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黔交界处:一片“飞地

 昵称12310011 2015-09-16

 在各种分区版图上,湖南省会同县西南角会出现一小颗颜色有异的“花生状”图形。这颗“花生”被两省界线包裹,依靠一条纤细的乡间公路将它牵往西北方向的贵州地境。

  小“花生”还有个令人充满遐想的名字——地湖。地湖是一个乡。其行政区划,地图上标示为“属贵州省”,贵州天柱县。但它四周被湖南会同县的两个乡“广坪”、“地灵”严密围绕,在空间上与贵州相隔阻。

  ——就地理概念而言,这是湖南境内的一片贵州“飞地”。

 

  409年以前,贵州天柱属湖南境

  地湖的名字,当地人称,传说此地原有一个山坡,像一把壶,所以叫“地壶”,后改“壶”为“湖”。

  地湖乡甄家墓组70岁的吴得盛,家族上溯数代,就已落户地湖。他引用族谱中的说法,“陆、德、明、祖,掉落一个在地湖”,说的就是其先祖有一支自江西迁到今贵州天柱的远口(距地湖约10公里),后在地湖买田置业。

  根据《天柱县志》记载,直至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现在的天柱地境一直都划在湘楚范围内。如,汉朝的天柱属“荆州武陵郡”,隋朝属“沅陵郡”,唐属“黔中郡”五代属“楚”宋元属“靖州”。

  天柱真正被置为一个独立的县,是在明万历二十五年。据说,那之前的“964年间,共发生苗民反抗朝廷或聚众起事达14起”,历代朝廷虽对其严酷镇压,但最后还是“战战兢兢地承认‘蛮夷只能绥抚,不可侵扰’”。明万历二十五年,即“划会同远口乡七图一里、下洞乡三里、上洞乡一里、苗民一里设天柱县”,目的就是“另行建县,以平服苗民”——那时候的天柱县,仍属于湖南。后又过了129年,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天柱县才由湖广靖州府改隶属贵州黎平府。

  似乎难以找到确凿记载来证明:一直属于湖南会同境内的“地湖”,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一点一点变成“飞地”的。《天柱县志》最早出现类似地名“地湖寨”的时间在明万历二十五年,当时,“地湖寨”是天柱县338寨中的一个。

  这是不是意味着“地湖”从会同被“剥离”出去成为“飞地”,至少从明代就已开始?

 

  6张旧地契:地是这样“飞”来的

  “飞地”,在当地村民的口里还有另一个更浪漫的名字——“插花地”。6月3日,在会同县地灵乡,我们看到一张乡镇地图。图中,地湖的“飞地”属性尤其醒目。其图形,在另一片完全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盘上曲折穿插,的确像“插花”。

  对此,吴得盛老先生的描述显然也是一种印证:“那时候,我们的先祖从贵州过来,买田,这里,那里,东买一点,西买一点,山上,山下,都有。”吴还保存了他家族中几十年甚至150多年前的“地契”、“林契”。

  吴所存的6张旧地契,分别出自“清咸丰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大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清同治七年十月初六日”、“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等不同年代。那时的买卖契约均使用扎实的“皮纸”,其中一份写着“立卖田契人朱荣杰今因要钱用度出让岩屋头水田处大小二丘载税二亩三分三厘五”之类语。

  根据各种史志所载,自明设立天柱县后,“由于所划区域多山陵,少田地”,像吴氏家族这样的“天柱县贵族世家及天柱远口一带的苗民”,在“会同地湖内买地耕种”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地湖越来越多的地盘被划入贵州版图,最后形成了一块孑然兀立的“飞地”。

 

  亲密无间的错居生涯

  如今的地湖,面积30.8平方公里,人口4500人。距会同县城约40公里路程。虽被湖南会同两乡环绕,但离贵州天柱地界仅咫尺之遥。

  两省属地交错纠织,自会同往地湖的途中已有显露--接近地湖乡乡政府所在地,以一条小街为界,一侧为湖南,一侧为贵州。而分别在湖南、贵州的区域,其实又有贵州、湖南的宅屋。

