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士府君(李从)墓志铭

 丰城往事 2015-09-16
处士府君(李从)墓志铭
诚明先生 罗节 撰
    宋天禧二年(1018),诚明先生历丰城,寻剑池之故事,访乡党之长者,于时,陇西李公处士(,字伯顺)赫然有声,遂造其庐。入其门、升其堂,处士欣然相接,问其年,已八十二,问其族,合门余千指,观其气宇端峭、神明肃清、举止温雅,言论典要,与众不类,信所谓乡先生者。越八年秋九月(天圣三年,1025),其子持书来,称先君处士于二月二十一日寝疾而终,谋葬有日,谨请为文志之以传不朽。诚明先生叹息久之,曰:夫人之有善而不传于后者,文之缺也。于是命笔志之。

  李姘出自颛顼,子孙绵延,亘历虞夏、商周,皆为理官,遂以理为姓;殷末有理征者植性介立,以言得罪,其子逃伊候之墟,因食李实获全其生,遂改姓为李。周时有李虔者生子曰聃,字伯阳,为周柱下史。后秦将李信,即其后也,子孙众多、枝分派别,周于天下,或居中土、或在江表,有封陇西郡者,皆以陇西为郡望,故冠裳耀映何代无之。

  处士籍系远祖临川,后徙居洪州丰城正信乡新城里,今经八代,曾祖、祖、父,皆隐居不仕,处士即孜之第二子也。处士讳,字伯顺,始娶黄氏,先卒,有子一人,曰,女二人,长适黄,次适严,皆早亡;再娶张氏,有男三人,长曰,次曰,幼曰,皆服田力稼为业,敷信明义为道,禀父训也;有女一人,适黄,柔顺妇道,温事舅姑,承母教也;有孙十人,仲讷、仲讪、仲询、仲诚、仲谏、仲馀、仲诲、仲餗、仲训、仲说,皆良土也,尽禀义方之训,咸修进士之业。

  处士少负瑰奇之行,长敦高尚之节,素养邱圆、逍遥盛代,以力田为业,以清白传家,绵且盛也;孝悌之风、勤俭之行,冠于乡党。始则有田百亩、茅茨数间,与兄弟析居,任其所取,而处士悉不介意。厥后率子孙躬耕于野,廿年间开田数百顷,置庄院十数,遂致富焉。所居新城田有高仰者废己田廿顷,为陂决水溉之,又度士厚薄、凿井取泉以继之,自是累岁大丰、无虚力焉。宗亲有效而为之者十无一二获泉,故远近兴叹,以为至诚所感。乡闾有不事长上、不存宗亲者,处士婉其词以训之,莫不从其教,故很傲强梁之风悉革,而趋于善慕为。处士或饥谨之岁、水旱之时,自发廪粟以救贫乏;里党有假贷者,索其本不取其息;宗亲有管勾场务者,课不登额,洲县征督,窘迫无计,遂欲以资产来货,处士止之曰:汝货祖产,亲老何以瞻其朝昏?遽贷之,又给人力、农器、种糗贷之,是岁大丰,称贷者遂致丰腴。方便济贷,存心如是,岂非仁孚。开宝中(968-976)家道方盛,忽一朝有寇至,谋劫其家,于墙篱之外朿火箭射之,闻屋上有人呼曰:备水也!贼周视屋上无人焉,怪而遂止,退以告于人,处士家漠然不知,此疑有神明扶助也。又笃信道释,施钱数百万缗,修老子佛殿,改庙十数处,并塑像,房廊数百间,曰飞黄观、曰正法寺、曰灵龟观、曰龙安院、曰崇道观、曰招仙观、曰道德观、曰朝仙观、曰罗汉院、曰新兴院,何崇善之如是,佛道有灵,岂无福田利益乎?

