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熟读经典勤临证 发皇古义创新说——王永炎谈治学(8)

 寂寞在繁衍 2015-09-17

  中医有“善医者不能自医”之说,王教授认为,对“善医者不能自医”应该客观理解。它不是指医生治不好自己的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而是不能治疗自己的其他方面的“疾病”。即:不学无术之病,脉证罔辨之病,轻忽人命之病,遵守时套之病,药似对症之病,曲顺人情之病(清·吴楚在《医验录》)。医生如果染上这些疾病,必须及早治疗,否则害人害己,遗患无穷。

  不学无术之病  王教授非常重视学术的传承研究,认为“学”属于理论层次,“术”属于经验层次。学不丰则术亦贫,学为术之基,术为学之用。医生只有不断学习钻研,才能使学与术同步增长,才能提高水平,治病救人。

  王教授指出,不学无术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就是“吃老本”。评上教授,拿到博士学位,随师出徒,就认为大功告成,精通医道,不肯花工夫忍受“十年寒窗”的勤学之苦,不读历代贤圣哲言,古今经典著作。靠家学、师承、职称、学位、头衔吃老本,也是不学无术。

  脉证罔辨之病  中医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是一以贯之的连续过程。医生如果不辨脉证,不研医理,只死记某药可治某病,某病当用某方,这也是为医者的大病。

  古人对于疑似难决之证,一定要凭脉诊决断。中医虽然有“从脉不从证,从证不从脉”之论。“不从”,是不从于外在的表象,而从于疾病的本质,是“从其真不从其假,不从其外貌而从其神髓。”医生如果不辨脉证,临床少有不颠倒错乱者。

  轻忽人命之病  “医家有割股之心。”为了治病救人,医生可以为患者无私奉献。如果对患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草率应付,敷衍了事,耽误病情,诊治失误,或者技术不精,怕担责任,对任何疾病,都开具一些四平八稳的方剂,轻病必渐加重,重病必渐至死。顾忌自己的名与利,不顾他人之死与生,这都是轻忽人命之病。

  遵守时套之病  天下事最便利的,莫过于按套路进行;危害最大的,也莫过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按套路治病,不精求医理、深究药性、详察病情,医生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圆机活法、三因治宜等无从谈起。《庄子》“致精无形”的境界难以企及。医生变成胶柱鼓瑟,按图索骥、拘方治病的匠人,治好的患者屈指可数,无效患者比比皆是。概当今利益驱动,一小时诊十数名病患,三五分钟依“套路”处方应病,则误人误病不为少见,企盼医者将心思放在病家身上,当自责改正。

  药似对证之病  医贵详察,切忌似是而非。孔子曰:“恶似而非者,不恶其非。”错误不可怕,最怕的是似是而非。

  医生临证在于权衡,在于用药;用药之妙,在于辨证。如果一见发热,就用柴胡黄芩头痛则用川芎藁本腹胀则用枳壳厚朴口渴则用麦冬花粉,其他一概不问,只说这是对证药。如此之类,看似对证,实则误人。

  中医临床用药变化多端。有些药物,看起来似乎不对证而实际对证,不仅在形似之间。如果不求其真,但求其似,则药不但不去病,反会增病;药不但不救人,反误人误病。

  曲顺人情之病  有的医生,或者为了讨病人欢喜,或者为了让旁人称赞,或者为了和其他医生融洽关系而曲顺人情;有些医生以随波逐流为良法,以同流合污为趋时,不求病家有实效,但愿众医无闲言。之所以曲顺人情,关键在于自己无真知灼见,既怕担风险,又怕没利益,只能随风转舵,阿谀顺从

  医生如果患有以上“疾病”是亟需医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