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日月山sui藏书 2015-09-17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的经典悲剧,讲的是普罗米修斯偷偷将火种送给人类,激怒众神之王宙斯,被钉在高加索的峭壁上受罚。《普罗米修斯》或译《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般认为它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是《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写宙斯与普罗米修斯和解,赫拉克勒斯把普罗米修斯释放;第三部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写雅典人崇拜恩神普罗米修斯,举行火炬游行。

    作品内容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威力神和暴力神带着普罗米修斯来到遥远、荒凉的高加索,匠神手持铁锤、铁链等跟随他们一起前来,要把普罗米修斯钉在那里的一处峭壁上受罚。匠神不忍心这样做,但又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同时迫于威力神和暴力神的催逼,勉强地完成了使命。在他们离去后,普罗米修斯不禁长叹,只因他爱护人类,从而招来宙斯这样残酷的惩罚。长河神的女儿们(由她们组成剧中歌队)闻声前来,望见这惨不忍睹的景象,责怪宙斯横暴,询问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的原因。普罗米修斯向她们说明缘由。原来,在宙斯夺取他父亲克罗诺斯统治世界的权力时,普罗米修斯曾帮助宙斯获胜,但宙斯获得权力后,犯了残暴专制为王者的通病,不相信自己的朋友。宙斯想消灭人类,惟有普罗米修斯敢于违背宙斯的意愿,救人类免于死亡。他给人类希望,使人在不再担忧死亡;他把火送给人类,使人类学会各种技艺。他称自己是自觉自愿地这样做的,他谴责宙斯专横。

      这时长河神前来,劝普罗米修斯以他为榜样,向宙斯屈服,并愿意代普罗米修斯向宙斯求情。普罗米修斯蔑视长河神的软弱,拒绝长河神的要求,长河神讪然离去。普罗米修斯告诉长河神的女儿们,是他让人类具有了智慧,获得了思想,为人类发明了文字、字母,教会人类驯养家畜、驾船航行、使用药物、理解预言、利用矿藏,使人类过上了舒适的生活。这时被变成了母牛发了疯的伊奥飘泊到他们跟前。伊奥应长河神的女儿们的请求,讲述了自己的苦难经历。原来宙斯爱上了她,经常在她的梦中显现,河神父亲按照神示的指点,把她赶出家门。她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头上长出了犄角,被变成一头母牛,开始了飘泊生涯,百眼怪物阿尔戈斯紧紧看守她。百眼怪物死去后,又有一只牛虻继续不断地蜇剌她,驱赶着到处飘泊,来到高加索山。普罗米修斯告诉伊奥,她还得继续飘泊,忍受无数的苦难。她将走过茫茫荒原,穿过游牧部落和蛮族人居住的地方,蹚过暴河,翻越高山,穿过海峡(该海此后将称为牛津),最后去到尼罗河边,苦难的终点。伊奥将在那里居住下来,宙斯将会使她恢复理智,用手轻轻地触她,使她生下一个儿子,儿子以后将会重新返回希腊。普罗米修斯自己暂时还不能摆脱苦难,除非宙斯结婚,那婚姻会使宙斯自己被推翻,因为他会生一个比他自己还强大的儿子。普罗米修斯还告诉伊奥,她的第十三代子孙,即赫拉克勒斯将会前来帮助他摆脱苦难。这时牛虻又来蜇刺伊奥,使她陷入狂乱。伊奥匆匆离去,继续命定的飘泊。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继续谴责宙斯,希望宙斯能因那婚姻,被比他自己更强大的新神推翻。长河神的女儿们要普罗米修斯说话小心,劝普罗米修斯向惩戒之神告饶,普罗米修斯认为宙斯渺小的不值一提。这时神使赫尔墨斯奉宙斯之命前来,要普罗米修斯说出是什么婚姻会使宙斯失去权力。赫尔墨斯狐假虎威,狂妄傲慢,被普罗米修斯奚落一顿。普罗米修斯声称他憎恨所有的神明,他们受过他的恩惠,却不公正地待他,并声称无论宙斯用什么苦刑或计谋,都不可能迫使他把那秘密道破,除非宙斯首先为他解除镣铐。赫尔墨斯认为普罗米修斯太固执愚蠢,要他再好好考虑,怎么做对自己有好处,告诉普罗米修斯,如果他不听规劝,不向宙斯屈服,说出秘密,宙斯将会用雷霆和电火劈开那片悬崖,把他压在悬崖底下,要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会重见阳光,这时嗜血的苍鹰又会每天前来啄食他的肝脏,折磨他。普罗米修斯说他早就知道这些,让那雷霆电火袭来吧,让必然的命数降临他。赫尔墨斯认为普罗米修斯的心灵已陷入疯狂,劝长河神的女儿们离去,免得和普罗米修斯一起遭难。长河神的女儿们对赫尔墨斯指责普罗米修斯感到不满,她们不愿离开普罗米修斯,背弃朋友,因为那是最令人憎恶的恶习。

