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总裁读书会第82期在线沙龙如期举行,本期的分享人是杨寿良先生。杨寿良,原来语文创始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全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正和岛教育部落秘书长。199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从事语文教学、教材编写、出版、教师培训,从诗词赏读入手讲授国学与传统文化内蕴。 他此次分享的主题是:以一首诗为例,原来国学还可以这样入门!聚焦以下三点:1.从读诗到读书:国学与心灵成长;2.拨开迷雾:重新审视国学教育读物;3.国学境界:读诗、读书、读人世、读自心。 以下是杨寿良先生的在线分享实录: 很荣幸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与国学有关的话题,今天探讨的话题是我们可以怎样学国学。今天讲的会比较简单,如果您觉得忍受不了我的简单,请您使劲拍砖。
什么是国学? 国学其实没有权威的定义,大家一直在探讨,试图给出一个定义,但是也似乎不能使所有人都满意。
我们先从“学”说起。我们现在总在探讨中国的教育,其实,我们的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已经指明了什么是“教”和“学”了。
 这是“学”字,有两种解释,解释一:是手把手教孩子学习盖房子的技术。学字的上边是两只手,“爻”是六爻,也可以是建造房子的工具。这是学的意思。受教传业曰学。《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学的意思就是“效”,也读这个音。学字还写做:斆,学的意思就是效法老师的教导。
我们再看“教”字。  这是“教”字,它的意思是拿着棍子鞭策孩子学习。这个教的右边是手拿棍子的意思,读pu第一声。

大家可以看看,学字和教字在古文字里是一个字,都读若xiao,都是“效”的意思。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古人认为,教学是一体的,所以叫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这是教学与教育的精髓所在。
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老师至上,其实是不对的。学生本位,还是教师本位,都是偏颇的。这一点古人已经解决了,我们还在纠结。
《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術有序,国有学。(《史记 · 商君书》)古代有整套的教育体系,从家族层面到国家层面,都有教学层级。
国学的定义 章太炎: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籍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国学概论》) 章太炎先生讲治国学的方法,其实已经将国学界定为古今小学(学术)、地理、人情、文学,几乎无所不包了。
吴宓先生的定义是这样的: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这个定义,将国学提到涵盖 中国古今学术文化全体之地步,搞国学的人要么亚历山大,要么牛气哄哄了。
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学”也被称为“汉学”、“中国学”。
简要言之,大家们的聚焦点都在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典籍、文化上。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这些都可以纳入国学的范围。
不管如何界定国学,都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在眼下,如何来学习国学?内容越庞杂,学习起来越无所适从。
其实我们谈到国学,谈到比如清华国学院当年四大导师的学问时,主要还是在研究的汉语材料和成就上。
第二点:目前国学教育的现状,目前国学课程比较多。国学大家也纷纭天下,究竟如何学国学,似乎各有路子,各有侧重,但是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选择一个适合我们个人的学习途径,非常重要。
谈到学习国学,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字:习。 
习的本义是:小鸟反复地试飞,练习多了,就学会了。 在我们古代,四书五经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是0-80岁的终身教育读物。因此,古代读书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一辈子研习四书五经等经典的过程。 但是,在目前的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我们潜心经典,只靠古代经典来学习,有一定难度。
