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禁城的外朝和内廷如何划分?前三殿、后三宫指的是哪些宫殿建筑

 石山王阁 2020-10-04

北京城作为具有特色的古代城池建筑,其中心为紫禁城,也就是宫城,故宫的正南门是午门,北是神武门,西是西华门,东是东华门,整个南北长960米、东西长760米,四周有筒子河围绕,筒子河便是北京城的护城河,如今的故宫已有600年的历史,是世界五大宫殿之首。

对于故宫大家并不陌生,今天主要解析的是故宫的九重殿门,九重殿门就是位于外朝和内廷的中部。外朝内五大建筑以及其他建筑从故宫的正南门,也就是午门的中央部位一直到乾清门的中央部位为止,这段区域就是外朝,东西起止则是东华门到西华门,从下图便可以看出整个外朝的范围,外朝包括了午门、太和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其他建筑。

午门午门是故宫的正门,高度约四十尺,凹形城壁上配有五栋殿宇,用回廊连接,也叫五凤楼,中央建筑的左右两侧是后楼,前面两座称为前楼,连接每个楼阁的道路就是回廊。午门的名称其实是从明朝开始使用的,这在《大清会典事例》中有过记载:“顺治四奉旨重建午门”,短短的一句话,便道出了午门的建筑年代。作为清代初期的建筑,后在嘉庆六年时,午门被重新修缮,当然具体是“重建”还是“重修”就不知晓了,不过后人在了解午门的构造形式以及装饰时,一般都是以顺治年间为重建、嘉庆年间为重修作为准则。

太和门太和门是在午门以里, 内有金水桥共五座,全部采用白石建成,两侧有白石栏杆。这个太和门原本是明朝时期的皇极门,根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太和门这个名称是在顺治二年改的,如今看到的太和门也是光绪十三年之后改建的,但是太和门的规模以及样式都是按照旧制建造。《顺天府志》:“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从《顺天府志》中的记载就可以知道,这与现如今的现状是一致的,门的形式也是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门前左右对称的有鎏金狮子,建筑所用的台基也是大理石,高约13尺,有白石栏杆环绕。

太和殿太和殿就是故宫的正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銮殿,东方三大殿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结构大殿。从太和门的中央位置开始,向北697.5尺处太和殿的中央位置,这段区域就是太和殿的所在地。太和殿三层台基,中国古代有个习俗,就是用来举行重要仪式的建筑都需要建造三层台基,之后将殿堂建在台基之上。三层台基正面均出三陛,底层台基的正中陛是27级,中层台基的正中陛是14级,上层台基的正中陛是12级,共53级,高度达30尺。太和殿的建筑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20年,效仿南京奉天殿,后在嘉靖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62年改称皇极殿。直到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才改称太和殿,然而在这之后屡次遭到焚毁,数次重建,如今我们看到的太和殿是在1695年的康熙时期建筑的。

但是根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最近一次重修并非是在康熙年间,而是在乾隆三十年时所重修。整个太和殿的形状是重檐庑殿顶,铺上黄色的琉璃瓦,鬼龙子上下两层共有10个,正吻旁吻的手法与午门相似,太和殿是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充分展现了它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据说第一个饰物是一个骑凤仙人,相传此人原本是南朝齐明王,后来修道成仙。中和殿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同样立于三层台基之上,中和殿就是明朝时期的中极殿,是在天启七年新建的,按照《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中和殿只在乾隆三十年进行过一次重修,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记载中和殿有过重修。中和殿是五开间,大小分为六十九尺一寸五分,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采用的是露盘手法。殿内面阔三间,正面三门,另外三面的中间各开一门,门的左右就是槛窗。

通过仔细观察的人可以发现,中和殿和太和殿的装饰纹样以及色彩都是不同的,这样显得趣味不同,也可以增加观赏性,中和殿主要就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以及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保和殿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建筑面积共1240平方米,前后都有单陛,正中陛是八级,左右阶七级,殿的顶部形状是重檐歇山顶,这主要是因为其建筑规格要降低一等。地上正中位置放置宝座,其建筑手法与太和殿相似,只是背面没有出陛,而山墙装饰的手法大体上与太和门类似,鬼龙子上下层共17个。保和殿在明朝时期称建极殿,建筑年代与中和殿类似,只是历史上的书籍并没有关于保和殿的重建以及修缮情况,虽说最近一次的记载是在乾隆三十年重修,但是相关专家根据殿内的装饰纹样以及色彩,还有其他的建筑风格和太和殿也有稍微的差别,所以他们猜测应该是在乾隆年间修缮的时候,与中和殿一样,保存了古制的结果。

