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课堂从临帖到破帖要走的几步

 昵称503199 2015-09-17

高效课堂从临帖到破帖要走的几步(一)准备到临摹

 

                                    ———— 刘海员

                             2012.2.15

 

确切地说临帖不仅仅是指操作层面的“描红”。在这之前很重要的一点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理念的转变。也就是临摹之前的准备阶段。譬如说为改变广大教师们的观念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例如读书,开展全校教师同读一本关于高校课堂方面的书,然后可以以年级、学科甚至是学校为单位组织论坛、演讲、辩论和读后感展阅会等等。大家分享学习高效课堂的感受、畅谈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一方面敦促一线教师的业务学历积极性,一方面达到资源共享,并通过这些活动在学校形成学习高效课堂的氛围,大家相互影响,校方做积极引导。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到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河南殷都区等等课改名校、名区进行参观学习。并在返校后组织经验分享。

大力通过学校现有的媒体例如校报、校刊、板报、广播、《中国教师报》、条幅标语等等营造高效课堂学习氛围。是高效课堂理念深植于教师乃至学生的内心深处。此时高效课堂是什么,高效课堂如何做便成为全校师生最迫切的需求。当吧这种需求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高效课堂临摹前的热身就算是完成了。

临摹,最容易是我们联想到的情境就是练字初期的“描红”。在字帖的上面铺一张白纸,照着原帖的痕迹一笔一划的描。还有几个类似的情境也是我们极容易想到的那就是练武、或者是竞技体育的一些基本动作的练习。这个阶段是最枯燥乏味的,谁都想能和大书法家、武林高手或者是奥运冠军那样挥毫泼墨、行云流水亦或是力挽狂澜。于是我们常常希望能够冲破所谓的条条框框,随心所欲地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并且会给自己找来诸多借口譬如说“拿来主义”、“活学活用”、“因地制宜”等等,更有甚者,在还没把人家的基础学到手的时候就可以大胆的对人家的宝贵经验进行批判、改良甚至是“自立一派”。这简直就是闭门造车、夜郎自大!最终的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的观点是:没有复制便没有粘贴,没有临帖便没有破帖!

以上所言是最衷心的规劝,我可以拿自己的切身经历与体会与大家共勉。大家可以再思考一个问题,我是想做高效课堂的行家里手还是一个业余爱好者。

打篮球的思考  

                     

这是我给临帖阶段学校教师的建议。也是我下午打球时的思考。

从中学就喜欢打篮球,羡慕高年级同学在球场上挥汗如雨、NBA球星的力挽狂澜的霸气和有如神助的球技。这么多年只要一有机会还是会拿起篮球找块场地玩一会。想想一晃也有十几年了。但从来没敢说自己会打篮球。为什么呢?因为长久以来从来没有就篮球的各项动作要领分解、系统的练习过。譬如说最基本的拍球、运球、传接球、中投甚至是三步篮。更不用说战术配合了。只是高兴了直接模仿一下比较漂亮而且自己可以做到得几个动作。所以终究是个“二半吊子”水平。

大多数学习杜郎口的学校和我一样也是“二半吊子”水平。为什么呢?    ——通而不精!

杜郎口中学有一句话叫做“一事不精不做二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杜郎口中学从学生入学的那一天开始,日常行为规范,就餐就寝、出操入厕都有严格的规定;课堂上就更不用说了,展示的站位、表达的口语、肢体语言、普通话、脱稿等等都有最基本的要求;倾听的学生要聚焦,有坐着的,有站着的,在哪块板面上展示,倾听的同学应该站在哪里,坐在哪里,换板面的时候每个同学从哪条路线移动才不会与其他同学发生碰撞,从而快速到达自己的位置都是有计划的;学生板书,从屁股离开凳子,拿着粉笔到固定的版面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用时一般是不会超过六秒钟的。很多人看到自己的课堂和杜郎口的课堂一样啊都乱糟糟的,怎么我的效果出不来呢?其实你没看到杜郎口的活而不乱,乱中有序!再说写字,字号有多大,行高是多少,字间距有多宽都是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练习的结果。