  吴得盛家的门牌上写着“地湖乡永光村甄家墓组29号”,但在他“下坎”的江家,相隔仅两三米,就挂了湖南会同地灵乡的门牌。省与省,就是门对门。据称,甄家墓组原来还有一家人,三间屋从中而划,成为两省分界线。现在,那座老屋已被拆掉了。 

  事实上,从两地建筑以及村民语言、习俗等方面看,贵州的地湖与湖南的地灵、广坪难以区分。两地都有“舞龙灯,耍狮子”的节庆活动,遇建房、红白喜事,不论湘黔,周边村组也都来帮忙。甚至在清明扫墓,两省还有同姓家族共祭一个祖先的。

  吴得盛是贵州人,但他的老伴李晓娥是湖南的,家里3个闺女,全嫁到了湖南,两个媳妇,也有1个是从湖南娶回的。66岁的李晓娥笑称,这个地方说是说两个省,嫁来嫁去的太多了,没有任何不方便的地方。

 

  湘、黔交界为何多“飞地”

  “飞地”,最开始的地理概念,是指国与国之间,某国的一块土地″跑到″另一国的国土,就叫″飞地″。譬如美国的阿拉斯加,就在加拿大国境内。后也延伸到国内之间。如中国河北省有3个县,被北京、天津隔开了。

  在我们所进行的“湖南边界线搜索”中,湘、桂、黔多有类似的“飞地”、“插花地”。

  有研究认为,导致这种有趣现象形成的原因,一般如下:1、由历史上行政区划所致;2、清代以前,因氏族产业分布或家族分支的迁居而形成;3、军阀混战,强行盘踞造成;4、土地私有制,即土地自由买卖造成;5、边界划分时,边界居民由于社会牵连(经济和血缘关系等),不愿意服从地域划分的整体性,希望保留自己的历史归属地。

  因大多数“飞地”、“插花地”事实上就“民族,语言,生活习俗,都差不多,只是有行政区划的区别而已”,故如今湘黔边界的此类地域,均和睦、安详。

 

  满眼“插花地”

  □网友lagxgaeml我们(湖南)通道马龙乡有10亩水田是广西三江林溪乡高友村的,情况类似。

  □梁波(湖南)会同的炮团乡阳湾团村也完全在贵州的天柱县境内(此为贵州境内的湖南“飞地”)。地湖那个地方我也到过很多次。由于是两省交错,有很多事情很有趣味的,比如许多人家都有两部电话、两台手机,想找哪个省的亲友就用哪个省的电话,免得隔壁都要长途费。

  □网友BBS是很有味的,新晃(湖南)跟玉屏(贵州)交界的地方也是一样。

  □花明居士在我的散文《我在张里看大戏》中的″张里村″就是在广西三江县重重包围中的湖南通道领地。

  □莫扬我家也在贵州与湖南的交界处,以前小的时候县界都没跨过,却常出省哦……

  我们村有一半的媳妇都是从湖南嫁过来的,同样也有一半的姑娘嫁到了湖南。

  □佚名在新晃县老城内,曾有贵州的军阀设过贵州税务局而成的“飞地”——贵州街。

PS:资料来源,《潇湘晨报》2006年6月9日版http://www./show.asp?id=806112

   此文是该报每周的潇湘地理版块里面的,起初最先看到本文是在该报出的合辑

   《潇湘地理》系列丛书之二——发现另一个湖南.边界线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4月第一次印刷 P051-055

   在网上搜索,找到了源出,结合书上进行了简单的编辑。

======================================================================================

“前院贵州,后院湖南”,“飞地”地湖乡的错居生活

本报记者 刘流 文/图

   在天柱县地湖乡政府的办公室里,副乡长陈守军处理完一个材料,边伸懒腰边自顾自地说:“到湖南撒泡尿去。”

