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栏玉砌"之宫殿篇(下)

 憨痴呆 2018-04-03
 
 

"雕栏玉砌"之宫殿篇(下)实例

大明宫 复原图

1、唐长安大明宫

唐初利用隋代旧宫,改名为太极宫。唐高宗时,因太极宫地势卑湿,遂在其东北角御苑内龙首原高地上,将唐太宗时所建大明宫扩建而成新宫。太极宫从此降为闲散之所,大明宫成为唐朝政治中心所在地。大明宫位处高地,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 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外朝三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宫前横列五门,中间正门称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轴线长约1.2km。含元殿前两侧则有钟、鼓楼和左右朝堂。经考古发掘获知,含元殿高出地面 10余米,殿基东西宽76m,南北深 42m,是一座十三间的殿堂,殿阶用木平坐,殿前有长达70佘米的坡道拱登临朝见之闱,坡道共7折,远望如龙尾,故称"龙尾道"。 如《含元殿赋》所云:"象行龙之曲直,夹双壸(按:宫中道谓之 '壸')之鸿洞"而谓之"龙尾道"。殿前左右有阙楼一对相向而立,有飞廊与殿身相连,形成环抱之势。这组建筑造型雄伟、壮丽,表现了唐朝的兴盛与气魄。含元殿后为宣政门、宣政殿,殿前庭内遍植松树,殿东西两侧院内有门下省、中书省、御史台、待诏院、 史馆等官署。宣政殿后有紫宸门、 紫宸殿,是常朝所在的天子便殿, 大臣赐对从宣政殿东侧阉门入此殿,称为人间。

龙尾道 示意图

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太液池西侧的麟德殿,是天子赐宴群臣、宰臣奏事、蕃臣朝见、观看伎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据发掘,殿平面进深7间,面阔11 间,面积约5000平米,规模宏大。殿两侧还有楼阁相辅,形成一座体型复杂的殿宇。

含元殿 示意图

2、明清北京宫殿

现存的北京宫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北京宫殿制度虽仿照南京,但壮丽宏伟过之。清代则沿用明代旧宫,其间已有重建、改建,而总体布局仍大体保持明代旧貌,且至今还有不少殿宇是明代遗物。 宫城称为紫禁城,东西宽760m,南北深960m,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曰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隅有角楼。

午门

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 文华殿在明代是太子读书、举行经筵讲学典礼和召见学士的地方,清代在此增建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武英殿原是召见大臣议事之处,但实际应用很少,到清康熙时,在此刻印书籍,在中国印刷史上颇有地位。 武英殿前小院内留有明代建筑南薰殿, 原是学士缮写宝册和收藏历代帝王与名贤像的地方。殿内彩画精美,是明代原物。 外朝主殿太和殿供天子登基、颁布重要政令、元旦及冬至大朝会及皇帝庆 寿等活动之用。殿前庭院长宽各200余 米,有8m多高的白石台基将殿身高高托起。每逢朝会,庭前排列商簿仪仗,气象森严。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再后,是殿试进士、宴会等用的保和殿这三座殿宇共立于白石台基上,一律红墙黄琉璃瓦, 色调鲜丽。其中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顶, 中和殿用攒尖顶,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顶, 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 自保和殿后的乾清门以北,就是内廷,包括以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嫔妃所居的院落式寝宫。其中乾清宫是皇帝正寝,坤宁宫是皇后所居,明嘉靖时,两宫之间又建了一座小殿 "交泰殿",于是成了外三殿与内三殿的布局。紧靠乾清宫东西两侧,即为东六宫、西六宫、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 这种布置,还附会天象:乾清宫象天,坤宁宫象地,东西六宫象十二星辰,乾东、西五所象众星,形成群星拱卫的格局,其目的无非是夸张皇帝的神圣。东六宫东侧自北向南还有几组小庭院,是管理衣食的服务机构,南端是宫内祭祖用的奉先殿。内廷部分周围有内宫墙环绕保护,墙外还有长巷相隔,以加强警卫。由此再向东、向西直到紫禁城墙,南抵文华殿、武英殿,称为"外东路" 与"外西路",是皇帝长辈、晚辈居住的区域和服务机构。在中轴线的最后,有一区御花园,殿阁亭台作对称布置,了无园林趣味。其中钦安殿又称玄极宝殿,是一座明代建筑,重檐盝顶。明时供季秋大享及祭祀玄武之神等用。

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主要手法是在1.6km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从商周起,院落是各类建筑群的基本组合手段。北京故宫从大清门起经过6 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大清门北以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进人天安门,是一区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这种重复, 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通过端门,进人一个深300余米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宽度200 余米,至此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了全局的最高潮

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如天安门、午门都用城楼式样,基座高达10余米; 太和殿用3层汉白玉须弥座, 配有栏杆、螭首,显得豪华高贵;而附属建筑的台基就相对简化和降低高度, 从而保证主要门殿的突出地位。 屋顶则按重檐、庑殿、歇山、 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使用:午门、太和殿用重檐庑殿,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用重檐歇山,其余殿宇相应降低级别。建筑细部和装饰也有繁简高低之别,如太和殿斗拱上檐出4跳,下檐出3跳,等级最高。主要殿、门之前还用铜狮、龟鹤、日晷、嘉量等建筑小品和雕饰作为房屋尺度的陪衬物,并以示皇权之神威。

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红墙面,朱色门窗和青绿彩画之中密布着闪光的金色,再加上黄、绿、蓝等诸色琉璃屋面,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屋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绚丽璀燦、光彩夺目。在中国古代,使用色彩也有等级限制,金、朱、黄最高贵,用于帝王、贵族的宫室;青、 绿次之,百官第宅可用;黑、灰最下,庶民庐舍只用这类色调。 历代建造宫殿都要征调大批军工、民工,并从各地调运建筑材料。明代营建北京宫殿,木刺.来自云贵四川等西南边远地区,砖来自山东临清和苏州等地,白石来自北京房山等地,颜料来自南方诸省。一宫之成,役作遍于全国。北京故宫的建筑成就,堪称是古代人民所写下的壮丽历史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