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23)王宗岳《十三势歌》简释2

 松柏99 2015-09-17

(原创23)王宗岳《十三势歌》简释2————传统经典选修(4)

(2009-03-28 22:35:45)

4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此句有两解,1、从技击看,可视为静以待敌,以静制动,蓄势待发之态,触动是“静如处子,动如飙风”,可以用裸露的电线来比喻,电线虽然有电,但他静静地在那是个静态,可是你如果用手去接触它,电流会于瞬间通遍你的全身,或者把你打出去。高功夫者待敌制敌亦可类此。这个动还有松静之动、悠闲之动的意思,更高级的动,其动和静没有什么明显的分别。尽管对手(敌人)是千变万化的,我以不变应万变,更能显示出神奇之效用;如果从气功角度分解,静中触动动犹静,是讲自发功在站庄之初是静态的,待气机发动时,如同突然的触电一样,真气于顺间充遍全身,自发的运动即开始了,这种动是气流逆向的冲击运动,是有规律的整体运动。律动和静,在特定的理论层次里是相通的,比如,人乘坐匀速行驶的车船,如果不参照外在的事物,人的感觉是静态的。古人讲:“静时静,动时亦静,动静一如。”这主要是讲练功者的精神活动。在此处亦有静极生动,动静一体,动静不二之意。“因敌变化”之敌,是指自身的滞点,古人练功先练己,打人先打己,实际上练习内功,是先以己为敌,以己为对象,先练自身的通透度。自发功一经发动身体哪里有滞点,气机会自己去冲击,又因为冲击身体的经穴、经脉、五脏六腑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外在的形体现象和内在的气机变化,自己都会觉得神奇,觉得不可思矣!

另外,庞明老师还讲:自发功在对实战中会因敌人招式变化而自动地变招应敌,此现象被视为神奇!

5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此句关键在一势字,第一,理解为姿势、招势,那就是说在练拳有了一定基础后,要认真地揣摩揆度编拳者安排姿势时的用意,在明了用意的基础上,神与形合,神与意合,练拳无人如有人,用借假修真之法练拳,会取得更快收获。第二种,势字可解为气势,练自发功,气势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能认真地体察气机的变化,及时察照气机的走向,能达事半功倍之效。得来不觉费功夫之句实应指因练自发功而得内功。练自发功,只要真气发动,意念察照或随着气机的运动就行了,练两、三个小时也不觉得累,而且很舒服。所以用自发功练通透,练内功,得来“内功”是不觉得费功夫的。古人练功多有百日筑基、百日冲关者,如能真正进入角色地练习自发功一百天,那效果真是不可估量,说百日能顶三年、五载亦不为过。自发功运动能很快地放松柔软形体,畅通身体的经络气血,换力换劲,关键在于它的运动是整体的运动,是人体的先天真气使内脏之气加速混化混元,形成体内的和谐性、整体性。自发功是练功、长功之捷径,但其理法多有深奥之处,难为世人理解,在过去是不传之秘法,即使是今天这众师弘法的盛世,自发功的妙理也未真正展现于世,比者自02年研练半自发功(混元脉冲拳静动庄),并传授数位同道,确知自发功于练拳练功有神奇妙益。

 

(原创23)王宗岳《十三势歌》简释2————传统经典选修(4)

6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此四句是写练拳练功的具体关窍的,(1)意守腰间,在腰部聚气,以使气贴于背、练气入骨。作者用留心二字是很巧妙的,留心是将心留在那里,有观注、察照之意,要似守非守。(2)腹内空松、宁静,此静是以空腹为前提的,只有食物消化干净,才能更好地达到空松,空松能使脏腑功能处于休眠状态,目的是为了发动人体的真气。自发功和各种庄功,都是以发动真气为契机的。(3)垂尾闾和领百会,这样能使整条脊柱“拉直”,使人体之气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使神得养、头脑清明。

7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推字,一般认为即指太极推手,包括单人推手,双人推手,定式推手和活步推手等。一般教学在盘架有了基础后,可进行推手训练,用粘连黏随之法,练习人的敏感性。听自由,即依人或称顺遂,是练习听劲的开始。

若从气功角度理解,可视为单人的推手采气功法,特别是开合之词,用的更为形象。智能气功之《捧气贯顶法》是高妙之采气、聚气之法,整套功法包括起收式共五节,其中的两手、两臂的推揉、开合动作重复的最多,也是整套功法的核心,推揉、开合姿势亦可作为单独的功法集中练习。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单练此式10分钟、半小时至一小时。