      赫尔墨斯离去,大地开始震颤,雷霆阵阵,闪电耀烁,尘埃滚滚,气流奔腾,大地浑然一片。普罗米修斯知道,这一切都是来自宙斯,向他袭来,他大声呼喊:

      啊,我那无比神圣的母亲啊,

      啊,普照世间万物的光亮大气啊,

      请看我正遭受怎样不公平的虐待!

      悬崖崩塌,地面开裂,普罗米修斯和歌队一起在雷电中沉入地下深渊。

    作者简介

    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被成为“悲剧之父”,约于公元前525年出生于阿提卡西部埃琉西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少年时期正是雅典贵族和平民激烈斗争的时期,是雅典由贵族统治向民主制过渡的时期,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不无影响。公元前492年爆发了希波战争,埃斯库罗斯积极参加了抗击波斯的战争,参加过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和萨拉弥斯战役(公元前480年)。

      公元前472年,埃斯库罗斯上演悲剧《波斯人》,描写波斯海军在萨拉弥斯海战中的覆没,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雅典的民主制度。公元前470年左右,埃斯库罗斯应邀前往西西里,创作悲剧《埃特纳女子》,纪念该城的创建。公元前468年,埃斯库罗斯在戏剧比赛中败给年轻的索福克勒斯,使他愤愤不平,认为是寡头派首领客蒙和他作对。公元前476年,埃斯库罗斯上演悲剧奥狄浦斯》三部曲,获头奖。公元前458年,埃斯库罗斯重赴西西里,两年后在该岛南部的杰拉城去世。关于埃库罗斯晚年离开雅典的原因说法不一。有可能是政治性的,即在那时期民主势力的胜利和贵族权力的削弱使他难以接受。埃斯库罗斯于公元前499年首次参加戏剧比赛,一生写过约70部剧本(一说约90部),生前得过13次奖,传世剧本7部,它们是:《乞援人》(约公元前490年,一说公元前463年)、《波斯人》(公元前472年,得头奖)、《七将攻特拜》(公元前467年,得头奖)、《普罗米修斯》(约公元前465年,一说公元前469年)、《奥瑞斯特斯》三部曲(公元前458年,得头奖)。

    作品评价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情节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它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视为古典名作,这主要是因为剧中塑造了普罗米修斯这一位爱护人类、不屈服于暴力的光辉形象。在神界新的一次权力斗争中,普罗米修斯作为提坦神之一,本来处于宙斯的对立面,但由于看到提坦神们难改横暴本性,自恃强大,不听普罗米修斯的劝告,难免失败的命运,于是便转到宙斯一边,帮助宙斯打败了以他父亲克罗诺斯为首的老一辈神,夺得了统治世界的权力。宙斯夺得权力后,很快变得专横、残暴起来。他不思报恩,见普罗米斯违背他的意愿,保护人类免遭灭亡,便严厉惩罚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面对痛苦的折磨坚强不屈,他掌握着宙斯的命运秘密,只有宙斯首先向他让步,他决不向宙斯求饶,他为人类忍受苦难的光辉、崇高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赞叹。马克思称赞普罗米修斯是“哲学的日历中最高的圣者和殉道者”。宙斯在剧中没有出现,但又无处不在,因为整部悲剧就是宙斯滥施暴力的结果。埃斯库罗斯实际上是把宙斯作为一位暴君进行描绘,反映了诗人的民主精神。剧中伊奥的命运进一步反衬了宙斯的残暴,也使普罗米修斯更加憎恨宙斯。剧中还对一些其他神进行了描写,如威力神的凶残,长河神的怯懦,神使庸俗鄙陋,匠神苦于从命等,他们犹如暴君身旁的众生相。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由于私自将火种送给人类,普罗米修斯受到宙斯的严惩,被绑在高加索山陡峭的悬崖上,大洋女神预言普罗米修斯终将被解除绑缚。上千年来,普罗米修斯已成为追求自由精神的代表。该剧导演狄尔斯?赫泽克斯严格遵从原著,保持了该剧的古典风格。剧中大海等意象将通过演员轻柔的舞蹈来表现。

