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痹

 负鹏载舟 2015-09-16

血痹

1 拼音

xuè bì

2 注解

血痹   病名。出《灵枢·九针论》。   ①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答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证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治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   ②指风痹。《备急千金要方》卷八:“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详风痹条。

相关文献

  • 血痹摘要: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为阴,邪入于,故为血痹也。”证见身体不仁
  • 风血痹摘要: 风血痹 病名。即血痹。《太平圣惠方》卷十九:“夫风血痹者,由体虚之人,阴邪入于经故也。若阴
  • 血痹医案一则摘要:致证不同。血痹以肌肉麻痹无痛感,证则麻痛并见。正虚之体劳而汗出,则阳气更虚,风邪侵袭则
  • [卷六上祛风门]血痹汤摘要:逮,少加羌活为使。盖气者,之天也,气壮则行。然必以肉桂当归大温其, 预 缘厥阴主风,风去则
  • 血痹良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摘要:,并助行;桂枝、白芍行破滞;姜、枣调和营卫。重用生姜者,宣气走表,使气行不滞而血痹得以解
  • [卷四证治类]血痹疟母合论摘要: 前 未净,续来之,行至此处,必有所挂,积之日久,而块成矣。此即血痹之机括也。但 血痹之证,
  •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血痹摘要:t;血痹候》说:“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为阴,邪入于,故为血痹也。
  • 论血痹第三十五摘要: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抟,遂成其咎,故使人不能荣于外,
  • [卷中]论血痹第三十五摘要: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抟。遂成其咎。故使人不能荣
  • [卷第十九]治风血痹诸方摘要: 夫风血痹者。由体虚之人。阴邪入于经故也。若阴邪入于经而为。故为风血痹也。 其 所



  • 血痹

    :“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为阴,邪入于,故为血痹也。”证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治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 ②指风。《备急千金要方》卷八:“风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

  • 风血痹

    血痹 病名。即血痹。《太平圣惠方》卷十九:“夫风血痹者,由体虚之人,阴邪入于经故也。若阴邪入于经而为,故为风血痹也。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皆由优乐之人,骨弱肌肤充盛,因疲劳汗出,肤腠易开,为风邪所致故也。诊其脉自微而涩,在寸口关

  • 血痹医案一则

    愈. [评按]血痹系指“卧出而风吹之,凝于肤者为(《素问·五藏生成篇》),与风寒湿所致证不同。血痹以肌肉麻痹无痛感,证则麻痛并见。正虚之体劳而汗出,则阳气更虚,风邪侵袭则行不畅,故见肌肉

  • [卷六上祛风门]血痹汤

    血痹多惊,筋脉挛急。 人参黄肉桂当归川芎代赭石羌活 厥阴肝脏,所主者也,所藏者魂也。血痹不行,其魂自乱。今不通其,而但治其惊, 此不得之数也。故用人参以开为君,黄肉桂当归川芎为臣,以代赭石元专通肝者,佐 参之不逮,少加羌活

  • 血痹良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阴阳俱微,是言人体阴阳形气俱不足;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是言阳气不足,阴为之阻滞;不仁者,肌肤痒痛不知也;如风状者,表现似风,实非风也。说明血痹为阳

  • [卷四证治类]血痹疟母合论

    久,多成疟母者,即之所积而也。大寒大热,二气迭 乘,寒至即周身液为之结涩,热至即周身液为之奔驶。脉络之中必有推荡不尽之渣滓, 前 未净,续来之,行至此处,必有所挂,积之日久,而块成矣。此即血痹之机括也。但 血痹之证,散在周身脉络

  •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血痹

    iddot;风病诸候·血痹候》说:“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为阴,邪入于,故为血痹也。”血痹是由于脾肾亏虚、营卫气不足,同时外感风寒之邪,阻,分滞而不通所致的肢体局部(肌肤)麻木

  • 论血痹第三十五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抟,遂成其咎,故使人不能荣于外,气不能养于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于下,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

  • [卷中]论血痹第三十五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抟。遂成其咎。故使人不能荣于外。 气不能养于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于下。 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

  •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问曰:血痹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起卧不时动摇,如被微风,遂得之。形如风状。但其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黄芪桂枝五物