这里的推揉即屈伸动作,是以腰发劲,以肩为轴,大小臂屈伸,手心做含吐。开合的姿势有好多种,总体讲它是练习采气、聚气的。通过放松增强了气的通畅度,通过意念和无形无象的外气相合,增强了意识凝聚气的能力,同时更强化了人的敏感度。练功夫,一开始就去感触无形之气,这是高起点,更是训练听劲的诀窍。笔者89101日学捧功,至1231日,右手中指即出现了放气现象,标志着气以通达手之末梢。两月练功,气达指端并出现放气之现象,更充分地说明了《捧功》练气是高妙法。

练习推揉、开合时,腰为主宰,肩为轴心,手臂之屈伸、开合,如同鞭绳之缠绕,亦似纛旗随风之飘舞,处处体现圆柔、顺遂、依人之性,真是听任自由。

(原创23)王宗岳《十三势歌》简释2————传统经典选修(4) 

8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此两句,一般认为,学习太极拳基础架时须要明师亲口传授,待学架、练架、正架后就靠自己勤苦修炼了。练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息二字可解为不间断之意。功夫是无止境的,功夫层次之高低,就要凭自己持之以恒地自修了。

功夫无息四字,另有解释。智能气功的创编人庞明老师之意,“功夫无息”四字应为“功到无息”。古气功“无息”二字指呼吸之间的停顿,或指体呼吸,胎息,龟息等。气功修炼者如果达到上述呼吸状态,即已进入了较高的修炼层次,对自身内部的功能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的功夫就可以自己修炼了。

 

9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体用是各种拳术、各种技艺的整体内容。体是方法、方式,用是目的,是结果。具体到太极拳这个融养生和技击为一炉的功法上,可以说拳架,庄法,各种技法(包括技击姿势)都是它的体;内以养生,外以制敌,是它的用。“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句,已将意气和形体的主次关系说的非常明白了,不多赘述。

须特别说明的是内外之用不可强分,即使是练力,练发劲,练器械,练击打,练擒拿技法,亦有以通为养之效。

10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上述二句是歌诀的最后收尾,看似简单,实有讨论之处。想字亦有用详者;推字有两解,一是推断、推想、推理之义,二是推手之义,此句关键是推字之释义。最后用“益寿延年不老春”七字,直白地明确了练习十三势的根本目标。(原创23)王宗岳《十三势歌》简释2————传统经典选修(4)

宗岳师对修练太极功夫之用赋予了如此高尚的内函,实是深明哲理的。

太极拳的套路,以武术技击之姿势为体;“练拳无人如有人”,明确地告诫盘架者,要用临敌的心态来练拳,这都说明了练拳是为了技击。因此,很有一部分练拳者,认为练拳是武术,武术就是为了技击,为了制敌。并错误地认为技击就是练拳的核心,是目的。所以,有的人刚一学会拳架,即钻研擒拿技法,找人试力、试技。更有甚者,在还没有放松柔软形体,换力化拙的情况下,又去练击打,练“硬功”了。这种在错误理论指导下所产生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但违背了太极功理的正道,也不符合所有内家功夫修炼的宗旨。

武术、武道,都是一个武字,但这里有不同的修练方法,不同的指导思想,不同的追求,还有修炼者达到的不同的功夫层次。

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练武防身,练武制敌正是不得已而用之。其实,有好多高人,绝技深藏,终身未得一用。古之武字,上戈下止,源于会意。其意指军事,延伸之,指战争、杀伐。“不得已而用之”,是自卫之战,是正义之战,是以武止武。

止戈为武,是中国古圣贤企盼和平之良苦用心的体现,是我们习武练功者应该镌刻心头的名言。若能真正明了止戈之意,就会自觉地端正修练的思想了。

 “拳虽小术,亦含大道之理。”技击之用,不得已而为之,其用是备用也,健身,修身,升华自身才是根本大用。练一分有一分之功效,练十分得十分之善果。愿修炼者善解先师歌诀之大义,树立高尚的求学思想,恭勤修炼,善始善终。

 (原创23)王宗岳《十三势歌》简释2————传统经典选修(4)

 

11、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息

后四句是歌诀的笔者或后人对歌诀的推重,希望学者认真地研读、揣摩、体会这字字珠玑般的一百四十个字。修炼上乘功夫者,应拳功并练,理法并重,方能事半功倍。如果只知一味的埋头苦练,而不明功理,到头来只能是枉费功夫,留下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