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热风劲吹的时候,被瞩目已久的医疗行业也被吹到了风口上。 这是好事。群众也大多欢欣鼓舞,好像日后再怎么造,自己的身体也有了后盾一样。但遇到伤病需要被医院拯救这件事,本身就是我们的软肋。软肋就是软肋,不会因为医疗效率高点,软肋就能变成铠甲。 科技发展对于人,似乎很难单纯地定义是好事还是坏事。就像互联网成就了这个时代,但也侵蚀了你的眼睛,身体,和人际关系。 科技大规模地造福着人类,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大规模的灾难。你能忽略那些灾难,坦然说科技的发达就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达么?不,它还不能表示人类文明走上了正轨。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是人类“聪明”的大脑衍生出来的发展工具。至于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是福是祸,全看我们怎样用它。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人类智慧和灵性没有提升的前提下,单一的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祸的可能多于福。 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根源,不是怎样创造和使用、发展这些工具,而是在于人心,在人类的整体意识。工具再发达,人类的意识如果没有达到能驾驭它的相匹配的高度,那就不过是文明的泡沫——让人们最终意识到,文明并没有进化到想像中的高度,那个高度发达的表象,是海市蜃楼,终会打回原形。相反,若人类的意识达到一定高度,工具的发达是会逐渐显化的,即使一时简陋,也不会阻止文明的进程。 绕了这么大一圈,我其实是想说,我们作为普罗大众,从心态上不能总想着:反正还有医院。对于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来说,这是下策,医疗再发达再便利,也不能改变这个原则。 我们对健康的关注重心应该放在预防而非治疗上。所以更应该发展的是“互联网+健康”,即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免疫力,从根源预防疾病发生,日常的小症状能够自我疗愈而不需动用公共医疗。包括那些天灾人祸可能导致的伤害也是应该以预防为首。这才是让人们身心健康真正上一个台阶,也是让永远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率物尽其用的正道。 世界上没有病人,只有不会生活、不够爱自己的人。如果说有病人,那这个病不是从你能看见它感觉到它才叫病,引起这个病的病态生活方式就已经是病了。 在我们目前的环境 、饮食、睡眠和情绪下,身心受到伤害已在所难免,但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在被动伤害发生时他们不懂及时修复,同时还在主动加强自我伤害。 在温水慢烹的日常生活里,失去了敏锐的知觉。不知道对于身体和人生来说难以挽回的底限在哪,看不到所做的事跟将要甚至已经承受的后果间有什么联系,即便隐约感觉到了,但由于后果不是跟着行为立即呈现的,那个警示的声音如此微弱,还没听清,就被更多的喧闹掩盖了。直到被医院开出一纸“判决”,他们认自己如此不幸,“为什么偏偏是我?!”这时候,好消息是,看医生买药很方便,你还有保险,坏消息是——“我们尽力了。” 那么,如果你不想在医院里听尽大夫摧残身心的话语——哪怕是用最温柔的语气说出来的,就请你在生活里温柔地对待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