  • [卷第十九]治风血痹诸方

    夫风血痹者。由体虚之人。阴邪入于经故也。若阴邪入于经而为。故为风血痹也。 其 所 治风血痹。皮肤不仁。宜服防风散方。 防风(二两去芦头)甘草〔三(半)两炙微赤锉〕独活(三分)当归(一两)赤 茯苓(一 两) 微黄

  •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而其当应胸腹腿足矣。身体不仁。详别见。风与 血痹。邪同而受伤则有辨。盖风邪伤气。气因避邪。挟而缩入者为风。风邪伤气。气因避邪。遗自缩者 为血痹。是血痹之为病。委民众父老退避三舍而去之之象。风之为病。让空以与狄人之义也。如风 状

  •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九首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黄芪桂枝五

  • [卷二血痹虚劳方]薯蓣丸

    、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去邪散热。以杏仁、桔梗、 白蔹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滋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其逆郁。而气 平顺。补益得纳。为至当不易之道也。 《金匮方歌括》 清 陈念祖 公元1644-1911年

  • [卷二血痹虚劳方]黄桂枝五物汤

    姜六。须令阳通效自神。 元犀按。内经云。邪入于阴则为。然中之邪。以阳气伤而得入。亦必以阳气通而后 出。 之缓。加黄之强有力者。于气分中调其。更妙倍用生姜以宣发其气。气行则不滞而 除。此夫倡妇随之理也。 《金匮方歌括》 清

  • [卷二血痹虚劳方]天雄散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血痹

    论曰∶血痹之状,形体肌肤,如被微风所吹者是也。盖为阴,邪入于,故谓之 血痹。宜先针引阳气,后以药治之。 治血痹。去邪益心,悦颜色,壮筋力。干地黄丸方。 生干地黄(焙二两半)五味子桂(去粗皮)秦艽(去苗土)独活(去芦头)附 子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也,涩者滞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血痹外 证,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状。但不似风历关节流走疼痛也。主黄 耆桂枝五物汤者,调养荣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集注】 周扬俊曰:此申上条既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

  • [卷一]一○三四·论血痹

    血痹者,饮食过多,怀热大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营卫,因而搏,遂成其咎。 故使不能荣外,气不能养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 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下,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上。中先枯则下不能通疏,百证千状

  • [卷八]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问曰∶血痹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形如风状, (巢原云其状如被微风所吹)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 [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盛。千金。。作涩。在上。更有涩字。徐曰小字上。该有 微尺中三字。此说难从。) 按历节血痹。金鉴所辨不允。历节有风相搏。即疼痛如掣文。则可知亦伤及血痹有针引阳气文。则可知 阳气亦闭矣。又徐沈程周。并肌肤盛为句。重字接下读。魏鉴重字连上

  • [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中而为。经云。邪入于阴则也。脉微为阳微。涩为滞。紧则邪之征也。中之邪。始 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而之为病。既以风入而于外。阳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 必针以引阳使出。阳出而邪去。邪去而脉紧乃和。血痹乃通。以是知

  • [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 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黄桂枝五

  • [卷六]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所阻塞之处。为瘀积。积之久。牢不可拔。新生之。不得周灌。与日俱积。 其人尚有生理乎。仲景施活人手眼。以润剂润其之干。以蠕动啖之物。行 死。名之曰缓中补。岂非以行去瘀。为安中补虚上着乎。然此特世称干 劳之良法也。结在内。手足

  • [卷一百八十六诸痹门]血痹(附论)

    血痹之状,形体肌肤,如被微风所吹者是也。盖为阴,邪入于,故谓之血痹。 先  劳 急针引阳气,令脉和则愈。 方 黄汤 (一名小黄酒出《鲍氏方》) 治血痹及诸,甚者四肢不遂。风湿

  • [卷二血痹虚劳方]大黄虫丸

    丸为要方。干不去。则足以 留新 芦茹丸 而为 补虚和 也。 忧患 于肝 则饥 故 液 皆伤其经络营卫之气也。细绎本文云。腹满不能食。肌肤甲错。面目黯黑。明是不能内谷以 通流营卫。则营卫凝注。瘀积之。牢不可破。即有新生之。亦不得畅茂

  • [卷二血痹虚劳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失精 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此汤主之。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 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男子失精女

