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言大义65∣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奇葩事件

 菩提冷月 2015-09-18

 作者:冯玄一

原文:

(宋)太宗时,亲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赐第一人及第。

出处:

清·潘永因《宋稗类钞》

背后的故事

1、倒霉的李庶几

从宋代开始,殿试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一项常制。通过会试的人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考试,亲自确定名次。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主持殿试时经常以交卷顺序确定名次,最先交卷的定为状元。他的这个习惯被考生们察觉,所以举子们都希望练就敏捷的文思。当时孙何与李庶几两人是出了名的才子,文章写得相当棒,两人都中了进士,正准备参加殿试。这天,一帮举子们聚在烧饼店里边吃烧饼边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考试上。大家就以烧饼烤熟为时限作诗,先成者为胜。结果李庶几才思敏捷,孙何思维迟缓,思考时间长。于是李庶几胜出。这本来是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但不巧的是举子们的这一举动正好被言事官知道。言事官立即上书皇帝,报告了烧饼店作诗一事,并上纲上线地说举子们行为轻浮,写文章不求深刻,只贪图快速。宋太宗看了奏折,大怒。这年殿试,李庶几最先交卷。倒霉的也是他。太宗也不看他卷子,一顿呵斥将他赶出大殿。孙何因思维迟钝反倒占了大便宜,名列当年第一名。

2、二苏在此,你们还乱啥精神?

苏轼苏辙两兄弟与父亲苏洵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他们父子占了三个,足见地位之高、名声之盛。苏轼兄弟还没有考中进士之前,由于得到文坛大佬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一时间名动京师,蜚声文坛。有一年,他们兄弟二人在京城参加进士考试,那一年参加考试的考生特别多。宰相韩琦和客人聊天聊到招考时,说道:“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这话被传了出去,“于是不试而去者十八九。”

3、为奴婢写诗博眼球

唐懿宗咸通年间,有个叫李昌符的人,参加会试多次都名落孙山。他非常失落。书也懒看,文章也懒写。这天,他深刻地总结了每次会试之所以名落孙山的原因,乃是因为自己没有名气。怎样才能出名呢?他想到一个奇招。“乃作婢仆诗五十首”,散发到长安的公卿大臣家中。李昌符的这些诗水平不高,格调低俗,但是专写奴婢仆人的短处,题材独特,少有人写。他的“诗名”竟然就这样流传开来。最奇葩的是,当年参加会试,他居然就中了进士。

4、我们要求重考

宋代是科举录取人数非常多,远超唐代。最奇葩的是,录取已经结束,因为有考生不服,皇帝居然下令重考。

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的录取工作已经结束,张榜公示新科进士179人。这时候,有人说上书宋太宗,说“在落榜的士人中还有很多有用之才”。于是太宗下令再考一次,结果又录取76人。端拱元年,礼部已张榜录取进士28人,但是有考生不服,又击鼓上访,要求再考一场。当时诸科总录取人数已经高达700余人,但朝廷还是下了补考令,结果又录取进士31人。

5、宋应辰是谁?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各地到开封参加会试的人有几万人,政府任命60位考官,但考试时,签名簿上却有61个人名。主考官查来查去,发现不知怎么的多了个叫宋应辰的人名。他左查右查,实在查不出个名堂。但是必须得有个说法呀!于是对考官们说:“宋,是我大宋国号,又叫应辰,就是顺应良辰吉日之意,这是老天爷提醒我们,这一届考试中有杰出人才呀,大家评卷时一定要注意。”结果,考官们对任何考生都不敢敷衍,所以这一年录取的进士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