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讲
二、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写作结构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用得也比较多。如杂志卷首语、文学创作(小说、散文)、报告、讲话、总结、论文等的撰写,均有采用此种结构的情况。举例:
做大与做强并行
——建始一中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思路
一、以“育人”为主题,提升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水
1、创新思路,德育工作突出实效
2、强化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立足课改,教育科研成效显著
二、以“有效”为主题,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发展品质
1、清晰的办学思想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髓
2、大胆地开拓创新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
3、优良的团队精神是学校不断发展的核心
三、以“和谐”为主题,提升学校教育的社会形象水平
1、环境育人,建设底蕴浓厚的校园环境文化。
2、和谐育人,安全、计生、卫生、综治工作成效突出。
3、服务育人,后勤优质服务保障得力。
一路华章一路歌
——
记建始一中青年化学教师姚宏文同志
因时而动,做一名跋涉者。
因困而学,做一名思想者。
因爱而教,做一名守望者。
在建始一中79届校友30年聚会庆典上的讲话
三十年岁月如歌总相忆,三十载阔别相聚又牵手。
三十年与时俱进谋发展,三十载奋斗春华得秋实。
三十年校友重逢叙别情,三十载未来展望绘蓝图。
【一般结构】
议论文并列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大三小”。“三大”是指全文总体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引论、本论、结论部分;“三小”是指本论部分一般又分为三小层,即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其结构如图所示:
开头(引论):引出观点
主体(本论):分析论证观点、
(1)确立第一分论点,进行分析
(2)确立第二分论点,进行分析
(3)确立第三分论点,进行分析
结论(结论):深化、总结观点
【一般要求】
第一部分:总论。引出观点,中心明确。这一部分处于篇首,是第一印象,要写得精彩。紧扣材料或题目,确立一篇之中心论点,入题要快,防止绕圈子。
第二部分:分论。扣题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总结。回眸一笑百媚生,扣题点击,或深化论证,或首尾呼应,或警句迭出等。
【如何提炼分论点】
(一)要真正用好这种模式,先必须弄清段首观点句的使用、观点句怎样确立及段内四层式这三个问题。
1、所谓观点句即能将这一段这一层或一篇文章要说的主要意思概括起来的一句话。它具有提领性、凝练性和明了性的特点,叫人一看就知道这一段的中心。
段首观点句主要是用在“三小段”的开头。段尾结论句则是段首句的升华。这是名家常用之法,是作文成功经验的总结。适用于各类考试论文。
2、用分解法和分位法确立段首观点句。
所谓分解,就是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既相互联系,是中心论点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相互排斥,各说一个侧面。所谓分位,就是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个位置来看同一个问题。不论分解还是分位,都是在中心的制约下来确立的。
3、用段内四层式保证三小层的充实性。即三小层的段头段尾已经各有一个观点句了,这已是两层了,他们是全文的骨头;其余的两层是肉,他们可以通过举例或打比方、引用等手法来充实段落内容。
(二)本讲主要练习的结构模式是“总—分一总”,但重点谈的是中间主体部分的“分”,即分论。动笔前应该围绕中心论点精心提炼和拟写分论点,并将其放在每一层的段首。
1、拟写分论点的一般方法
从不同侧面来展开。并列分解的角度有:
(1)并列分解“是什么”。
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就其内涵而言。如以“拒绝浮躁”为题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浮躁之人面对问题不能深入调查,总想投机取巧。
浮躁之人面对失败不能耐心冷静,总是怨天尤人。
浮躁之人面对成功不能奋发进取,总是浅尝辄止。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2006年辽宁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2)并列分解“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
如以“拒绝浮躁”为题,可按如下分解:
因为浮躁,使许多天才如流星划过。
因为浮躁,使许多企业如昙花一现。
因为浮躁,使许多朝代如过眼云烟。
如以“做人的规则”为题作文,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
把勤奋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充实。
把责任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踏实。
把美德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加真实。
(3)并列分解“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
如高考重庆卷作文题《愿景》,有同学这样设计分论点:
持有愿景的舞者贵在自觉。
拥有愿景的强者贵在持久。
把有愿景的智者贵在感悟。
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4)按论点内涵递进(并列递进式结构)
这是就论点的内涵方面而言,论点内涵本身呈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从表面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如话题“问”,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
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
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文章从“问”的三个方面“好问、敢问、会问”层层递进展开,由基础到发展到目的,逐层深入地解开“问”的道理,论证严谨有力。
如题目江苏卷《怀想天空》,一考生将主题部分分解成以下三个段首句:
一个人的天空。
2、拟写分论点的原则:分而有理,分而有序,分而有度,分而有范。
分而有理:就是列举推敲分论点的角度要科学合理,重心准确。围绕中心论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平行排列的各个分论点是按照同一的划分标准概括出来的,分论点之间应该不重复、不包含、不交叉;重心要准确,紧扣关键词(材料中的关键词或题目),不能偏移。
