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十四)
【紫禁城之迷】皇宫为什么叫紫禁城?这和天文学有关。古人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薇、天市三垣。(yuán 城)太微为上垣,天市为下垣,紫微为中垣,是天的中心,天帝居住的地方。人间皇帝为天帝之子,天子居住的皇宫是“紫微宫”,汉代人称“紫宫”,又因为皇宫为常人不得出入的禁地,故称“禁城”“禁中”。唐代的宫殿称为“紫禁”,明代把奉天殿(即今太和殿)与紫微垣中天皇大帝星座相对应建制,模仿天帝居住的紫微垣。内廷三殿,加东西六宫共十五宫,正合紫微垣两藩十五星之数。所以叫“紫禁城。
紫禁城的设计者:明代蒯祥,人称“蒯鲁班”。
【蒯祥】(1398-1481)苏州吴县香山人,中国明代建筑匠师。蒯祥的父亲蒯富,有高超的技艺,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随父学艺,蒯富告老还乡后,儿子已在木工技艺和营造设计上成名,并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后任工部侍郎。曾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任工部左侍郎。负责建造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1417)、皇宫前三殿、长陵(1413)、献陵(1425)、裕陵(1464),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隆福寺(1452)等。
紫禁城平面图 。
紫禁城全景图。
华表:在天安门前后各两个。原为木制的高柱,其顶端用横木交叉成十字,似花朵状,起某种表识作用,故称之为华表。
功能:路标;诽谤木。(意见箱)
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华表上的蹲兽,云纹板。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平面呈凹字形,是紫禁城的正门。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有“明三暗五”之说。
功能:每年举行“颁朔之礼”;(颁发历书)行”献俘礼“。(俘虏)
当中的正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三甲的三人可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此行刑。
所谓“午门斩首”,纯属传说。
图为午门鸟瞰。
东 雁翅楼和阙亭。
阙亭:东西阙亭内设钟鼓。所谓“晨钟(东)暮鼓”。
【故宫建筑的布局】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按中、东、西三路纵向排列。
【中路】由南向北为“前朝后寝”。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前朝】即外廷,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前朝三大殿鸟瞰。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太和殿大吻: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
太和殿脊兽:檐角安放10个走兽。
“建极绥猷”:(suí yóu) 为乾隆皇帝御笔,是太和殿匾额上的四字,匾额在太和殿内。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
建,建立。极,本指房屋正梁,特指君位。绥,安抚。猷,功业。含义为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太和殿宝座两旁排列六根沥粉金漆盘龙柱,直径1.06米,高12.7米。
这张老照片告诉你太和殿的沥粉金漆盘龙柱有多粗。