关于其他的一些管理工作我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我建议临帖的时候老师们千万不要认为桌子拉开了、黑板挂上了就算课改;有了预习、展示、反馈就算高效课堂;有了几个慕名参观的就说自己是杜郎口第二。杜郎口成功的背后有太所太多我们只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既然高效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光做一项肯定不行,既然要全面的去做那么到底是孰轻孰重呢?这个问题问的好,估计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困惑。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论证与实践认为,一开始基本的硬件条件还是要具备的,只是众多高效课堂因素抓起来要有一个先后:首先不用说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抓。课堂上可以先从下面我曾经一度标榜的高效课堂“切入点”开始下手:1小组建设,2爬黑板,3.小展示。做好这三点就已经很不错了。那么如何保证做好呢?利用评价这一武器。所有的环节有一个总分,那么每个小的环节都有一定的分数,只需要在这几个环节上有多侧重就行了。把这些做好了再开始评价课堂流程,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进行一段时间发现某一环节出现反弹,那么在利用评价回过头来进行加强。

会不会有人说这样做“不人道”啊,我不这么认为,在这里不做赘述,我想会有许多有识之士赞同我的观点。因为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们看的。

直接说优点,这样学生在课堂、课外都有一个高标准的意识。这还让我想起了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崔校长因常年在全国各地做讲座所以很少回学校,但凡是一回学校就会带领中层班子查卫生,查卫生不查表面,路边而是只查那些犄角旮旯,卫生死角;灌南新知学校董事长会不经意的弯下三尺几的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江苏昆山前景集团的学生出操的时候每个学生走到哪块地砖上才能拐弯都有明确的和规定;还有我不太熟的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学生聚焦不超过五秒钟等等。而我所举的这几所学校无疑是在学习杜郎口的路上走的最早、最远也是最长的!他们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最后送给走在高效课堂临帖道路上的同仁们一句话:唯高标准才真精细,唯精细出精品,唯精品出名牌,唯名牌恒久远,不是做做广告就是名牌,名牌是从“一针一线”细细编织起来的!

大家可以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要做高效课堂的行家里手还是做一个业余爱好者。

高效课堂从临帖到破帖要走的几步(二)培训到入摹管理篇之杜郎口

杜郎口中学的反思文化

 ———— 刘海员

                             2012.2.17

 

我想杜郎口中学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并在课改十余年长盛不衰、稳中求进。除了我们以上提到的种种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思。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解决了管理、评价和执行的时候可以说基本上具备了人的条件。那么人是要做事的。课改,在杜郎口人眼中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要做新鲜事难免有尝试,难免犯错误,难免要不断纠正、否定,再分析,再尝试……把成功的做法总结出来形成了经验,不成功的做法分析原因加以改良继续尝试。这是一种循环上升的状态,这种状态要求做事的人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屡败屡战的精神,还要有善于反思自我、推倒重来的勇气!

反思,在杜郎口首先是一种制度,然后是一种文化。

教师每天都在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必然有所得,有所思。如果不及时总结,及时归纳,及时反思,让灵感悄然而逝,那将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崔校长06年提出了“反思三年成名师”的思路,并有效地实施了“一二三四五”反思工程。

“一”——每周一次工作反思板:优秀的做法是成长的财富,便于他人学习借鉴;自己的不足,一件事、一节课,补救措施或是工作计划。周一公开于楼厅,一字摆开,优秀资源的共享。

“二”——每天两次的工作反思会:每次半小时,08年前是中层领导说,后来让老师们说。强调师生的成果,在反思会上,少说课堂,多让老师们分享,展示个人的想法、作品生成,反思内容与课堂评价标准挂钩的,评什么反思什么。