保和殿的用途在明清时期都不同,明朝时期的保和殿用途是“大典前皇帝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等,皇帝也在此殿受贺。清朝时期的用途更多,主要就是每年举办的除夕、正月十五等宴席也在保和殿,除此之外皇帝还在保和殿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都非常壮观,再比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都在保和殿举行。当然,外朝内除了上面的五大建筑,还有其他建筑,比如很多门廊阁楼等,这次就不一一赘述。内廷建筑简单来说,内廷就是乾清门以北,相对于外朝而称作内廷。内廷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后三宫”,也就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除此之外还有乾清门、坤宁门以及其他比较有观赏性的建筑物。乾清门内廷的正门就是乾清门,门的台基与太和门相似,高七尺,正面丹陛三出,正中陛十四级,左右各十一级,左右侧各有丹陛一出,正面中央陛的左右还有鎏金狮子各一个,还有鎏金缸一对。门的斗拱出三踩,明间十二尺七寸,七等份,装入六攒,次间十八尺六寸,六等份,装入五攒。梢间十六尺,五等份,装入四攒。一攒斗拱平均有三尺一寸左右的间隔。柱子较小,内外柱的直径均为一尺六寸六分。殿内均用天花藻井。乾清门的建筑年代建筑年代应该是在顺治十二年重建,但是现如今的乾清门应该不是顺治年间的,只是不见记载,有学者认为乾清门的年代比乾清宫的年代还要久远。乾清宫乾清宫是明朝皇帝以及清朝顺治、康熙皇帝的寝宫,乾清宫的用途非常多,例如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全都是在乾清宫举办。据说乾清宫有个南书房,康熙就是在这里智擒鳌拜的。

乾清宫明间面阔三间,既然是仪式场所,自然也就会设有宝座,宝座与中和殿的相似。屋顶的建筑方式与太和殿相同,上下层的鬼龙子共18个,与其他殿门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重檐殿门,上层的殿身平面上就是下层去掉檐廊部分后的殿身平面,具体来说就是上层面阔和进深比下层的要缩短一楹,但是乾清宫的上层只比下层缩短了半楹。乾清宫在正德九年发生过火灾,十一年重建;万历二十四年再遭遇火灾,二十五年重建,之后在顺治、康熙、嘉庆年间都有修缮,尤其是嘉庆二年与交泰殿一起遭到火烧,到嘉庆三年才重建完成。交泰殿交泰殿是在乾清宫的后面,面阔三间,主要是皇帝和后宫嫔妃生活起居之所。殿为四方形,每边中央各开一门,门的左右两边设槛窗,屋顶也是渗近圆顶,与中和殿相似,交泰殿常与乾清宫为伴,它们的经历大致是相同的,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交泰殿就是嘉庆二年时所建。坤宁宫坤宁宫相比大家听的比较多,近年来清宫剧一直都在上演,坤宁宫就是皇后的寝宫,因为古代称皇帝为乾、皇后为坤,所以皇帝住在乾清宫,皇后则在坤宁宫。坤宁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尺寸和乾清宫完全相同,就连所有的建筑手法以及其他配置都丝毫不差,只有鬼龙子上下两层个7个。

坤宁宫左右两侧还有类似的附属建筑,比如东侧的冬暖殿、西侧的西暖殿,坤宁宫也是嘉庆二年建筑。总结语以上所述就是外朝与内廷的建筑物,尤其是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配置都差不多,唯独二者在规模大小上有所不同,这应该是因为用途以及建筑意趣不同所导致的。整体来说,紫禁城,也就是故宫的主体就是分外朝和内廷,外朝即是“前三殿”以及其他殿门所在的场所;内廷就是“后三宫”以及其他殿门所在的场所。参考资料《大清会典事例》《顺天府志》《东华录》《国朝宫史》《中国建筑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