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86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7-14

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针刺法(血痹较轻)

   现在,讲血痹。第一要说的问题,就是血痹有轻、重之别。
   这两条原文第1条是二类条文,大家熟悉一下,第2条,为一类条文。

   看原文:
《金匮要略》“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  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
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

   这个条文里,首先提出了问题,
“血痹病从何得之?”- 血痹病是怎么得的呀?询问血痹病的病因。

   然后他在回答上,首先提出来体质因素,
“夫尊荣人”- 我开始给大家交代了,“体质”的概念,所以,在这以后,凡是
涉及体质的问题,我就不加解释了。
   这个尊荣人就和我们刚才说的那个“盛人”是一样的,养尊处优的人,古代
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养尊处优,当代仍然有,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人,就是尊荣人。
  “尊荣人”的体质因素,就是说明血痹病的易感人群,他有这个特征,也是
外强中干,痰湿体质,多痰湿。多痰湿的体质,则之脾运不健,。这个“夫”字,咱就不解释了,这个“夫”字是发语词。

  尊荣人的体质特征,标志着有这样一个情况,
“骨弱肌肤盛”- 他肌肤盛,体形上看挺丰满,但是“骨弱”,这说明了两个
问题,
第一,“骨弱”则肾虚,
第二,肌肤盛,痰湿之体,则脾虚。
   这两项合起来就是本虚了。说慢性、衰弱型的虚劳病,需要补益脾肾,“骨
弱肌肤盛”,也是提示本虚,虚在脾、肾。刚才我们也提到了,“肾主骨,肝主筋”,现在说“肾主骨,脾主肌肉”,所以这脾肾的虚,也是值得重视的。

“重因疲劳汗出”- 请大家看[校勘] 《医统正脉本》,徐镕本,写的是“重因”,不能背“重困”,有又一次因疲劳汗出的意思。
   “重因”,有的人分析,说是因为脾肾不足,容易感受风邪。还有一种认为
,本来这种“骨弱肌肤盛”的体质,他不耐劳作,稍事活动就汗出,这个疲劳倒不一定说,象劳倦伤脾的那种程度,而是说“尊荣人”好逸恶劳,不耐劳作,稍一活动就汗出。这还是在本虚的基础上,汗出则容易招致风邪。

“加被微风”- 这是讲的他因为腠理不固,表里都虚的表现,所以,他容易疲劳汗出,腠理有不固。从本上,表里上都是不固的,又“加被”,被,感受的意思。“加被微风”即又被轻微的风邪所侵袭。

“遂得之”- “遂”是“于是”的意思。于是就得了血痹病。这是回答了血痹病的病因。
   内因,归纳为,营卫、气血不足,这个本虚不像虚劳病那么严重。因为他讲
的是“骨弱肌肤盛”,就是轻微的,微风外邪引起的,因为是病在肢体的局部,在肌肤,因此这个本虚就概括它是营卫、气血的不足。
   外因,就是感受风邪了。
   营卫气血不足,又被微风所感,感受轻微的风邪,他就得病了。

   这样的一个病因,病机怎么解释?痹阻在那里了?
   痹阻在血分,血分滞而不通,怎么影响到肌肤了,刚才提到了,涉及到脾的
问题,脾主肌肉、脾主四肢,所以肢体的局部,为什么叫肢体的局部呢?他可以在人体不同的局部的肌肤。
   比如说,末梢神经炎,西医讲的是“袜套式”、“手套式”的麻木,就在肢
端上的肌肤麻木。
   也有的,比方说,因为外伤导致的皮神经损伤,若把胳膊碰了,他可以出现
上肢的肌肤麻木不仁,这儿是里尺、外桡,这都属于皮神经范围内,所以说是肢体局部的肌肤麻木不仁。
   这范围一定是比较宽阔的,是肢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是说所有的肌肤都麻
,这比较符合临床所见的一些病证,象末梢神经炎、皮神经损伤等病,包括,象动脉硬化、颈椎病,这是一种,还有一类,就是属于神经性、压迫性,同时出现麻木不仁,也可以属于这个范围来考虑。

   因此,其病机,我们概括起来就是血脉痹阻,血分滞而不通。

   血痹病。通过原文分析,我们给它归纳如下:
* 内因,为营卫、气血的不足。
* 外因,为轻微的风邪侵袭,或者说感受轻微风邪。
   内外病因共同作用,造成血分的滞而不通,病位是和血分相关,血分的滞而
不通,也是血脉痹阻所致,这是有关血痹病,怎么得的,分析到这。