  从隶属贵州的办公室到湖南境内的公共厕所,陈守军仅需迈步二十余次。

  他甚至说不清楚,在去“方便”的过程中,究竟是哪一步,脚底就完成“跨省之旅”,踏上了湖南的土地……

 

   “飞地”特性曾使湘黔居民产生矛盾

   在行政区划上,天柱县地湖乡连同居住于此的4676人都归属于贵州。但是,整个地湖乡却又都在湖南省会同县的版图之内。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有个专业的称谓——飞地。

 

   地湖乡是怎样“飞”进湖南版图的?

   根据《天柱县志》记载,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之前,现在的天柱县地境一直都划在湘楚范围内。此后,万历皇帝为了安抚苗人,天柱县被置为一个独立的县,但仍属于湖南。后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天柱县才由湖广靖州府改隶属贵州黎平府。由于天柱县一带多丘陵山地,从设县以来至民国,多次划界。逐渐导致地湖乡成为了一块孑然独立的“飞地”。

   如今,地湖乡居民的生活习俗早在不经意间与湖南会同县相互融合。地湖人大都说湖南话、吃糟辣子,不少会同小伙子亦迷上了贵州“独有”的“酱香酒”。

   但在20年前,“飞地”上关乎的资源争夺,还是使湘黔居民产生了不少矛盾。

   1992年10月18日,数十名会同村民在地湖乡的山坡上砍伐木材,就地加工成了当时颇为紧俏的商品“车厢板”。这立即引来地湖居民的不满,但又没人能明确区分究竟哪一棵树是贵州的,哪一棵又属于湖南。

   矛盾迅速升级,双方发生了大规模械斗。最终弄得两败俱伤。

   僵局一直到4年后才得到缓解。1996年乡领导换届,新的地湖乡领导班子趁春节之际,主动到毗邻的会同县地灵乡拜访问候,经多次努力,终达成和谐共处的“君子协议”。

   “到今天,大家以兄弟相称,出现矛盾,也都能理智商量。”陈守军说,过去“到湖南撒泡尿”的说法在地湖乡政府极为流行,是带情绪的气话。

   现在这句话依然流行,但完全是开玩笑。“我们湘黔关系好得很哩”。

 

   湘黔村民亲密无间的“错居生活”

   “飞地还不能完全体现我们居住地域的特点,用‘插花地’形容更准确些。”陈守军口中“插花地”的意思是,站在地湖乡的街道上,你不经意间往前、往后、向左、向右移动脚步,都极有可能成了一次“跨省”。

   “同街不同省,同巷不同籍”成了地湖乡独特的有趣特征。在七、八年前,地湖乡的居民们使用手机时只能原地不动,稍不注意就会掉入“漫游陷阱”。

    2003年,鉴于情况着实特殊,天柱县与会同县两地移动公司经调研探讨后,在政策与技术上做出调整。如今在地湖乡范围内,用手机拨打贵州或湖南的电话,都免收漫游费。

   “这也算我们地湖乡的‘特权’吧。”陈守军说,“飞地”带来的不少小烦恼,使得湘黔居民或政府部门渐渐习惯了友好协商、相互谦让,双方的关系也因此愈发融洽。

   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地湖乡永光村与湖南地灵乡团结村亲密无间的“错居生活”。

   若没有当地人陪同介绍,走进地湖乡秀美的村落,外人很难分清哪一户人家属贵州永光村,哪一户属湖南团结村。甚至在一户人家也会出现:“前院贵州,后院湖南,堂屋湖南,厢房贵州”的情况。

   永光村与团结村共用同一条进村路,共饮同一口水井,共享同一座风雨桥,……这些都是双方相约出钱出力修建并共同维护的。

   吴新平与蒋琨力是两村的支书,他们常在风雨桥上一起商讨关于村里公共利益的话题,身边总会围满两村村民。“哪个还会分贵州和湖南,只要是对大家有利的事,就齐心一起干。”