习的意思就是一遍遍体会、练习。学习的根本不是一遍遍读,而是“仿效”、“修习”、践行。
这种体悟、修习,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不是学习单纯的知识。 是的,静心学习很重要,但是如何学习?从哪儿入手呢? 很多人都困惑了。很多人把《弟子规》当做国学入门书,其实不一定就见效。我的建议,是从读诗入手,来读书,学国学。 为什么要从诗歌入手学国学呢? 由诗歌入国学,首先就因为它便于记诵和掌握,其次因为能让人习得诗意的能力,第三,从诗歌掌握基本的国学与传统文化内容,学以致用;第四,通过诗歌学习,提高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最后,通过提高诗意鉴赏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要知道,古代的杰出诗人,都是学问家,他们在诗歌上体现出的才艺,都令人叹为观止。所以,由诗歌学习,入门学国学,其实是与优秀的诗人、学问家、艺术家深入学习的过程,一首诗里,就会有太多的诗人的感悟、见识、学问。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形式,把一首诗学透,以后想忘记都难。
我们就以一首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来谈谈如何通过诗歌,来学习国学,领略诗歌中的国学与传统文化之美。最后,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实践,有所裨益。 用最美的诗歌来想家:《静夜思》赏读 一、“家”是什么? 我们来说说“家”的概念。 我们先来看看古文字的“家”的写法:
 这个“家”字的上边是一个宝盖头“宀”。汉字的“宀”是跟房屋建筑物有关的,读mián。“家”字的上边就是房子,房子里边放的是什么?是个动物——猪。
从古文字入手,学诗歌,就是先解决“言象意”的问题。孔子谈到学习,教育他儿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强调学诗歌(古代诗歌经典就是《诗经》)
儒家还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就是主张从诗歌入手来学习。并不主张从其他经典来学习。所以孔子是个诗意国学的开山人。

庞德:“用象形构成的中文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的是诗的;相反,一大行的英文字却不易成为诗。” 格雷厄姆:“中国文字能够提高诗的视觉形象表现力”,“而且它们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想像。”

佛家也反对着相,不主张执着于外相。 所以,我理解的国学:通过物质形态(文献、建筑、典章、器物等)与非物质形态(风俗、习惯、礼仪、观念等),呈现并承载着植根于世代国人内心的社会实践、生活方式、艺术风范、学术探索、诗意情怀、审美趣味、人生理想和终极关怀。

立足于这首《静夜思》,我们就是致力于探究这首诗的文字、意象,意境,然后逼近诗人的情感与爱。 
我们再看金文的“家”字,更明确、更形象。金文的“家”字,房子里面也是个猪,这个猪还在撒欢,头朝下翻跟头。多么活泼的字!多有家的温馨气氛!在古代,人畜住在一起,跟现在的西方一个样。西方家庭养的宠物是家里的一员,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如果你到云南少数民族居住区旅游,在少数民族居住区也可以看到上面住人下面养猪的房子。
 这是篆文“家”的写法。宀的下面也是一个猪,这个“豕”读shǐ。有一个成语叫“狼奔豕突”,“豕”就是猪。 通过这些“家”的字形,可以看到,家是一个很温馨的场所,人畜在一块其乐融融的。这个猪肯定没有拴绳子,所以这个“家”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温馨、温暖、和睦。
对中国人而言,家永远是我们的归宿和依靠,人们常说: “我想有个家。” “我要安居乐业。” “我想回家。”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最容易想家?是离家在外的时候,是在外边受到挫折和欺负的时候,是特别冷的时候,是缺钱缺衣服的时候,还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总之,就是你不开心的时候,你都会特别想家。“家”就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那么国学是什么?就是文化意义上的心灵家园。不是学文化、学国学多么有现实的用处,而是因为我们都要有一个精神和感情的依托,我们要去跟过去的人,跟我们的过去建立一个关联,我们的想家也会因为这些“古意”而变得更生动、更有含蕴。
我们古代的人想家时,会是什么样的?他们没有电话,没有微信、短信、微博,也没有飞机,没有汽车,没有高速公路,回一趟家会很难,这时候怎么办呢?