      主创者在该剧中集中探讨的戏剧主题和今天的世界息息相关。“普罗米修斯到底该不该把火种带给人类?火种带来现代生活和科技的进步,但也带来了战争、温室效应等问题。”狄尔斯?赫泽克斯说。出演普罗米修斯的希腊演员尼科斯·阿凡尼提斯表示:“古希腊戏剧里也讲究‘和谐’二字,这部剧象征着人类曲折发展的趋势,也预示着最终全世界会和平相处。”
     
      整个剧本中宙斯本人并未出场。但从众人的言谈中,这个新得势的众神之主那种专制横行、恩将仇报、外强中干的面目已显露无遗。这个剧尽管取材于希腊神话,却影响了当时雅典的政治状况。埃斯库罗斯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剧痛斥了像宙斯一样专横残暴的古希腊城邦的僭主,讽刺了类似威力神的帮凶、类似河神的怯懦者和类似赫尔墨斯的奴才,所以马克思说,希腊的众神在普罗米修斯反抗的光芒里被打得遍体鳞伤,几平死去。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剧情虽简单,却有尖锐的戏剧冲突。剧中场面宏大、气氛庄严、风格夸饰,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氛,具有早期希腊悲剧恢宏庄严的特征。

     高尔基说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热爱的不朽形象”;别林斯基盛赞他“不畏权威、只认理智”的精神。《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高昂的战斗精神、纯净的人物形象蕴藏着惊人的精神净化力量,它使人超越日常庸碌生活,看到了圣洁理想的光辉,确实是一部值得经常阅读的好书。

      本剧戏剧动作不多,但激烈的观念矛盾使剧中不乏戏剧冲突。剧本气势磅礴,具有独特的风格,至今仍是古典戏剧舞台上的演出剧目之一。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和这部剧本很早便被介绍给我国读者,这部剧本至今已有多种译本。

    作品思想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人生而不自由,同时,人生而热爱自由。人追求自由,却丧失了自由。人丧失了自由,反而坚定了追求自由的信心。这就是普罗米修斯的美学魅力所在。一定的文学艺术总是与一定的时代相联系,时代孕育了普罗米修斯精神,但普罗米修斯又超越了时代,成为全人类的缩影。
      
      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众神之中的英雄,他的独特在于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惜违抗天命,与宙斯作对,受尽折磨但终生不悔。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学家们在各自的作品中再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大力颂扬了普罗米修斯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精神。
      与此同时,他们还赋予了普罗米修斯新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借古谕今,表达了他们对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的不同思考和各自寻求解决的方式,使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故事得以流传至今而长盛不衰,后人从中得益匪浅。

    内容分析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作品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冲动下的开放道德入手,诠释了普罗米修斯类价值的群体非理性道德内涵,并从不同时代相似的需求、不同作家相似的先悟能力方面分别论述,从而确定出开放道德与普罗米修斯类价值的一致性。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真实内涵当然是普罗米修斯的受难。自剧情由权威神和火匠神执行宙斯对普罗米修斯惩罚的命令,将他钉锁到高加索山的峭壁上开始,经宙斯派赫尔墨斯向他探听王座的婚姻秘密而受挫,到宙斯怒而以雷电将他打入地狱而终。真正的冲突是普罗米修斯与宙斯之间的罪与罚。这种罪与罚的冲突的展开是很有趣的,一方是至高无上的神圣威势的宙斯,却一直没有直接出场,一方是有不朽的神性的先知先觉的普罗米修斯,即又丧失了自由,身遭囚禁。

      普罗米修斯神话是西方文学家喜爱的一个题材。论文探讨了普罗米修斯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形象,指出这一形象嬗变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征,说明这一神话题材具有永恒的魅力。