   “飞地”的烦恼

   “独特的行政区划让我们在磨合中收获了湘黔居民深厚的情谊,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发展上的困扰。”陈守军说,经过地湖乡的公路为多年前建设,逼仄狭窄,早已不能满足如今生活生产的需求。乡政府于3年前就开始筹备扩宽道路,对核心区域进行较合理的规划建设。但因多涉及土地多属湖南版图,规划无法顺利进行。

    去年,地湖乡政府从省里请来城市规划行业的专家,为乡村道路、车站和集贸市场的建设出谋划策。但经专家丈量,整个地湖乡30.5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竟找不出一块1平方公里只属于贵州的完整土地。建设工作只能暂时搁浅作罢。

    就此情况,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的专业人士表示,土地协调的确是“飞地”发展的难题。按照国家对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乡以下的变动,省级政府可决定。更高级别的调整,则要上报国务院。若是省间“飞地”,则需要两省间的协商。“的确不是乡级政府可以解决的问题”。

   对地湖乡而言,曾经的“湘黔矛盾”已被时间与真诚抚平。“就盼着我们‘飞地’的发展瓶颈能得到两省主管部门的关注与支持。”陈守军说,居住地湖的贵州人、湖南人早不分彼此,“家乡”的良性发展,才是大家心中共同的“宏图”。

[转载]湘黔交界处的飞地PDF截图

PS:资料来源,《贵阳晚报》2012年9月3日

    http://epaper./gyrb/html/2012-09/03/content_309062.htm

==================================================================================================

地湖,湖南境内的“贵州乡”

核心提示

  “飞落湖南的地湖乡”,这是天柱县对地湖乡这块“飞地”的表述,形象且诗意。

  在湖南分区版图上,湖南省会同县西南角有一个特别标注出来的红色的“小葫芦”,这个“小葫芦”就是地湖乡。它被湖南地界包裹着,仅依靠一条纤细的乡间公路将它牵向西北方向的贵州地境。

  近日,本报记者赶赴地湖乡,试图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关注他们在土地、山林等多重复杂利益中的“故土情结”,以及多年来湘黔人民和谐相处的故事。

  落户湖南境内的贵州乡镇

  地湖乡是一个有传说的乡镇。仅“地湖”这个名字而言,传说是此地原有一个山坡,像一把壶,所以称之“地壶”。后改“壶”为“湖”。

[转载]湘黔交界处的飞地

湘黔边界飞地示意图,箭头所指红色区域为飞地。

(注:此图是蔡博峰的制图)

  从行政区划来看,地湖乡属于贵州省天柱县,但它四周又被湖南省会同县广坪镇、地灵乡,靖州县的坳上镇、大堡子镇“三镇一乡”严密围绕,在空间上与贵州相阻隔。

  从天柱县城前往地湖乡,须经过远口镇。出了远口镇地界,就是湖南的地灵乡,途中经过15公里左右的路程。这其间,仅有道路属于贵州,而路两旁的土地则属于湖南。

  因此,一位当地人给记者画地湖乡的示意图时,地湖乡,则更像一条“蝌蚪”,尾巴穿过湖南与贵州的远口镇相连接。

  从地理概念而言,地湖是湖南境内的一片贵州“飞地”。可当地人并不熟悉“飞地”这个概念,而是形象地将其称为“插花地”。

  所谓“插花地”,就是说这块贵州的地像“花”一样插在湖南境内。地湖乡政府领导在介绍地湖时,总是异口同声地说:飞落湖南的地湖乡。

  为何地湖乡会飞落湖南?似乎已难以找到历史资料来佐证。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柱置县,未置县前为千户所,原名凤城,后改名天柱,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但在清雍正五年(1727年)天柱县改隶贵州,属黎平府;清雍正十二年(1639年)改隶镇远府。