一个常见的方式是写信:鸿雁传书、尺素传书。“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或者捎口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以免家人担心挂念。
古人通过诗、通过口信、通过文字、通过物件来传达对家乡的思念,所以古人的大量诗词里都有想家的话题,思乡成为古代诗歌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家”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永远的念想,所以人到了老年就想回家,这样的回家叫“叶落归根”。唐代贺知章有一首诗叫《回乡偶书》,里面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句子,写的就是年老回乡。
在古代诗歌里,想家的诗篇是最容易引起当时以及后来人的共鸣的。他们用诗歌来想家,让我们感受到家的美好,感受到想家的诗意、深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一首诗:《静夜思》。
二、《静夜思》的标题 读到这个标题的“思”,我们往往读为第一声,但是在古诗特别是唐代的诗,这个“思”字做动词讲的时候应该读第四声sì。古诗有一种以秋天的愁思sì为题,就叫《秋思sì》。“思”在这里是动词。
但是我们一般都把这个字读成sī了。其实很多字在读为动词的时候,一般都读去声。比如“食”、“衣”、“冠”等,作动词时,就要读去声。
这个“思”怎么写呢?字的上边不是“田”,而是“囟门”的“囟”,下边是心,“心之官则思”,古人认为心脏有思的功能,“囟门”跟我们的心脏是相通的,所以就有了这个“思”。我们有什么感受、思想、心情都可以用“思”。在做动词解时,读sì,表示思念。
我们可以这样字斟句酌,将每一个字,每一个意象都有深入的理解。
三、《静夜思》的版本 李白的《静夜思》大家都会读,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李白的原作。很少有人知道,关于这首诗,大概有很多个版本,影响最大的是清代《唐诗三百首》版本和宋代的版本。
清代《唐诗三百首》通行的这个版本是这样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们一直以为这首诗是李白的原作,其实是错的。——这首诗是明清文人修改以后的版本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古人写诗,要体现出自己在遣词造句上的高超技巧,是很忌讳在一首诗重复使用一些字词的。甚至书法创作也忌讳一篇作品中有笔法完全重复的行笔与字形结构,所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的20多个“之”字,个个都不一样。这些原因都基于艺术家以挑战突破自我、不重复自我为准则。 “明月光”、“望明月”,这样的遣词,放唐代会被人嘲笑的。古诗里惜字如金,每一个字蕴含着足够多的信息,用了两个“明月”就太浪费了。关于这两个“明月”,我们后边再进行解读。
除了《唐诗三百首》的这个版本之外,还有一个宋代的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这个版本跟我们现在熟知的明清代版相比,有一些区别。一个是“明月光”,一个是“看月光”;一个是“举头望山月”,一个是“举头望明月”。
对于这几个版本,我们做一点简单的说明。
在宋代刊行的《李太白文集》,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以及洪迈所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这首诗都是这样的。到了元代,萧士赟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里沿用的还是这样的文字;明代初年“闽中十子”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也仍然是这样。甚至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藏的宋刊本《李太白文集》里的这首诗,也是如此。
曾经有日本的学生发现日本学生学的《静夜思》的文字跟中国人学的不一样,于是,经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明代人有擅改前人文字的毛病,总觉得自己比古人高明,这一点上跟很多中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者很相似。明代赵宦光撰、黄习远重刻于万历年间的《万首唐人绝句》里就开始动刀修改了。诗歌的第一句“床前看月光”保留原样没有改动,只把第三句改成了“举头望明月”。
到了清代,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静夜思》的第一句就被改成了“床前明月光”,但奇怪的是第三句还是原来的“举头望山月”,没有采纳万历本的《万首唐人绝句》里改动的第三句“举头望明月”。
到了1763年,当时是乾隆时期,集篡改之大成的蘅塘退士来了。他编了我们今天很熟悉的《唐诗三百首》,吸纳了明清文人改动的地方,将明刊本的《万首唐人绝句》与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融为一炉,成了今天的模样。《静夜思》的改编版本因为《唐诗三百首》的广为流行,而今家喻户晓了。
尽管如此,1705年康熙钦定刊行的《全唐诗》,在收入《静夜思》时,就坚决遵照宋刊本《李太白文集》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现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仍然沿用了这个版本。反倒是我们老百姓和我们的教科书,依然参照了被后人篡改的《静夜思》的版本。其实想想也不奇怪,我们的小学生教科书,最善于向明清时期的文人学习,编写语文教科书的人,从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出发,动辄就把收入的文字刀劈斧砍。可见,我们尊重李白的知识产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尊重知识产权,也有必要从尊重李白《静夜思》的原貌开始。