    人物形象

      埃斯库罗斯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敢于为人类幸福而反抗众神之主宙斯的普罗米修斯。他热爱并同情人类,不愿人类继续在愚昧无知中生活,于是,他给人类带去了知识,带去了火种,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将人类引上了文明之称。然而,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却惹恼了宙斯,宙斯下令将他钉到高加索的悬崖上,让他终生暴露在风雪的欺凌、烈日的炙烤之中。普罗米修斯那满含悲怆的呼吁,那在高加索悬崖上忍受风霜欺凌、骄阳炙烤的身躯,多么像人类后世的另一救主耶稣基督,他们的受难,是为了给人类未来的光明与幸福。他们对救赎的信仰坚定不移,因而他们的肉体尽管受着煎熬,却享有精神上的优势。普罗米修斯正如马克思评价的那样是“哲学史上最高贵的圣者和殉道者”。

    相关文章

                    反 叛 精 神 与 原 型 批评
                                         ——由《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引起的思考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向来多被看成是反抗英雄的代表,而在我看来,他应该是反叛精神的先驱。也许是缘于社会体制或政治因素的使然,“反叛”一词在文学评论家那里极少被使用,反叛本身仿佛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和政党相悖的逆生物,因为历来“反叛”已被政治家或政治理论家们打上了“叛变”和“叛乱”的烙印,故而“反叛”常常被附上了贬义的外壳。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却让我从“反叛”中看见了它的褒义成分,从普罗米修斯身上看到了坚韧、仁爱和无私,继而窥见了反叛精神的原型。

      普罗米修斯,这位古希腊神话里最不安静的神,他几乎处处与专横无情的宙斯作对。在众神的眼里,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令他们讨厌的家伙;而在希腊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心里,普罗米修斯却是一个充满斗志且有着博爱和仁慈之心的天神,一个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之火的英雄。但我认为这些都不能完全概括他的性格特征,从普罗米修斯身上,我们所能找到其性格的最大特质,便是他所独具的反叛精神。为什么偏偏会想到用“反叛精神”来定位普罗米修斯的性格特征,而不是用诸如“反抗精神”、“斗争精神”或“殉道者”之类的词语呢?这与我从童年到现在对神话的思考和探寻有关,在我童年的岁月里,与大多数人一样,我对神秘而离奇的神话故事充满着各种迷惑和不解。经过一个漫长阶段的寻找和佐证,我从哲学和文学的殿堂中找到了比较客观而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尤其是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我寻到了神话与人性的真实所在,即在神和人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他物——原型。我从普罗米修斯那儿看到了人类反叛意识(精神)的原型,因而我认为“反叛”的发端应该在普罗米修斯那儿,于是便有了我对反叛精神和神话原型的思考。

      反叛并不是人类的天性,而是在有了等级差别和压迫以后才出现的。神话其实是人和人性的对象化,在古希腊神话里,丰富而精彩的故事实际上为我们再现了原始初民的生存状态和意识形态。对自身的迷茫和对大自然的恐惧,让他们相信,在其生活的广阔空间里,在茫茫宇宙中,一定有着一个或多个世界的主宰,继而在他们之中产生了神的观念。但是神不是凭空的想象,他来源于人类蒙昧时期的朴素自然观念,神和神力无非是人类自身及其力量的对象化。到了阶级社会,神话中的诸神已不是简单的世界主宰。他们也有了彼此间的妒忌和爱恨,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别和压迫,于是“反叛”也在此中生长了。

      普罗米修斯是正义女神忒弥斯的儿子(这种遗传注定了普罗米修斯后来的性格特征),从小就十分聪明机智,他在与智慧女神雅典娜玩泥土时,用泥土塑造了人并赋予他们活的生命,于是,就产生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摆脱愚昧,教授人类建房、认识天象、医药、驯服野兽等生活的技能,而正当此时,天神中发生了内讧,普罗米修斯和母亲联手帮助宙斯登上了王位。就此而言,客观上宙斯不会与普罗米修斯有正面的冲突,因为是普罗米修斯辅佐宙斯成为了众神之王。这时的普罗米修斯是没有任何反叛意识可言的,而事态的变化却很难预料,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矛盾开始显现。普罗米修斯为了减轻人类向宙斯贡奉的沉重负担,在用来作为贡品的牛肉和牛油中做了手脚,这一计谋被宙斯识破后,宙斯十分恼怒,他决定要惩罚人类和普罗米修斯。于是,出现了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第一次矛盾。宙斯命令火神赫淮斯托斯创造出“有着一切天赋的女人”——潘多拉,要她到人间去传播灾难。宙斯的暴戾和无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普罗米修斯看在眼里,他自然要站在人类一边,与专横的宙斯作不懈的斗争。在此,宙斯可以被看着是暴戾的原型,而普罗米修斯则是正义的原型。此处的原型,乃是人类本我的对象化,无论是宙斯的冷酷,还是普罗米修斯的仁慈,均是人类人性的外化,而外化的载体便是神(古希腊诸神)。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神话只是一种原型。

