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的发明:沈括用石油制墨

 老庄. 2015-09-18

  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文人再熟悉不过的物品。其中,墨作为写字绘画的显色材料,地位自是不低。

  历朝历代关于墨的研制都不曾间断,然而,优良的墨却并不多见。宋代的石油烟墨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发明者是沈括,他不仅是位科学家、政治家,还是文人雅士,著有《梦溪笔谈》一书。

文房四宝邮票(网络图)

文房四宝邮票(网络图)

  我国早在战国前就开始用墨(那时称为“烟”或是“炭黑”),最初使用的“烟”,据猜测就是用杂木和草烧结(把粉状物转变成致密体)而成的,制法粗糙。 后来,为了提高质量,人们改用松柴烧结,再后来又加入了桐油、麻子油和猪油烧结。如今,我们知道,桐油、麻子油和猪油这几种油脂在氧气不足的环境下会受热 分解,可以得到黑色粉末状物质,即古人所谓的“烟灰”。当然,古人虽然知道如何制得烟灰,但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沈括所处的宋代, 是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都达到高度发展的时期, 也正是中国古墨由单一品种转变为多品种的时期。其中最突出的成果就是石油烟墨的出现。制墨史上,千百年来,主要原料都是松树,许多地区因为取古松烧制烟, 大规模地砍伐松树。这样做不仅影响到生存环境,还加剧了墨源的匮乏。沈括看到了这种现象,十分担忧,他想用一种新材料代替松木制墨,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没有合适的烟种。

  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沈括在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任职时,在当地人的引导下,发现了一种物质——脂水,后来他把它命名为“石油”。

位于杭州余杭区的沈括墓园(网络图)

位于杭州余杭区的沈括墓园(网络图)

  石油一般被发现于水边,和砂石、泉水混合着,断断续续地流出来。当地居民知道它是好东西,可以燃烧。就用野鸡的尾巴一点点沾取,收集到罐子中。沈括对 它很是好奇,他学着当地人的样子,收集了一些带回家中。用火点着,不一会儿,就冒出了浓浓的黑烟,很快把房里的帐幔熏成黑色。沈括赶紧将其移到了屋外,望 着缕缕黑烟,他不禁想到可不可以用这种烟来制墨呢?

  这个点子让沈括眼前一亮,然而想一想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就麻烦的多了。首先,他得判断这种烟煤质地是否适合制墨。沈括找来扫帚把脂水燃尽后的烟煤扫到一起,细细地观察烟煤颗粒的颜色和粗细程度,他发现烟煤黑亮颗粒较细,是制墨的上选。

  然后是试制过程,因为原料并不充足,他只得把刚刚收集起来的烟煤拿来制作墨,数量太少,不得已他又从帐幔上小心地刮下沾染的烟灰。做成之后,他立刻就拿来毛笔蘸满墨汁在宣纸上写起字来。果然,墨很有光泽,黑漆漆的,松墨都比不上。

  看到墨的出色效果,沈括格外高兴,心里也踏实了许多,“遂大为之”(《梦溪笔谈·石油),并打算把这种墨推广到文人圈子里。

  既然决心要做,他就想做到最好。为了保证原料,他不仅自己收集石油,还向民间征集。听说沈大人要制墨用,百姓们也都纷纷贡献出了自己积攒的一罐罐石油。

古人制墨筛烟图(网络图)

古人制墨筛烟图(网络图)

  沈括清楚地知道,只有道道工序严谨,才能制成烟清、胶匀、坚实的墨。而制墨的三道工序:烧结、用胶和柞捣,缺一不可。

  沈括将收集来的石油用瓷碗悬挂在油灯的上面,利用点燃的油灯的温度使之燃烧分解,整个烧结的过程,沈括没有离开半步,随结随清扫,生怕烧老了影响色相。

  随后是筛烟,他用筛子细细地过滤去杂,筛出颗粒均匀细腻的炭黑粒。

  用胶的难点在如何确定胶和烟的比例,沈括先将筛好的炭黑粒分成几堆,分别配上不同量的胶,进行柞捣制作并观察墨的效果。几经实验终于掌握了最佳配比, 不过这一点他并没有记录在《梦溪笔谈》中,不知是想给大家留个悬念还是别的什么就无从得知了,但这也为石油制墨法的失传埋下了伏笔。

  最后就是为了防止胶和烟混合不均匀,使得成墨脆却不坚硬,或是墨液发涩,沈括加大了柞捣量和搓揉量。

  经过三道工序的严格制作,石油烟墨终于被制成了,这就是后来的“延川石液”,并喜滋滋地宣称:我是开始做它的。又预言道:这种墨以后定会广泛流行。 延川石液(网络图)

延川石液(网络图)

  他的墨一问世,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追捧。和他同时代的文豪苏轼就赞美说“可谓上乘”。当然,这应该是在乌台诗案(苏轼被污写诗讥讽朝廷而下狱,据传沈括是告发者之一)之前。

  不幸的是,沈括的石油制墨的具体方法失传了,但是开启了人们制墨的一个新思路,随后,麻油、猪油等都被拿来烧烟制墨。明代歙县罗小华还发明了桐油取烟制作墨,油烟墨慢慢普及发展了起来。

  制墨在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逐步前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包括漆墨、松烟墨、油烟墨等等。后来,随着钢笔的传入,传统墨市场受到了冲击。 如今,制墨常用的烟是提炼石油后的重油烧成的工业用烟,胶多为牛胶、鱼胶或是化学合成的塑胶,混合后用机械搅拌、捣揉后制成。远不如古人考究,少了那份淡 雅。


(作者:张连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