我们大概梳理了一下《静夜思》的版本情况,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耳熟能详的《静夜思》的诗句,在从唐代到宋代,再到元明清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原本最接近李白原作的《静夜思》反而令人感到陌生了。
大家可以看到,一首诗,其实背后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学习的过程,就是摆脱受蒙蔽的状态的过程。
四、作者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关于古人的姓、名、字、号,我们要多说几句: 古人的姓名,第一个层面是姓,李白姓李。先秦时期还要分姓和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屈原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屈原为芈姓屈氏,所以叫屈原,不叫芈原。后来简单化了,只称姓。 第二个层面是“名”。李白名“白”。
第三个层面是“字”。古人,特别是古代有文化的男人,会有一个“字”,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屈原在《离骚》里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姓芈,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字是对名字进一步的补充、解释或者矫正,李白的字“太白”就是说明“白”这个名的。杜甫字“子美”,这个“甫”字,《说文》里这么解释:“甫,男子美称也。”所以,他的字为“子美”。子也是男子的美称,名和字合一了。还如:杜牧,字牧之。名和字也是合一的。孟浩然实际姓孟名浩,字浩然。
第四个层面,是“号”。李清照“号”什么?——“易安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号多用来形容自己的情操、情怀。居士大家都知道,佛家在家修行的弟子叫居士,所以以“居士”为号,就表达自己是一个对佛家弟子,是一个有超脱尘世追求的人。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信仰,没有敬畏心。“青莲”的“莲”就是“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情操的象征,以此为“号”,表达自己的情怀和精神追求。
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写在哪儿、是什么时候写的? 从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起,我们的老师教我们学这首诗,没有告诉我们这些细节;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不知道更多关于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详细情况。要知道,李白在哪儿写、为什么写这首诗,对我们解读、欣赏这首诗是很有关系的。
古人谈到文学批评,有一个标准叫“知人论世”。也就是说,你要知道一个作者整个的人生的轨迹,要知道当时他的世界、时代的状况以及所发生的变化,知道他的遭遇,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他的创作。如果不这样,你的解释可能会是瞎解。
这首诗是写在哪儿的呢?——写在扬州。 唐代的扬州是一个大都市,与成都(古称益州)并称“扬一益二”。扬州当时东西联接长江水路,南北有京杭大运河,交通很发达,非常繁华。所以当时几乎各地的名士,都会到扬州游历。“春风十里扬州路”、“烟花三月下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古往今来,扬州都是这样迷人,这样令人神往。成都也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从益州万里桥,乘船沿着岷江、长江,过巴东三峡,“千里江陵一日还”,到江陵,到南京,进入东吴,直达扬州。成都到扬州号称万里路。
725年,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后游历,于726年到了扬州。当年秋天,在扬州生了一场大病,有的说当时住在他一个朋友的家里,有的说他在扬州城南的一个旅店里,总之过得比较惨。那年的农历的九月十五日,中秋节刚过了一个月。我们可以想象中秋节他没有回家,九月十五日的时候,天已经凉了,所以才出现了“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天冷的时候、没钱的时候、没有冬衣的时候,他都会想家。他在这个时候想家是很正常的。
李白还写了一首《秋夕旅怀》。《秋夕旅怀》这首诗里,我们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思乡之情: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这首诗写得比较长,把他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写的这个《秋夕旅怀》表达的是人在旅途的秋天的伤感。大家看这里的“断”、“寒”、“悲”、“泣”,直抒胸臆,比较悲伤。 而在《静夜思》里,他的感伤是淡淡的,但是,他的思念,却是非常浓烈的。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将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在浅显易懂的话语中举重若轻地呈现出来了。