  但地湖乡何时变成湖南的“飞地”,史料没有记载。《天柱县志》最早出现类似地名“地湖寨”是在明万历二十五年,当时,“地湖寨”是天柱县338个寨子中的一个,仅此而已。

  地湖乡人大主席吴宜辉表示,很多人都对“地湖”为何称为湖南境内的“飞地”做了研究,但都无功而返。

  吴宜辉是土生土长的地湖人,当地没有文字记载地湖乡的成因,他了解的情况,仅靠父辈口头的传说。

  传说当年地湖所在的地方,并无贵州湖南之分。当地有一户蒋姓人家,女儿成年不会说话。算命先生推算:此女见夫说话。

  没多久,远口镇的一名吴姓青年卖驴至此地,这名女子跑进家向父亲大喊:“有个卖驴的人来了!”

  父亲认为女儿突然开口说话,是缘分已到。于是招吴姓青年为婿,住在家里。经过数十代子孙繁衍,地湖乡一带土地就被吴姓青年的后代买了下来。他们买下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地湖乡的辖地。当年这名吴姓青年,也就是吴宜辉的祖先。

  吴宜辉虽然不知道传说的真假,但当地人倾向于吴氏在地湖一带买了许多土地,因此才出现“插花地”的。

  地湖乡90%都是苗族,且都是吴姓。《天柱县志》以及《吴氏族谱》等史料记载显示,自明代设立天柱县后,“由于所划区域多山陵,少田地”,像吴氏家族这样的“天柱县贵族世家及天柱远口一带的苗民”,在“会同地湖内买地耕种”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

  一些专家调查后,也认为史料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但其与传说似乎也相互印证。

[转载]湘黔交界处的飞地

地湖乡政府所在地,杂居着贵州湖南两省近千户居民。

  吴姓家族中不少人也认为,正因为地湖吴姓系远口吴姓的支系,后来划分地湖乡归属湖南还是贵州时,地湖就是与远口连在一块,同属于天柱县。由于吴氏在地湖的越来越多的地盘被划入贵州版图,最后形成了这块孑然兀立的“飞地”地湖乡。

 

  辖区最宽土地不到1平方公里

  地湖乡位于天柱县东南面,乡政府距天柱县城54公里,全乡所辖国土面积30.6平方公里,辖区有5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共有4568人,其中苗族人口占了92.4%。

  吴宜辉介绍,地湖乡的5个村与湖南的6个村一共有7000余名侗族同胞交错居住,湘黔两地土地、房屋、山林纵横交错,难以分清你我。就是这样的杂居,让地湖乡处境十分尴尬。在地湖乡3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属于地湖乡的范围,没有一块土地能到1平方公里。

  “就连我们1982年修建的乡政府,总面积有3亩左右,其中的100余平方米就是通过用土地换或者花钱从湖南调过来的。比如说,现在乡政府的厕所,以前就是属于湖南的土地。”吴宜辉说。

  因此,周边乡镇的人调侃地湖乡的干部:在贵州上班,在湖南上厕所。

  在地湖乡附近,“地湖”是天柱县、会同县及靖州县的“地标”,住在地湖乡附近的广坪镇、地灵乡等地的湖南人,到了外地,也称自己是“地湖的”,地湖乡的贵州人也称自己是“地湖的”。因此,为了区别“地湖的”,周边属于湖南省的乡镇老百姓习惯把“地湖乡政府”称作“贵州乡政府”。

  无论是“飞地”,还是“插花地”都是个好听的名字,可这却让地湖的乡领导班子十分头疼。“飞”也罢,“插花”也罢,问题是,湖南的许多村庄也“插”进了地湖,使得地湖难以完成一项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

  地湖乡党委书记杨华焕介绍,由于经过地湖乡集镇的公路狭窄,人口密集容易出交通事故,因此几年前,乡政府就考虑重新扩宽道路,绕过集镇。可是土地的协调却成了一个大问题,所涉及的土地大多是属于湖南的,这一计划只能搁浅。