      宙斯将灾难的潘多拉之盒带到人间还不算,他又滥用权力,下令说:“人类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他们的文明所需的最后一物——火!”宙斯的专横已到了极点,普罗米修斯得知这个消息后所表现出来的第一反应便是:“你(宙斯)不让人类有火,难道你能阻止我来帮助人类得到它吗?” 很显然,这是普罗米修斯对宙斯的藐视,出现了他与宙斯的第二次矛盾,他的反叛精神也在此处表现得极为出色。他从太阳车中盗走了火种,并迅速将火种带至人间,点燃了人类的文明之光。普罗米修斯敢冒着被惩罚的危险盗走天火,其反叛的根源不在于他看不惯宙斯的无理统治,而是普罗米修斯本身的性格和他仁爱之心双重作用的结果。前面说到,普罗米修斯是正义女神之子,在他的骨子里已经有着正义的因子,加之其性格的因素,他的反叛是源于正义的,是与暴虐相抗衡的,是博大无私的。尤其是他被钉在高加索山上遭受宙斯对他的百般折磨时,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从未向残暴低过头。面对宙斯的爪牙,他直言不讳地宣称:“我憎恨所有的神”,足以见其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对权威的鄙视态度。“普罗米修斯——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这是马克思对普罗米修斯的高度评价,我认为,马克思的评价无疑将“普罗米修斯”这一形象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由此看来,其反叛精神已不再是单纯的性格特征,他(普罗米修斯)也不是一个僵硬的原型和一个模子般的象征物。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原型”本身并不能完全说明神话的本质所在,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和一个更为清晰的层面。从这个视角或层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向善面。著名的心理学家容格认为“原型”是人自身本能的无意识形象;而加拿大的文学批评家弗莱则将“原型”与神话等同。不管是无意识形象,还是原型与神话等同,神话所描述的一切均是人的本我和自我的再现。将普罗米修斯作为反叛精神的原型来分析,并不意味着人类的一切反叛意识都来自于普罗米修斯,而是想借原型批评的架构来探寻神话的本源和人性的真谛。

      在荒凉的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受尽了寒风的肆虐,身体结上了冰霜,痛苦难耐。十二女神的到来,从精神上减轻了普罗米修斯的痛苦,但他并未因此而忘记了苦痛,忘记了与宙斯继续斗争。面对河神俄刻阿诺斯的游说,他显示出了极大的斗争激情和顽强的毅力,抵制了河神的诱惑,始终没向宙斯妥协过。这更加让宙斯恼羞成怒,他拿出了最毒的一招,让神鹰来叼食他的肝脏。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却故我依然,立场坚定,因为他知道宙斯是拿他没有办法的,最终,他确实从深渊中解脱了出来。十二女神的同情实则反映了人类对恶势力的憎恨,对正义的支持。我们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寻得了正义、仁爱、无私以及坚强;同时也看到了美的对立面——丑。反叛意识如果是在丑恶中滋长,便会犹如潘多拉之盒,可能成为人类生存的隐患。因而反叛精神应该是在正义的品行中,在对人类无限的博爱中,去推动历史的发展,而不是扰乱社会的平衡。我们从人的视角看见了神的伟力,为什么又不能从神的层面俯视人的渺小与自大呢?因此,可以这样来重新理解“原型”,即神或神话是人和人性的原型;反之,人也是神话的“原型”。既然如此,那么是否可以说“神”与人是同在的,或者这样认为:人是有信仰的,而信仰的原型就是真真实实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