金砖:太和殿的地面所谓“金砖”墁(màn 粉饰用石、砖等铺饰在地面上。)地,金砖是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在金銮殿,地面上铺着4718块油润如玉、光亮似镜的地砖,它质地密实,走在上面不滑不涩,而且还叮叮有声,脆若金石,这就是传说中的“金砖”。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
“金砖”产自苏州、松江等地。“金砖”虽然不是用黄金制作的,但是工艺极为复杂,从选料到烧成合格需要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
金銮宝座:是帝王的“御用宝座”。殿内金色的九龙宝座和屏风安置在高约2米的金色台基之上,宝座用楠木雕龙、髹金而成。面南背北摆放,有450多年历史。宝座后陈设金漆雕云龙纹七扇式屏风。
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lù )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
甪端:(lù duān)是一种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甪端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
轩辕镜和藻井:轩辕镜装设于殿顶天花板的中部,是个饰有蟠龙“藻文”的井形建筑,称为藻井。在藻井“明镜”部位中央,有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即为轩辕镜。据传说,它是由中国远古时代的轩辕氏黄帝制造的,为中国最早的镜子(实为清室所制)。悬球与藻井中的蟠龙联系一起,构成“游龙戏珠”的美妙形式。轩辕镜悬挂于帝王御座的上方,以表明中国的历代皇帝都是轩辕氏的后裔子孙,是黄帝的正统继承人。
仪仗墩:太和殿广场墁地砖上,东西各有一排排列规则的白石方砖,从太和殿三台上望去,北窄南宽,呈“八”字型一直延伸到太和门。每隔1米砌嵌一块,细数每行约100块。它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这就是在举行大朝礼时,仪仗队的站位。白石方砖叫仪仗墩。大朝前,从太和殿廊檐下开始,直至天安门外,沿御路两侧,陈设着皇帝威武雄壮的仪仗——法驾卤薄。届时,旌旗蔽日,富丽堂皇,声势浩大,充分显示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威严。
太和殿台基上的螭首。(排水道)
中和殿内。
保和殿内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长十六米五七,宽三米零七,厚一米七零,重为二百五十吨。原明朝雕刻,清朝乾隆时期又重新雕刻。在图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条口戏宝珠的游龙,它们的形象动态十足,生机盎然。
石料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拖运这样重的巨石到北京用民夫万人,用旱船拽运为此,沿途每里凿井一口,以供民夫饮水之用。从房山到北京一百多里路,拖运时间用了将近一个月。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
用途: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乾清门前的鎏金铜狮。
隆宗门:在乾清门前广场西侧,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 歇山顶。门内北侧为 军机处值房,门外正西为慈宁宫。此门是内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是紧靠皇帝住所的一处重要禁门,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许私入。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四日,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林清在内应太监刘得才、刘金等人引领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门,并在此展开激战。至今隆宗门匾额上留有箭头,即这次战斗的遗迹。
军机处:在“乾清门”广场的西侧。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房。墙上书“喜报红旌”。
军机房使用的犀牛灯笼和银质荷叶形蜡台。
【后寝】即内廷。皇帝皇后的寝宫和生活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兽9个。
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
“乾”是“天”的意思,“清”是“透彻”的意思,一是象征透彻的天空,不浑不浊,象征国家安定;二是象征皇帝的所作所为像清澈的天空一样坦荡,没有干任何见不得人的事。
用途: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又是除夕举行家宴的地方。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枢的地方。
康熙诸子争夺皇位给予雍正皇帝深刻的教训。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皇帝废弃了公开建储制,宣布实行秘密建储。雍正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共议秘密建储制,诸王大臣均无异议。雍正帝遂将密封的写有继位人姓名的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后来,雍正帝又另书密封一匣,随时带在自己的身边。1735年八月,58岁的雍正皇帝驾崩,庄亲王允禄等人打开了雍正皇帝秘密建储的锦匣,上面赫赫写着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位,弘历成为清朝第一个以秘密建储制继位的皇帝,也就是乾隆皇帝。
道光皇帝传位诏书。
乾清宫暖阁仙楼。(室内以木装修隔成二层阁楼,一般作为供奉神佛的处所,故称仙楼。)
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
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应召侍读之处。康熙皇帝为了与翰林研讨学问,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因座落于紫禁城内月华门之南,故名南书房。清代士人则以入值南书房为荣。1923年,王国维(1877年—1927年)曾应召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康熙少年智擒鳌拜的故事,有人说就发生在南书房。
交泰殿内。

东次间设 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 乾隆年后不再使用。
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清二十五宝玺:贮于交泰殿,每方 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宝玺置于宝盒内,上面覆盖着黄绫。
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面。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
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
坤宁宫前的铜凤。
钦安殿:御花园主殿,在园正中。重檐 盝顶,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 须弥座上,南向, 面阔5间, 进深3间,黄 琉璃瓦顶。殿前出 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 汉白玉石栏杆。
殿顶安放渗金宝瓶。殿中悬挂乾隆帝题写的"统握元枢"匾额。殿内供奉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
钦安殿宝顶。
万春亭高17.4米,四角攒尖顶,三重檐,黄琉璃瓦绿剪边,由内外两圈共32根柱子支承,气势雄伟,造型优雅。
养性斋是一座楼阁式藏书楼,末代皇帝博仪退位以后,曾聘请教师在这里教他学习英语和数学。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园林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太湖石原产于苏州洞庭山太湖水中,分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黄色的最为稀少,充分体现“皱、漏、瘦、透”之美,由于长年水浪冲击,太湖石产生许多窝孔、穿孔、道孔,形状奇特竣削,是以自古受造园家青睐,可单独摆设,或叠为假山,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等,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
图为御花园太湖石。

鼎式铜香炉。是为重檐攒尖顶,中部炉身镂空,下部为鼎。
承露台。
獬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连理树:两棵树的枝或根合生在一起通常称为“连理树”,象征着爱情。
鎏金铜跪象:大象不但跪着,而且两条前腿跪的方向也相反,正是取了“富贵吉祥”(负跪吉象)的谐音。
红墙边的铜亭灯。
神武门:紫禁城北门。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但皇帝居宫中时,神武门上的钟不鸣。城台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均走此门。1924年,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即由此门离去。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
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