  地湖集镇在地湖乡政府所在地,在该镇的永光村境内。地湖集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时期就有大量人口聚居,元德年间,远口吴氏先民迁居至此,大量购地置业。清末始设乡场,逢农历五、十赶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该集镇已成为周边方圆50余平方公里,近5万边民商贸往来的重要场所。

  因此,当地政府早就意识到,集镇的发展将能更好地带动地湖乡经济的发展,可是地湖乡这块“飞地”过于零碎,难于规划,因此地灵乡团结村在1995年就在集镇上修建了一个边贸市场,而地湖乡却迟迟没有动静。

  杨华焕介绍,地湖乡曾经去请过规划专家,准备在地湖乡集镇附近规划一个车站和农贸市场,可是专家看了后,却束手无策。因为随便指一块地,都会涉及到湖南的土地。“最后,专家问我们在地湖乡辖区能否找到一块1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摇了摇头,专家也摇了摇头,就走了。”杨华焕回忆。

  地湖乡最完整的一块土地面积也仅仅0.9平方公里,也就是地湖集镇了,其他再也没有。

  “我在地湖工作了10多年,知道涉及湖南籍村民的土地就很难协调,他们在乡政府周围留着一些破旧的木房子,当得知他们的房屋所在地将来有好的发展时,价格就会水涨船高。”杨华焕说。

  为了乡里今后发展,地湖乡这届领导班子也花钱将乡政府周围的一些土地使用权买下来,但这些零星的土地,并不能帮助地湖乡完成较大的规划,没有规划,乡里也就少了上级部门对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经济发展也就有所阻碍。

  ⊙相关链接

  飞地:远离母体的特殊土地

  飞地:指某国家或地区的一小部分,与主要地域单元相分隔,被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包围的地区。

  狭义的飞地是特指一国位于其他国家境内,或被其他国家领土所隔开而不与本国主体相毗邻的一部分领土。这个意义上的飞地主要是在国际与国家领土结构层面上而言的。

  广义的飞地则除了上述国际间的飞地外,还包括国内飞地,如省际飞地、市际飞地、县域间的飞地,以民族、文化等要素划分而出现的飞地,因经济资源分布和分配等因素造成的矿区、农场、林区等飞地。

  按照飞地的成因、结构,可以将国内飞地分成3种类型。

  历史飞地:在历史上因为某些特殊的政治、行政或人口、文化背景而形成的飞地。

  民族飞地:民族飞地是指在一块某个民族占主要成分的地区中的某一小块土地上,聚居的却是另一个民族。

  经济飞地:由于资源分布与开发、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疏散等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将一些特殊地区划归与本地区并不相连的另一行政区,从而形成了一种经济型飞地。

  省内飞地:六盘水的大湾镇飞落毕节

  大湾镇位于六盘水市西北部,素有六盘水市“西大门”之称,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在威宁县、赫章县边缘地带的一块“飞地”。东北面与赫章县珠市乡毗邻,东南、西面与威宁县二塘镇、东风镇接壤。飞地大湾被毕节团团包围,但仍隶属六盘水市。

  该镇政府距六盘水市中心区46公里,距毕节市区180公里,距赫章县城约70公里,距威宁县城约60公里。作为威宁县、赫章县、钟山区三个县的交界地,该镇有极强的区位优势,被称为“三县立交桥”。

 

PS:资料来源,贵州都市报http://gzdsb./system/2011/12/06/011273185.shtml

======================================================================================

  上面是湘黔两省主流媒体对“地湖乡”的报道,其实在《地图》杂志的飞地专辑上也有提及,贵州都市报引用的地图就是蔡博峰的制图。

  然而实际总有偏颇,同样湖南在贵州境内也有三块零星的小飞地。

湖南的省际'飞地'

红袍萤火虫制图

[转载]湘黔交界处的飞地贵州省地图集黔东南州政区图截图

[转载]湘黔交界处的飞地贵州省地图集天柱县截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