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伟大力量 “把燃油效率提高1%,能够为社会节约多少资源成本?答案是:数以十亿计。” 全球制造业巨头、美国GE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指出:工业世界任何微小的改变,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喷薄发展的是消费互联网,而未来必然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 “消费互联网是横向的,是关于数以亿计人的连接。而工业互联网是垂直的,是指将行业深度的经验,转化为未来有用的知识。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所在,哪怕只提升1%的效率,也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伊梅尔特说。 目前,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平均水平是世界的1.8倍,更是发达国家的2到4倍。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经过多年奋力发展,单位能耗仍然高出发达国家20%左右。 拥有了先进设备就等于拥有了先进产能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作为中国市场的佼佼者,小米公司利用互联网实现了有效消费信息的管理,而富士康等制造工厂实现了巨大产能的最优效率管理,两者缺一不可。 智能设备和通信设施,如果没有先进管理体系的辅助,依然很可能是僵化而低效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低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单纯依靠设备的更新换代,即便是用上再多的生产机器人,恐怕最容易增加过剩产能。最重要的,必须是综合效率的提升。 利用先进传感器和高效通信网络,加大数据分析和管理能力,并由此实现数据、制造和人的管理能动性相结合,才是高效运作的最优解决方案。 曾玉波,海尔前智能制造负责人和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历经中国先进工业企业制造发展历程。在他看来,成功的智能化工业制造,最终还是一种商业化的智能优化决策。 “所谓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模式,最终还是要能够达成需求模式、供应模式、制造模式这几个大平台、大模块的逻辑协同协作。我们要的最终是一种商业智能,帮助优化决策。”曾玉波说。 如何实现商业智能呢?在曾玉波看来,目前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机器的判断,0和1的区别;另外一个是人的判断,它一定是基于可视的一种判断,让它图形化、可对比。而这些判断、决策和优化是属于智能顶端的东西,能够支撑它的一定是基于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要从数据采集源头就得到保证。 工业互联网“落地” “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不是互联网,而是材料和设计制造。”GE全球研发中心上海总经理魏斌说:“互联网和高新科技产业里几个热门项目,比如纳米材料、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等,他们背后的工业载体,都是先进制造业。”
|
|
来自: 楚科奇0118 > 《科技、材料、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