  处士生于石晋之丁酉(天福二年,937),卒于神宋天圣之乙丑(天圣三年,1025)二月廿一日,享年八十有九。于是年十月二十六日葬于所居之东相去五里,地名栖龙山,坟作庚甲向。呜呼!书载五福,首曰富寿,然富而夭者有之,寿而贫者有之,又有富贵而被害以招忧,斯盖富而骄、奢而僣,多绩而不能散,以至丧其家及其身。今处士享年八十有九,可以为寿矣;开田数百顷、置庄院十数处,可以为富矣;施钱数百万缗,修道释舍宇,又出廪粟以救贫乏,可为多积而能散矣;勤俭立身、卑恭礼士,足不践公门,全父母之发肤以保其身,可谓能远矣;所谓乡先生殁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与?因为之铭曰:

书叙五福,富寿为先,若处士者,二美具焉。
今居丰城,远祖临川,家传清白,业务邱园。
施人以义,乡人咸传,多积能散,素善礼贤。
李氏姓着,公族差肩,令子令孙,富贵绵绵。
今卜吉地,以保千年。

========================================================================
1李明(世民之十四子),生子五:俊、杰、价、偹、偲。
2李偲(五子),生一子:昌。
3李昌(偲之子),生一子:训。
4李训(昌之子),生一子:挺。
5李挺(训之子),生一子:宗。
6李宗(挺之子),生一子:瑜。
7李瑜(宗之子),归葬于眉之丹陵(今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龙鸪村),生六子:暀、、暕、曙、映、晴。
8李昵(瑜之次子),居江西丰城湖茫,生子二:曰戌、晟。
9李晟(昵之次子),生子三:竚、翊、立戈。
10李立戈(晟之三子),生五子:岩、崇、峤、崧、端。
11李崇(立戈之子),生一子:蓬。
12李蓬(崇之子),生一子:胜。
13李胜(蓬之子),居丰城县正信乡(今段谭乡),生一子:言介。今丰城湖茫李氏奉李胜为一世祖。
14
李言介(胜之子),生一子:孜。
15
李孜(言介之子),生三子:熙、从、贵。
16李熙(孜之长子),字伯雍,居江西丰城湖茫村,生六子:琳、璇、瑄、琏、铸、瑀。
 
13李胜—14李诫—15李孜—16李从(字伯顺)—17李益、李珪、李琮、李珝—18仲讷、仲讪、仲询、仲诚、仲谏、仲余、仲诲、仲餗、仲训、仲说

========================================================================

译文:
  宋天禧二年(1018),我(罗仁俭先生)经过丰城,寻访剑池旧事,询问当地老者,这时,陇西处士李伯顺在当地赫赫有名,于是造访他的家。进他家门,到他正堂,处士李伯顺欣然接待,问其年龄,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了,问其家族情况,其族有一千多人,看他气宇端庄、精神清朗、举止温文尔雅,言谈简约概括,与平常人不同,确实称得上当地的老先生啊。过了八年,秋九月,他的儿子李琮拿着书信来到我这里,说他的父亲已经于二月二十一日去世,打算某日下葬,请我为他父亲写篇铭文,以期传之永远。我(罗仁俭先生)叹息好久,说:人有善行却不能够传于后人,这是文章的缺憾。于是执笔写此铭文。

  李氏是颛顼(五帝之一)后裔,子孙传承不断,在夏朝、商朝、周朝都做理官,于是以为姓。商朝末期,理征性格耿直,因进谏得罪纣王,他的儿子(利贞)逃往伊候,因吃李子的果实保全了性命,于是改为姓。周朝时有个叫李虔的人,生了个儿子叫聃,字伯阳,做周朝的柱下史官,后来的秦朝将军李信就是他的后人,子孙众多、枝分派别,遍及天下,有的居于中原,有的居于长江两岸,有一支封于陇西郡,遂以陇西为郡望,称陇西李氏,称得上高官不断、辉耀门庭,哪个朝代没有啊(每个朝代都有名人出现)。

  处士李伯顺,远祖祖籍临川,后来迁居洪州丰城正信乡新城里,现在已经繁衍到第八代,他的曾祖李胜、祖父李诫、父亲李孜,皆隐居林野,没有出去做官,处士李伯顺就是李孜的第二个儿子。他名从,字伯顺,一开始娶黄氏,黄氏很早去世,生有一个儿子叫李益,两个女儿,大女儿出嫁黄某,二女儿出嫁严某,都很早去世;他又娶张氏,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李珪,二儿子叫李琮,三儿子叫李珝,都以耕种为业,秉承父亲的教导,都深明大义;生一女儿,出嫁黄某,秉承母亲的教导,温柔贤顺,恪守妇道,孝敬公婆;他有十个孙子,名字是李仲讷、李仲讪、李仲询、李仲诚、李仲谏、李仲馀、李仲诲、李仲餗、李仲训、李仲说,都是善良的人,都秉承家训,读书上进。