  • [卷二血痹虚劳方]小建中汤

  • [卷二血痹虚劳方]黄建中汤

  • [卷二血痹虚劳方]八味肾气丸

  • [卷二血痹虚劳方]酸枣仁汤

  • [卷之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二十五、血痹候

    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为阴,邪入于,故为血痹也。其状,形体 如被微风所吹。此由忧乐之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肤腠开,为风邪所 侵也。诊其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血痹也。宜可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气之华也。又云∶心之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劳则气耗火动,逼 妄行,必致亡。盖主濡之,亡则精采夺而面色薄,津液去而烦且渴矣。又劳者, 气俱耗,肺主气,气虚则喘,心主虚则悸。卒者,猝然见此病也。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

  • [卷三]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此所谓 五劳诸伤。内有干者是也。夫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干不去。则 足以留新。而渗灌不周。故去之不可 不早也。此方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仍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其虚。 攻而不专主于。一如薯蓣丸之去风。而不

  • [卷三藏府经络先后第一]血痹虚劳第六

    名为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失精。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办脉篇』内,故不复释。 五荣极虚,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 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气之华也。又云:心之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劳则气耗火动,逼妄行,必致亡。盖主濡之,亡则精采夺而 面色薄,津液去而烦且渴矣。又劳者,气俱耗,肺主气,气虚则喘,心主虚 则悸。卒者,卒然见此病也。 @@@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酸枣汤方

    正气内 伤,血脉凝积,致有干积于中,而尪羸见于外也。积则不能以濡肌肤,故肌肤甲 错;不能荣于目,则两目黯黑,与大黄□虫丸以下干,则邪除正王矣,非大黄□虫 丸能缓中补虚也。 尤怡曰:内有干不去,适足以留新而渗灌不周,故去之不可不早也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大黄□虫圆方

    ,风气百疾,薯蓣圆方主之。 【注】 虚劳诸不足者,谓五劳诸虚百损也。上条以热伤干为言,此条以风气百疾立论。热 伤其上之分,则病肺痈;热伤其下之分,则病干。风中其外之气分,则病肺痿 ;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八味肾气丸方

    ,是虚烦也。因虚烦而不得眠,是虚烦不得眠也。故主以酸枣仁汤,专治 虚烦,烦去则得眠也。 【集注】李□曰:虚烦不得眠者,虚生内热,而阴气不敛也。『内经』云:气行于 阳,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酸枣汤养血虚而敛阴气也。

  • [卷一三十六疯六经分属]血痹风

    久渐发 出紫块、肿胀,痛极则痒,酸软而麻,痒极则痛,或时穿烂臭恶,跛挛败形,日夜叫号。乃 由 体虚而风邪深入阴分,气为风邪所击,肌肤弛缓,皮腠疏开,风邪暴侵,肝家受病,至心 气郁,脾湿并疰,故生毒虫、蠹蚀肌肉也。以补旧汤、铅汞膏、二八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小建中汤方

    ,使渐生阴 阳,达于荣卫,布于肢体也。 尤怡曰: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 亡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耆 尤有专长也。 《医宗金鉴》 清 吴谦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黄耆建中汤方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薯蓣圆方

  • [卷三金匮要略存疑]血痹虚劳第六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药也。 案气形志篇王注。不仁。谓不应用则矣。巢源血痹候云。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为 阴。邪入于。而。故为血痹也。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此形容顽 之状也。风诸家不注。唯金鉴云。不似风历关节流走疼痛也。此以风。为历节。

  • 风、寒、湿痹等在内)。《中藏经》:“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除前述诸外,包括周痹、众痹、气血痹、肌、筋、脉、心、肝、脾、肾、肺、顽痹、胞、肠、痛风、走注、十二经筋病等。参见有关

  • [卷之四草部]白附子

    阳,微温。 《珍》云∶主血痹,行药势。 《本草》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汤液本草》 元 王好古 公元1298年

  • 五痹

     五种证的总称。出《素问·移精变气论》。 ①骨、筋、脉、肌(或作肉)、皮痹。王冰:“五谓皮、肉、筋、骨、脉之也。” ②筋、骨血痹、肉、气。见《中藏经·论》。 ③风、寒、湿、热、气。见《中藏经·论

  • [卷之一桂枝汤]黄桂枝五物汤

    即桂枝汤去甘草加黄治血痹身体不仁如风状 《祖剂》 明 施沛 公元1368-1644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