   我为什么说它是血痹的病的轻证呢?是从“加被微风”,分析得来的,轻微的风邪,仅仅是伤害了他哪呢?肌肤和血分相关,血分的滞而不通,影响到肌肤的局部的麻木不仁,所以是血痹的轻证。

   下面的条文涉及到句读,用脉象来进一步论证,是一个血痹病轻证,然后提出了治法。

    这是赵开美的本,句读就是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这句原文有三种不同的句读形式,

一、黄树曾的《释义》中,“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二、尤在泾的《心典》中,“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三、是《讲义》中的句读,“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刚才已经在病因、病机上分析了,属于阴阳营卫的不足,特别是营卫、气血的不足。

*  黄先生的读法,整个的脉微涩都是在寸口,且表现的是“关上小紧”。尤先生的读法,“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他们两人的认识都是在“关上小紧”。

* 我们《讲义》现在是用寸口和关上小紧,来证明偏于表,这就证明了第一,证候轻。第二,风邪在浅表,中邪浅表。
   第一、就是血痹病的证,是个轻证,轻证的依据是什么呢?
   “小紧”是稍紧的意思,紧为风寒之邪,表示外邪中的程度,是在寸口、关
上同见稍紧之象,因此,它是血痹病的轻证,表示中邪浅表,风邪轻微。
   再来看、“但以脉自微涩”这个微涩,稍微有一些血分的滞而不通。
   这个“微”也有人认为也是证明我刚才说的营卫气血不足。

   先讲《讲义》这种句读方式的含义,
“脉自微”- 是营卫气血不足。
“涩”- 血分滞而不通。
“在寸口、关上小紧”- 是寸脉、关脉都见稍紧之象,所以,它是血痹轻证,
意味着中邪浅表,风邪轻微。
​   这是我们《讲义》这种句读的结论。和我刚才
分析的病因、病机完全一致。

   现在看黄先生的句读,
   特别是“关上小紧”,寸脉是微涩,这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他与尤先生
两者的句读,最后落点,均在“关上小紧”,这能不能体现,我所说的血痹轻证是中邪浅表,风邪轻微呢?
   它深入到关脉上了,这表示风邪为重,因此不能表达风邪轻微的这个意思。这
不能体现“在寸口、关上小紧”三个含义。
​   所以现在我们同意,按照《讲义》
的这个句读办法,和我们刚才分析的病因、病机是一致了。

   也就是说,形盛而气虚的病人,气血难以渗达到肌肤,所以脉俱微且涩,这是血痹病应见的脉象,脉微而且涩,是血分的滞而不通,由于营卫气血不足,血分滞而不通,所以这是它的本脉。
   即或没病血痹,他的脉也是脉微且涩,这是肯定的。不管怎么句读,血痹病的本脉就是微涩,气血营卫不足,影响到血行,所以血行不畅,病在血分,这种体质的人,哪怕是偶感微风,也容易造成血痹病,所以原文说“遂得之”。

   这个断句,一个是要说明体质,二是要说明,微风轻浅。这种句读,我要表达的意思,第一,是体质一定是“脉自微涩”第二就是要表示风邪轻浅,所以血痹病证自轻。

   治法:

“针引阳气”- 就是针刺法,用针刺法引动阳气。
   因为病在血分,是血行不畅了,血分的滞而不通。昨天我们还在复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血愈滞”。
   怎么使气行推动血行呢?用针刺法,用针刺来使气行,推动血行,用针刺来引动阳气“气行则血行”这是一层意思。

   既然是营卫气血不足,怎么还要用针刺法呢?就是因为他病证轻微,就轻“急则治其标”的办法,然后你再去考虑,它的气血营卫的补益,所以,这个是一个“急则治标”的办法。

   用针刺法引导阳气,使阳气行,则邪去,邪去则脉和而不紧,
“令脉和紧去则愈”- 实际上他认为,气行则血行,“寸口、关上小紧”的问
题解决了,气血营卫的运行也得以恢复,因此,轻证得愈。
   总之,这句话是说明针刺有效。气行则血行,“寸口、关上小紧”的脉象得以解除,气血营卫也就畅行了。

   这第一条,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是病在气血的不足,又感受了轻微的风邪,这样一个内、外因,造成血分的滞而不通,因此,用针刺法引动阳气之后,血分的不畅通就得到了纠正所以“寸口、关上小紧”的脉也就会解除了,所以说,这不是独治血分,而是去引动阳气,达到气行则血行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