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的朋友圈里,却看不到你的一条信息。” 家长太想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加孩子的微信、微博、QQ。很多孩子却不领情,拉黑的拉黑,取关的取关,屏蔽的屏蔽。 近日因离职引起广泛关注的央视原主持人郎永淳,曾写了一篇题为《我被儿子拉黑》的微博,表达身为父亲被儿子拉黑的失落。 千龙网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选择微信作为与朋友沟通的媒介,同时,有25%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23.5%的人的理由是不想听父母唠叨。 继“十动然拒”后,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新词:十动然蔽。意思是:对父母关心自己的举动十分感动,然后屏蔽了父母。 有些孩子即使不直接屏蔽、拉黑父母,其在社交平台上的表现却可能因父母而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以致于网络上流行的“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问题竟出现了以下的答案: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在社交媒体和孩子愉快相处、好好说话。关键是父母有没有正确掌握社交媒体的“使用方式”。互联君盘点了孩子最希望父母在社交平台有所改变的六大方面,供家长们参考。
孩子希望你懂Ta的幽默 现在的孩子都爱吐槽,有时候并没有确切的原因。刨根究底、一板一眼型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很无趣。家长对孩子的世界和用语不了解,甚至可能闹出笑话。 互联君注: “我也是醉了”,网络用语。它是一种对无奈、郁闷、无语情绪的轻微表达方式。通常表示对人物或事物,无法理喻、无法交流和无力吐槽。多可与”无语“、“无法理解”、“无力吐槽”换用。后期发展出“醉醉的”、“也是醉了”等简化版。 孩子不愿被时时教育 许多父母每每碰到“心灵鸡汤”类文章或者学习类文章都会忍不住直接转发给孩子,诸如“背完这278句,你的英语口语不成问题”、“花3~5秒存一下吧,以备不时之需”、“清华博士告诉你怎样学好数学”等等。然而这类逮住机会就试图教育孩子、望子成龙型的父母大部分时候在做无用功,甚至可能招致孩子的反感。 不做泛滥转发、不辨真相的父母 分享是美德,互联君鼓励优质内容的转发分享。但现在许多父母却以“不转不是中国人”、“天啊,这个东西不能吃,那个东西会中毒”、“聪明的女人要活成这样” ……此类内容刷屏。父母这种不辨真相、传播谣言的做法已经被太多孩子所诟病,找时间也该清清自己的朋友圈了。 别用社交软件监视孩子 父母常将社交工具当做了解孩子、关心孩子的工具,然而,在孩子眼中,父母的关心可能会演变为“过度关注”,甚至是“过度监视”。比方说孩子最讨厌家长对其设置“QQ上线自动提醒”功能,这其实是在逼孩子对你设置“在线对其隐身”。 孩子不希望被频繁曝光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也爱在社交平台上晒孩子的照片。只是孩子逐渐长大,更注重个人隐私,父母在未经孩子允许的情况下暴露孩子的隐私或者个人情况,都是不理智的。一方面这会招致孩子的反感,另一方面频繁晒娃也可能让你被其他好友“拉黑”。 孩子要的不是“自以为是”的沟通 有些父母确实想要走入孩子的世界,但却不得法。父母可以先自己搜索孩子世界的信息,然后再以“局内人”的身份和孩子沟通,孩子做不到一味地向你灌输他的世界。主动了解,平等沟通。 互联君注: 不知道EXO?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孩子不和你好好说话?因为你不懂这22个词》一文。
对于加了孩子朋友圈的父母,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建议:要“低调”。 对于孩子发出的很多状态,做爸妈的,可以装作没看到,只有给孩子空间了,孩子才不会想把你挤出去,父母们悄悄“潜伏”着就好。 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说,信息时代,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是多渠道的,家长可以多关注少监管。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体个性,成为孩子微信朋友圈的一个朋友,而不应对孩子过度监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