贬低后者。通常的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在教师的职业成长阶段,仍然可以大力提倡。但无论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都不能将实践与认识停滞于故事阶段。 第二,经验要以故事作为“原子单位”。故事与经验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故事以其不可再分的特性为经验提供了一种真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原初的、本源性的存在。故事是经验中各种要素的关键“结点”,为经验提供了坚实的“原子”单位,正是这些“原子”单位不断构成我们的认识经验和知识,构成了研究教育典型实践的重要切入口,为经验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靠的基础。通过对故事这个关键“结点”的研究,教育经验中的有机性才可能较为清晰地表现出来。另外,构成一定数量的故事可能会内蕴有经验的成分并可以发挥经验的引领功能。崔其升当校长的第二年开始深入课堂,发现学生们不是昏昏欲睡,就是做小动作,不专心听讲的学生特别多,而且年级越高问题学生越多。一次,他把学生叫到一边问:“校长在听课,你怎么还敢睡觉呢?”学生回答:“跟您说实话,不是我不想,而是老师讲的这些我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另一次学生却说:“老师讲的课,还没我讲的好呢,为什么要听他们讲?”学生不经意的“气话”,让崔其升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读高一时,崔其升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全班倒数第五。一次跑步进教室时碰到数学老师,与他聊了几句。第二天下午,数学老师让一位同学到教室找他,崔其升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所以准没什么好事。但到了办公室,老师告诉他自己有事无法备第二天的例题,请他自学后给同学们当小老师。“老师没有因为我成绩倒数而看不起我,还让我给同学讲题,我感到被尊重、被看得起。”崔其升暗下决心,一定要总结出规律和重点讲给同学听。课外活动时,睡觉前……他都在研究例题,还把练习题也做完了。第二天,讲完例题后,他感觉同学们看他的眼神不一样了,一位同学顶着他的背说:“今天怪了,你讲的怎么比老师讲的还容易理解?”从这些事中得到灵感,崔其升决定将教师赶下讲台,让学生成为主讲。他用一位教师的实验证明了学生主讲的价值,然后在全校推开课堂教学改革。经过数年探索,杜郎口中学总结出著名的“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崔其升特别强调展示。他认为,好奇心、展示欲、认同感是学生的天性,而展示起到了将好奇心和认同感“统领”起来的作用,“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学校教学改革已有十几年,我不断追问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现在我得出结论,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尊重。”显然,在这里故事走向了经验。 第四,教师讲故事是一种经验性知识的生产方式。这种知识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使缄默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控制世界,谁就拥有整个世界。” 总之,故事与经验尽管可以相互独立存在,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面对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实践者与理论研究者都要调动一切感性的、理智的乃至想象的力量,尽可能贴近故事来观察、体验和谈论教育实践及其逻辑。笔者主张的立场是:让更多的教师故事继续神采飞扬,让更好的教育经验充分自由绽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