我们在这儿谈到李白的《静夜思》写在他26岁的时候,也是他第一次出门远行。但是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一个叫孙宏亮的在《<静夜思>考证——兼与张一民、王彩琴二先生商榷》一文中认为《静夜思》作于天宝六年(747年)至天宝八载年(749年)秋,并认为李白这首诗作于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这样的考证和探究,对于了解李白其人其诗是有一定意义的。 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课题来深入研究。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我们都可以见仁见智,进行大胆而周密的考证与探讨。
所以,我们姑且取李白于26岁在扬州写这首诗的观点。
五、《静夜思》诗意阐释 且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明代版本的,宋代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里的“床”不是我们现在睡觉的床。 床是坐具,不是卧具,在唐代的时候依然是这样,所以我们判断这个床指的不是睡觉的床。从史料和考古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推理,进一步推断出来诗里的“床”不是睡觉的床。
首先,李白这首诗写的不是室内。诗里提到“月光”“疑是地上霜”,根据这句诗,我们来推断一下在唐代房间里能不能看到满地的月光如霜。要知道,古代的房屋窗户,不像我们现在大飘窗、大落地窗、钢化玻璃、真空玻璃。那时候没有玻璃窗,所以,采光不会太好。 我们现在说的“窗”,其实本意是开在屋顶的“天窗”;开在墙上的叫“牖”。
“窗”的甲骨文和金文,像圆形的洞孔里插着短木条,就是用来采光、通风、换气的。
《说文》里说:“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古者室必有户有牖。牖东户西。皆南向。”在先秦时代,多把窗子称为“牖”。如《诗经·召南·采苹》:“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我们这就有必要考察一下唐代的建筑格局。以下几张图片是目前我们国内仅存的几座唐代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省。


根据实物,以及唐代史料,我们知道唐代建筑有几个特点: 唐以前,一般老百姓的房间比较小,墙上的窗户也比较小,窗户进来的光线,简直可以直接照到北墙。《淮南子·说山训》说:“受光于牖,照北壁。受光于户,照室中无遗物。”又说:“十牖毕开,不若一户之明。”可见古代的窗户差不多是户的十分之一。从上面的图片可印证这一点。 唐代老百姓用的窗户通行直棂窗,一般棂木条为单排,则为固定不可开闭,但可挂帘,或者糊纸,是半透明状的。按照营造法式;窗棂木宽二寸,厚七分,两棂之间间隔宽一寸。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建的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幕窗用纸,竹帘紵帏,率是称焉。”窗下墙为编竹抹泥,窗用纸糊,窗外种竹。
白居易住宅中的“窗”,就是这种直棂窗。糊的就是窗纸。常用绵纸糊窗户,现在的有些农村还有。我们看古装武侠电影,有侠客夜间到了窗前,悄悄用舌尖把窗户纸舔出一个小洞,往里偷窥。所以有个俗语叫“捅破窗户纸”,就是这么来的。东北的几大怪里,也有“窗户纸糊在外”。东北天冷风大,窗户纸不像南方是从室内向外糊,而是相反。 除了用纸糊窗以外,也有用“明瓦”的记载,“明瓦”是一种半透明的蛎蚌片,由人工磨制而成,透光率远不及现代的玻璃片。这样,直棂窗的透光率,最多只能达到三分之一。减小棂木宽度,虽可增加透光率,但是太窄,糊窗户纸就不容易糊得结实。但无论是“明瓦”,还是窗户纸,其透光性都是跟现在的玻璃没法比的。
带勾阑的活动窗户,宋代才流行起来;有的窗户下部还设有矮版墙,其上覆木板为椅,外侧置围栏,支起窗户,可以凭栏远眺。双开或单开的窗户,是宋代以后才有的。
我们看看下图,这是成都杜甫草堂的照片。安史之乱时,杜甫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草堂。现在的杜甫草堂复原以前的模样,窗户也是唐代的直棂窗。

草堂外观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唐代的窗户不大,也没有玻璃窗,所以,不管是用什么来采光,在夜间,透光性都很差,不可能达到现在玻璃的效果,所以从不太透明的窗户透过的月光,在室内的地上印上一个明显的带窗棂影子的窗的形状,有些白白的,不可能让室内的地上白茫茫跟下霜一样,不可能让李白“疑是地上霜”。 到了明代以后,很多建筑的窗户依然如此。方苞的《狱中杂记》写道:“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就提到牖和窗的格局。
当时是深秋,中秋节后一个月,天气凉了,也不可能开着窗户睡觉,所以我们可以说,李白不是在室内看月亮的,或者讲,李白“看月光”,不可能在房间里看,只能是在外面空地上。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这个“床前明月光”、“床前看月光”里的“床”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睡床,既然月光也无法照得室内坐具前的地上白亮如霜,那么,这个“床”到底会是什么呢?
那么我要告诉大家,这首诗里的“床”的意思,是“井边的围栏”。你可能想不到吧?
