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元末明初人,为武当派的开山祖师,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被三代皇帝赐予封号,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同时,张三丰也是位武学大师,他所创的武学流派至少有十七支。 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有正、邪两教,所谓释﹑儒﹑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一家,“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 张祖师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说法呢?因为自唐以来,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强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却从未停止过。元朝时有儒士论及三教,说佛是黄金,仙是白玉,儒是粮食,指出金玉虽贵,但有它无多,无它不少,而社会不可一日无粮。这个视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后隐藏着对佛、道的贬斥。张三丰提倡三教同一之说,实际上是为道教、佛教辩护。他只承认有正邪之别,否认有三教之分,指出所谓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他说,儒、佛、道都讲道,它们的社会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差别不大。张三丰强调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佛道也就不远了。 从宗教历史上来说,佛道一家的思潮是从晋朝开始的。最初这么看的原因,是因为佛教刚传入中国时,被很多人认为是本土宗教--道教的一个分支;而且为了便于传播,佛教的很多教义最初也是借助道教的概念加以解释的,正由于这个原因,当时很多人认为佛道是一家,这也是佛道一家论点的最初起源。 佛 道一家的论点分析涉及到哲学层面,应该是在明朝中叶开始的。这个时候,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同时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儒学已经分别进入佛、道两个宗教,佛 教和道教都汲取了儒家的一些理论,融入了自己的教义核心。这种融入的结果使得一些人认为,佛道两家实际上在修行最终目标上没有什么区别,是一样的。 但是实际上,二者虽然接近,其根本还是有所不同。大体有这么几个论点可以简单的阐述两者的差异: 1、佛家修性,道家修命。最后殊途同归的境界是性命双修。起初侧重的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