分而有序:就是要统筹所罗列出的分论点,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安排好他们之间的顺序,或从主到次,或由重到轻,或由小到大,或由浅到深,或按人的认识规律来排……不能东扯西拉,杂乱无章。
常用顺序还如:①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顺序;②正面、反面、侧面等方位顺序;③近处、远处等地域顺序;④个人、集体、国家等范畴顺序;⑤外因与内因、全部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物质与精神等哲学顺序;⑥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等认识论顺序;⑦立场、观点、态度、方法等关联顺序等。 分而有度:就是分论点在数量上应该达到最合理的个数,既不能太多(三个足矣),也不能太少(不低于三个)。分论点如果低于三个,结构上则会有不完整、不匀称之感。
此点借鉴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三复情节”现象。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其美学意义在于体现了美的比例、尺度和节奏,合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习惯,是中国古代小说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
分而有范:就是每个分论点要表达得精炼规范。具体来说,每个分论点不应该太长,字数最好控制在20个字以内。每个分论点的字数应该大致相同,结构大致相似。因为这样的句子既醒目,又更能显示考生不同凡响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体现构思的整体性、严密性和精巧性。
【佳作举例】
题目:“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请自行选定角度,以“说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北京2005高考卷)
说
北京
考生
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我也认为,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
志者,必先安心。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汉有诸葛孔明忠义乾坤,将心安在汉室统一上。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卧龙”这个名字照得亮堂堂。虽出师未捷身先死,可后人敬仰,永成佳话。宋有岳飞将心安在社稷安危上,一首《满江红》,歌出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志者,安心,心如磐石。
治者,必先安心。冰心诗云:“心若冰清,天塌不惊。”治国之人,必先做到天塌不惊。心安得稳,国安得就稳。勾践卧薪尝胆终报国耻的故事再次证明了治者安心。记得从书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不可忘,不可念”,用在这里正合适。所谓国仇不可忘,天塌不可惊;家耻不可念,心应若冰清。治者,安心。心若冰清。
智者,必先安心。曾经疑惑,曾经迷茫,将心放平,你便是智者。做得到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做得到去留无心,看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将心放平。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终的人,也许是诗人,也许是文学家;也许是学富五车,也许是家财万贯。但不懂得笑看风云,不懂得安心的人,决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潇洒、一份幽默、一份认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之五份安心。智者,安心,心比镜湖。
知者,必先安心。佛曰:“渡人自渡。”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与人争名逐利,不如守拙归园田的恬淡轻松;与人比权量力,不如渡人自渡的豁达明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只有懂得宽宏,懂得不把世界看得太清楚,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知者,才懂得笑看得失。知者,安心,心似苍穹。
安家,安国,安邦之人,必先安心。将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将心置若冰清的为“治者”,将心比作镜湖的必为“智者”,将心看似苍穹的实作“知者”。
安心、安家、安邦,之后安天下。
【常见错误点拨】
1、开头提出的总论点跟各个分论点没有关系。
如,《生命的价值》
总论点:我们要创造出更有意义、价值的生命。
分论点一:生命,认识世界的基础
分论点二:生命,人类进步的关键
分论点三:生命,迈向成功的前提
总结归纳全文
2.分论点分类标准不一致。
分论点一:拼搏创造奇迹。
分论点二:拼搏铸就成功。
分论点三:拼搏源于崇高的信念。
(前两个分论点是从拼搏的作用角度来谈的,第三个是从拼搏的来源方面来谈的,分类标准错乱。)
3.分论点句式差别太大,影响了文章结构的美观。
分论点一:淡淡的爱,是对孩子自立能力培养的一种策略。
分论点二:淡淡的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一种心灵抚慰。
分论点三:淡淡的爱,可以创造奇迹。
4、分论点未扣题拟
如,《奋斗》
分论点一: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拔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
分论点二: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无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分论点三: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他们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
【作文秀工场】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材料内容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章。
有个少年想成为少林寺最出色的弟子。他问大师:“我要多少年才能那么出色?”
大师回答:“至少十年。”少年说:“十年时间太长了,如果我付出双倍的努力,需要多长时间呢?”大师回答:“20年。”少年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的练习呢?”大师回答说:“30年”。少年灰心了。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我每次说更加努力,你反而告诉我需要更长的时间呢?” 大师说:“当你一只眼睛盯着目标时,那么就只剩下一只眼睛寻找道路了。”
读上述文字,体会其中的含义,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自选角度和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