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烦躁和不安呢?当看到这个问题时,莫名戳中了心中的痛点。因为,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无时无刻的处在不安之中? 为买不起房、升不了职这种大家都苦恼的问题而不安也就罢了,可更多是时候,是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就觉得烦躁,或者无来由的,就觉得不安。 这不是很像患得患失精神有问题的人吗? 如果你对身边亲密的人,表达了这种不安,他们也会觉得你脑子出了问题。工作稳定,有人疼有人爱,一切按部就班,怎么就不能让你有安全感呢? 可事实是,即使拼命工作,拼命赚钱,拼命锻炼身体,拼命捯饬自己,这种不安全感仍然存在。只要停下来,就会害怕,觉得这拥有的一切都不真实,总有一天会消失。 有时,自己也会很奇怪,环顾四周,为什么只有我如此不安,而有的人却能逍遥自在的过生活呢? ▼ 在《我们为何如此不安》这本书里,作者加藤谛三为不安的人找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作者觉得,人只有拥有一个不会被任何人窥视、专属于自己的世界时,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感。通过营造这样的世界,把内心的孩子小心藏放,认真听他的声音,才能合理地实现他的意愿。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存在表面的成熟大人和内心的幼稚小孩两个层面。照顾好内心那小孩就会活得自在,而照顾不好,不承认那幼稚的存在,就会感到不安全。 而不安的人,通常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还有幼稚的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个“成熟”的大人。殊不知,自己的不安,多是内心的那个小孩在捣乱。 为什么会不承认有内心的小孩呢?因为他们从小就是以乖宝宝形象长大,大人不让撒娇,不让任性,他们认为对,就听着,也照做。他们也觉得,长大了就需要成熟,一切幼稚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的那个幼稚小孩不是不存在,只是被慢慢的“无意识化”了。内心的小孩想要耍赖、任性,但由于表面的大人不允许撒娇,所以需求长时间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变得不安和压抑。 这些不安的人,在外人看来,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人,甚至还是更好的那一群人。表面看起来他们遵守规则、努力工作、与人为善,日子过得平静有趣,可不知道,其实他们的内心根本就不平静。他们有这样的表现,只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别人认可,而不是出于本心。所以,即使他们看起来暂时获得了安全感,也会因为别人的表现和自己的期望不符,而随时面临崩溃。 因为,他们根本就是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 其实,不安的人,更想别人替他们承担责任。 表面上,他们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为了责任而努力,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责怪别人,而是责怪自己。这不是装,而是他觉得,这些都“应该”他来承担。但是,在无意识里,他是怎么想的呢?他希望,别人能替自己承担责任。但别人哪知道你是这么想的呀?所以,就导致了焦虑和不安,因为他内心的声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 其实,不安的人更努力,因为他们心理太焦虑。 因为只有完成一件事,又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内心焦虑的人才能有成就感。而他觉得,正是这种成就感,才可以让他们无视内心的空虚。而内心的空虚越是深刻,掩埋它就需要越大的成就感,无论这种成就感是事业上的、学业上的、还是娱乐上的。而一旦离开工作,他们就不得不面对内心的空虚了。所以,他们并不是因为勤奋才努力的。 其实,不安的人,就是会因为不可能的小事儿而心情不好。 别人问我去哪儿吃?为了显得成熟,通常会说,“去哪家店都一样”。但心中其实已经有理想的店,如果和原先设想的不一样,就会不开心。但自己的内心又会PS说,这么点小事为什么会计较呢?但心理终归是不痛快的,就会从别的地方开始找茬。如果你莫名的觉得不开心,往往就是因为这种不可能的小事儿发生了。 其实,不安的人,更容易受伤。 通常,内心不安的人对谁都非常客气。这并不是因为喜欢对方,而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怕受到伤害。“越是对自己失望的人,越是想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所以人能对自己好,恰恰说明了对爱的饥渴。如果从内心信赖自己,就不需要总是勉强别人展现忠诚,也不需要时时刻刻期盼着别人可以表达的爱。 ▼ 而怎么才能摆脱这种不安呢? 对于不安的人来讲,他们就是迷失了自我,看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了解自己、看清自己就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 第一步,就是要承认自己并不是那么优秀开始。 之所以会抱住“我很优秀”的自画像不放手,就是因为没有按照自然的感情而活着。这一过程,一定会伴随着不安,你没有察觉到,那里有一个弱小的自己,没有决断力的自己,靠不住的自己,无力的自己。不是说要否定自己的优秀之处,也不是要成为坏的自己。而是要面对这样的自画像放手,从而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第二步,就是真心变得对自己好,做自己最好的理解者。 日常生活中要对自己好,好好照顾自己,允许自己撒娇。与人交往疲惫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强作欢颜。累了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一个人歇会儿吧。自己感觉舒服的衣服,就允许自己穿上吧,没必要穿上别人喜欢的衣服。哪怕你多在意别人的目光,别人也没法对你的人生负责。不管你多勤奋要实现他人的期待,他人也无法填满你内心的虚无。能担负起你人生的人,只有你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