古今很多词语的意义或者读音,随着时代的变迁,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语言发展中常见的现象。这个“床”字的意义的变化,就是一例。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出自李白的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男孩来了,骑一个竹马绕着“床”跑,我们现在知道他不可能那么没礼貌地钻到小女孩家的卧室里,绕着人家的坐床跑。这个“绕床弄青梅”的“床”,应当是“井栏”。小男孩带着小女孩,在开阔热闹的井边空地上,绕着井栏做游戏。
“床”是井边的围栏,是井栏,我们看到以前的井都会有一个围栏。其实看看小篆里的“井”字,我们就一下子明白了。
 我们看到这个字中间的一点是什么?代表井水,用一点来表示井里的水。旁边这四道是什么?就是四边的围栏。为什么井边要有围栏?它防止小孩、老人和牲畜在看不清的时候掉到井里头,旁边要给它围起来。 那么很多人估计都会又有了新问题:李白想家,跟这个床,也就是跟井和井边的围栏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再进行一个深入的解读。
大家会发现,这是一种层层剥皮的解读方法。与国外新批评的close reading的方法是一致的。
为什么这首诗要写到井? 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大部分都是水,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我们中国漫长的农耕生活更离不开水,人需要喝水,牲畜也需要喝水,土地需要灌溉。我们很多时候都离不开水,再加上古代的生产力低下,所以古人就只能靠水源来选择聚居地,哪个地方有水,就在那儿打口井,绕着这口井,大家就定居下来,有水就可以生活了,就可以生产了。于是形成了村落、集市。
古时候就曾按照每八户为一井来管理。管理的土地也叫“井田”,大家分的一块一块的土地,都跟井字一样的。我们在飞机上看下边的田地都是一个一个的“井”字。井田制用这个字取形,也跟井有关系。 后来需要交换物资,所以这个时候比如我要卖个菜,我要卖点水果。卖东西做生意需要用水,那个时候也没有自来水什么的,只能喝井水、河水,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家做交易也都靠近有井的地方,交易的场所又叫“市井”。《白虎通》说:“因井为市,故言市井。”后来我们说某某真是个市井小人,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唯利是图,太贪图小利了。这个井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很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
可见,从井边的围栏围住了井口,到床上四周的围栏围住床,这种意义上的关联,使得床的意义最后固定为表示睡觉的卧具、像床一样的器械和设备这些义项上了。比如“车床”、“蹦蹦床”、“河床”、“单人床”等等。
再回到李白的这首诗来。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李白想家跟他看到的这口“井”的关联了。要知道在短短20个字的一首诗里,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一定会做到惜字如金,让每个字都有最大的信息量,让每个字各得其用,所以,出现在诗歌里的每个字,都是有其深意的。他不可能随随便便写井边的围栏,原来他是要用这个“井”的意象来表现思乡的感情。这个“井”、“床”在诗里一出现,我们就知道他要想家了,它已经形成了一个象征,一个文化上的意象,看到井就会想到我家那个井跟这个一样,所以看到这口井就会油然想家,这样想开去,我的家人现在看到家里的井,也会同样在想我。通过“井”,乃至代表井的围栏“床”,可以实现思念这样的交互,情感已经在暗自涌动了。所以古诗的妙处,在于通过一些物象、意象来表达情感,重在含蓄、回味。现在很多人写文章,过于直白,反而显得平淡无味了。我们写文章,就要学习这种通过某些有代表性的物象与风景来寄托、呈现我们内心的情感。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我们写抒情类文章、游记类文章,都有很大的启发。
如果当时情况不允许你去找别人、打扰别人,你该怎么办? 你会不会写诗、写一段文字记录你的感受和心情? 你会不会画画,用图画记录、表达你的感情? 你会不会写一首歌,唱出你的心情? 总之,人要艺术地生活,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无穷的滋味。
以上是我为6-14岁的孩子们,以及从清华教授到孩子家长,以及语文教师们讲解《静夜思》的整理文字的片段,这是我目前在做的诗意国学的课程,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展开讲这首诗的全部,如果有机会,可以在线下与大家交流。 希望大家都从古诗中领略诗意的魅力,喜乐常在!
以下为在线互动实录: 问:不知道美国的国学是什么? 答:国外好像没有这么称呼自己国家的学问为国学的。我们谈到国学,包括美国的汉学家,也总是拿来指中国的。少用来指美国的文化学术。
问:国学是中国特有的称呼吗,那日本呢? 答:日本并不把自己的文化称为国学。这个称呼应该是我们国独有的。 问:现在的孩子就是教他们背诗,不管懂不懂,先背下来再说。这种做法对吗? 答:目前我们的教育重视孩子们背诵诗歌,但是,却主张先背诵,等以后长大再理解,这是错误的。我们的教育,无法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记诵。它把孩子的时间占满,然后用那些考试的内容挤占这些记忆空间和时间,孩子用不上,慢慢就会忘记。 所以,我主张,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要从理解开始,来学习诗歌,学习国学。只有理解了,才会深刻记住。理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