“三”——每周每学科三节公开课:优秀示范课,中等研究课,较弱帮扶课,课堂是需要不断研究的,不同的课堂出现不同的问题,公开课所研究的重点与课堂评价标准是相连的。

“四”——每天自治委员会(由师生组成)对学生的4次评价。学生自治课间操,自治委员会成员说前一时段学生的表现,学生自治委员会对学生的评价。自治委员会和学生会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学生会是检查、通报,自治是引领学生学会自理,开现场会,让学生自己来处理,不是批评了事,而是让大家自己来说整改补救方案。学生自治,学生的接受力更强,自我发现,自我补救,学生能够接受。

“五”——每周班主任对课堂的5次评价:每天一次,同一个班组的两名班主任,轮流值日,对两个班的课堂听课评课。班主任的精力不成问题,听两节课,隔天听,也不用完全听(可以部分听),保证时时、人人,不会有大的闪失。

其实我们在借鉴杜郎口经验的时候,确实不一定每一条每一款都相同。但是要了解到期制度的精要所在这是必须的。反思制度我们可以从一下四个“衍生词”来理解。“返思”、“翻思”、“范思”、“犯思”。

首先从时间上讲,反思的对象是过去的工作。我们回过头来做总结,做梳理,做提升。从形式上讲,我们将一些工作展开来,把“旧账”翻出来。实事求是的讲工作“晒”出来。从意义上讲,我们即使要“以史为鉴”,将做的好的,作为榜样、模范,甚至是最为规范继续发扬;做的不好的,已经犯下的失误要吸取教训避免再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反思三年成名师”。现在杜郎口人是反思三年成素质。反思是杜郎口人具备的一项最本能的下意识的思维方式。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领导。显然反思已经扎根杜郎口文化,并成为杜郎口文化最显著的标签。

 

高效课堂从临帖到破帖要走的几步(三)操作到固模

       

                 ———— 刘海员

                                                   2012.2.20

      这里我引入三个概念高效课堂的“术”“法”“道”。

朮,法,道。任何事物都会同时在的三层境界。不同的是新事物诞生之初总是先有初始性的尝试、粗陋的技术操作。慢慢地熟能生巧,简捷地、科学地操作技术日渐成型,经过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连接便形成操作规则规范,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便会有成熟的模式规范称之为法,进而归纳、精炼之后便有“道”的呈现,即使它自始至终都在,但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存在,忙于操作的时候是看不见而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才会慢慢浮出水面。事物发展到一定境界“道”是检验事物生命力,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话题。它的概念最宽泛。一切在高效课堂之法范围内的操作都是术。各种技术的统称。

我对“法”字的理解:

1.方法,简捷的、直接的、最有效达到目的方式。就像模式,就像李小龙的截拳道。是经验的提升,实战操做的规范,是初学者的动作分解。而且必须有分解。

2.是准则,是标准,是评价,是规范,是奖惩,是管理,是导向。这两点是高效课堂临帖,必须坚守的两法——模式与评价。是法宝。

所谓的“教无定法的法,贵在得法。”中的第一个“法”指的就是“术”。他很活,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但是他们却又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出发点和目的地是相同的,术,说白了就是一种方式,一种技巧,一条渠道。领会到其中的通用法式,去掉皮毛和水分的框架就是“法”,就得法了。“教无定法的法,贵在得法。”第二个法就是现在我们阐述的“法”。一切皆有可能是术! 

一线教师一定要专注于术的研究,但是必须还要有提升。提升到法的层面,提升到道的层面。这样才能扎根,这样才能活。才会生成更多同根不同干的树(法)和同干不同枝的花(术)。要不高效课堂怎么会有九大范式,要不每一位名师都有自己独家的特色课堂,要不为什么会有君子和而不同呢?这是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所在。

高效课堂“道”在何处?从纵向看,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杜郎口的价值就在于你从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思想走来,杜郎口就站在那个你必经的路口。横向看,高效课堂让知识高效,让能力高效,让情感高效。它是快乐的,多元的,立体的。是理论的落地,是实操的升华,是道! 

