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 (案例)

 旋风少女fbp 2015-09-17

邹忌讽齐王纳谏 (案例)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运用多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过程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字的意思。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这个字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这两字是相通的。 
  [设计目的](解说标题,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解说,既让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常识的积累。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师生对话,营造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要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好,开始了。 
 (生自读课文
: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 
  (生读注释
 [设计目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 
: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  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 

 (学生准备
:,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来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1: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好的。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还有没有同学能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2: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两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好,你来。 
  生3: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 
  [设计目的](简说故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要给学生足够的说话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说话才能,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点、适时点拨不足,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简说到位。 
: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大家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好,开始。 
  (学生准备
:好了,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同桌互相审查
:,展示你们编的练习题。 
  生1: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朝于齐谤讥于市朝的意思,朝于齐的意思。 
   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的意思,“门庭若市表示

3:我找的是两个,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闻寡人之耳者这个的意思。 
   4:我找的是”,“朝服衣冠”“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指朝廷,“皆朝于齐”“是指朝见。 
  生5:还有三个字。朝廷之臣”,“由此观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代指徐公。 

 生6:我也是补充,补充,还有皆以美于徐公”,“的意思。 
   
  生7:我觉得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我找的是两个,“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是知道。 

:我觉得文中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利用休息时间都找出来 

 [设计目的](让学生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设置练习学生完成的常规模式,展开大面积的学生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重点的词。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婉言规劝;,直言规劝;,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诬蔑,还有造谣,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四个、四个、两个、两个。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下面再来做一件事——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 忌不自信 弗如远甚 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时时而间进
   (学生自主翻译
:“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齐读)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弗如远甚:不如(徐公)相差很远。地方千里:土地纵横千里。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设计目的](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讲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且受到学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 

: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开始思考。 
  (学生自主思考后互相研究
:各抒己见,哪一位先来
  生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原因而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生1:“”“”“ 
: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 
  生2: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因为邹忌如果不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这个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生2: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我认为邹忌不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下一个是王曰:‘!’”这个,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生3:我也说是这个字。单单一个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他品了一个,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生4: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这个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生5: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生6: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从这个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 
 师:,我来小结一下。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看这个,“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字抓的很好。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再看,第二个字   “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师: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很感谢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 
  [设计目的](思”“二字是本文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这两个字的作用,引导学生亲自探究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教学反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说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第一、更新了教学观念,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努力地挖掘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一观念无疑是使学生耳目一新,精神一振,宛如一股清泉流入久已干涸的心田。这样,他们的兴致就来了,热情也来了,发挥学习的潜力也就不是难事。在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尝到了被重视的甜头,从而就更有兴致和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学有所得。

第二、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及恰当的引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欲望。 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和创造欲望,只有在较为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才有尽情的发挥和展现的可能。本课的设计无不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也无不给了学生自由驰骋、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无不给了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正因如此,学生才有了那么多令人折服的创造。

第三、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学生固有的表现欲在合适的环境里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是学生争强好胜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思维积极、灵性闪耀的表现,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正是积极创造的外化。正因此,这种积极的竞争局面促使学生创造并进一步出新出奇,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同时,这堂课我也有失败之处,首先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确精练,有些罗嗦。其次在讲课过程中,预设的学生活动因为学生的紧张没有完全的展开,而面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我没有非常灵活有效地改变策略,来消除学生紧张心理,调节课堂气氛。而且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还不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些做的都不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既掌握知识,又训练创新思维并提高素质,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直思索并努力解决的问题。这堂课的教学让我对古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这次有益的尝试促进学生竞争更加激烈,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氛围更加浓烈。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我们课堂所需要的,也正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久久期盼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