  处士李伯顺年轻时有美好的德行,长大后有高尚的节操,天性恬淡,喜欢山水田园,在盛世中逍遥自在,以耕种劳作为业,以清白传家,绵延不断,逐渐昌盛;孝悌的家风、勤俭的行为,在当地称得上首屈一指。李伯顺家当初有田地百亩、茅屋数间,与兄弟分家时,任凭他的兄弟们拿,他一点也不放在心里。其后亲自率子孙在田野耕种,二十年里开垦田地数百顷,建庄院十几个,于是发家致富。他在新城有一片地势较高的田地,为了大家引水灌溉方便,他就荒弃了自己的这二十顷田地,从这片田地上引来河水。他又考虑到土地瘠薄(需要时时灌溉),于是凿井取水来长期使用,从此每年都大丰收,劳作有获、不白费力气。其他宗亲有效仿他去做的,十个中没有一两个得到水泉,所以远近的人都望而兴叹,认为是李伯顺的真诚感动了上天。同乡人有不侍奉长辈、不善待宗亲的人,处士李伯顺都用婉转的言语来训示他们,他们没有不听从他的劝教的,所以当地那些刚狠、傲气、霸道的风气都改掉了,都羡慕和学习他的做法。处士李伯顺在饥荒、旱涝的年头,自己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人;乡里有借钱的人,归还时,李伯顺都是只要本钱不要利息;宗亲有管理税务的人,所管的税收因不够限额而受到洲县长官的督促,窘迫无计,于是想卖掉家产来抵税,处士李伯顺阻止他说:你卖掉了祖业,用什么来赡养你的老人?马上借给他钱,并且给他人力、农器、种子,这一年大丰收,那人于是家境充裕了。方便别人,救济他人,李伯顺的心地如此善良,难道称不上仁者吗?开宝年间,他家道昌盛,有一天强盗忽然来了,打算抢劫他家,强盗在篱笆墙外用点燃的火把往他家里扔,这是听到屋上有人呼喊说:赶紧准备水!强盗四顾却看不到屋上有人,感到很奇怪,于是停止了抢劫,回去后把这事告诉了别人,而处士李伯顺家里人还一点也不知道,这些强盗怀疑这是有神明在扶助。李伯顺笃信道教和佛教,拿出数百万缗钱来,修建(老子李聃的)道观和佛殿,改建庙宇十几处,并塑像,房廊数百间,分别是飞黄观、正法寺、灵龟观、龙安院、崇道观、招仙观、道德观、朝仙观、罗汉院、新兴院,处士李伯顺如此善行,佛道有灵,难道能不赐福保佑他吗?

  处士李伯顺生于后晋丁酉年(937),卒于神宋天圣乙丑年(1025)二月二十一日,享年八十九岁,于这年十月二十六日葬于距离他居住的村子东边五里的地方,那个地方叫栖龙山,坟墓取庚甲方向。啊!书上记载说人有五福,其中第一福叫富寿,但富而寿短者有许多,长寿而贫穷者也有很多,又有因富贵而被害、招来无穷祸患者,这大概是富贵而骄横、奢侈而不谨慎,积聚钱财而不能用于适当的地方,以至于丧家丧身。今处士享年八十九岁,可以称得上长寿了;开垦田地数百顷、建庄院十数处,可以称得上富贵了;拿出数百万缗,修建庙宇,又拿出家中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人,可以称得上积聚财富而又能用到适当的地方了;勤俭持家、礼貌待人,从不与人因事起讼,保全了父母给予的身体,可称得上高瞻远瞩了;人们所说的死后享受全社会的祭悼的人,难道不就是这种人吗?因此为他写下这样的铭文,铭文是:

书叙五福,富寿为先,若处士者,二美具焉。
今居丰城,远祖临川,家传清白,业务邱园。
施人以义,乡人咸传,多积能散,素善礼贤。
李氏姓着,公族差肩,令子令孙,富贵绵绵。
今卜吉地,以保千年。

注解:
‘罗节有误,诚明先生名罗仁俭,其兄罗仁节号[中庸先生]。
“姘疑输入有误。(“姓”字之误?)
原谱中是言册合一字,疑为之异体字。
“石晋后晋,因后晋是石敬塘所建,故亦叫石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