为什么说杜郎口总是站在路口等你呢?最根本的原因,一言以敝之:杜郎口站在教育的原点。这个原点既是初衷又是归宿。没有着,高效课堂不敢说自己得道了! “道”、“法”、“术”好比是一棵树根、枝和花。

说到这里我们现在很清晰的知道所谓的操作和模式之间的关系了。我知道为什么要临帖,之后才能入贴。很多事情总是量变引起质变。那么量的积累很重要,量的质量也很重要。临帖规范能形成正向的积累,反之最后不但不能形成固定的模式反而是误入歧途乃至“走火入魔”。

很多教师乃至学校在临帖阶段的操作上总是打折扣。譬如说规定师生课堂主宰的时间为10+35,但又的老师非得改成20+25.我不是说这十分钟能导致多大的异同,只是这里存在这一个最令人担心的问题,观念理解不透彻,执行贯彻不到底。虽然现在我们谈的是操作和模式但是不得不随时想到观念和执行。这绝对是关系课改成败的两大关键因素。老师们要理解,那么多的老师每个人都要打一点折扣,每个人都要多讲那么几分钟慢慢地大家想想执行力在哪里呢?这样我们便失去了标准,失去了“法”的规范。既然多讲5分钟也行,相同道理少讲5分钟个也不是不可以。那就整体划一!这里一定要一刀切!于是有的学校在这个阶段不得不在管理与评价方面“出重拳”、“下猛药”。不可能所有的转变工作都能在课改前的“热身”、准备阶段完成。有时候需要长期反复的思想斗争。几乎是每个学校都不能避免的。想当年杜郎口中学为了严格控制教师讲的时间,把课堂定义为10+35,即老师讲解的时间不能多于10分钟,学生展示的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非要规定的那么死板呢?难道15+30就不行了?不行!因为这是临帖阶段。临帖阶段总会有人在时间上搞“侵略”。总是有意无意是的,把该讲不该讲的都抢过来。这种规定针对的是传统课堂老师的天性。这种规定就像孩子到了三岁了坚决不允许他再在地上爬一样,是该站起来直立行走的时候了;这种规定就好比现在的高速公路上不能走牛车、马车、驴车一样。违规了、犯“法”了就要停课。乍一看去好似不人性,长久看来这是无奈的善意之举、明智之举!

为了严格控制老师抢学生的“风头”,很多学校在临帖阶段都进行高密度的查课、听课。有的老师观念是很顽固的,为了能是自己讲的痛快,有不被领导发现,于是派学生轮班在教师门口放哨。领导一来了他就走下讲台,领导走了他便继续讲。尤其当年的杜郎口。其他学校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情况。于是崔其升校长将过渡时期的10+35改成0+45.这样姿势之中不让老师说一句话,有小主持人来主持课堂。这一下子老师们的意见可大了。在常人看来这属于“胡搞”。然而事实证明杜郎口这种矫枉过正的办法确实取得了奇效。

这种0+45不是说说就可以的,杜郎口中学在这一举措下的功夫是非常深的。一方面举行“业务论坛”。业务论坛不是论业务,而是谈观念。每周的周六放学后所有的教师都到大会议室搞教研。领导带头上观摩课。在她们的精心准备下,在完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自己组织,积极参与,上出来的课令所有人感到惊讶。然后接着进行评课,教研。老师们可以根据这节课谈自己的收获、感受,而且要在所有同事面前谈,让所有人都听得到。领导上完了观摩课,下次再由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在杜郎口榜样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说榜样是旗帜,他们能够引领前进的方向。再然后一般教师上过关课,较弱老师上帮扶课。就这样一位老师一位老师轮番上公开课。在这种高密度的评价、研讨活动中不但改变了老师们的观念,还是得很多优秀的操作技术得以共享。临帖阶段的杜郎口人是辛苦的,然而他们却是充实、幸福的!

因为从操作到固模是一种蜕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