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冰海明月 2015-09-18
 

  要: 教师的焦虑、急噪、抑郁,以及认知失调、心理失衡、敏感脆弱等心理现象,不仅来自教师职业、社会、家庭及教育评价等外部因素,而且还来自教师专业成长、角色冲突、褒奖思想等内部因素。应该深入研究如何为教师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建立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教师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民主与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化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能够摆正心态,正视困难和压力,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点,价值判断,心理态度和自我反思、自我平衡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一、课题的内涵  

教师心理健康指的是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职业自身和职业外部给教师心理带来影响的因素,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点、价值判断、心理态度和自身的调控能力。本课题通过分析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明确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仅来自教师职业、社会、家庭及教育评价等外部因素,而且还来自教师专业成长、角色冲突、褒奖思想等内部因素。要消除这些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如何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建立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让教师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民主与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化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为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基础和关键。教师的素质不仅包括业务水平、师德修养、身体状况,还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态度、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对于教师的业务和师德等素质,长期以来,已成为上下关注和常抓不懈的内容。而心理健康或心理素质,长期以来未引人注意,包括教师在内也未对此引起重视。特别在课程改革中,要实现教师行为、职责、角色的转变,改变人的培养模式,广大教师将面对新的挑战,承受更大的压力。为此,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对建设一支高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关键问题

    ()目标:分析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消除消极影响的对策;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点、价值判断、心理态度和自我反思、自我平衡能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挑战,不断创新的精神。

    ()关键问题:如何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增强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基本过程:

    l、调查摸底,形成初步方案阶段;

    2、实验研究,进行心理检测阶段;

    3、实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阶段。

    ()基本方法:

    l、成立课题组,选定蕉城三小、城南中心校两所学校做为实验研究基地校;

    2、通过调查摸底,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填写问卷等形式收集材料,拟订实验研究方案;

    3,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建立定期信息反馈制度,定期听课、评课。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心理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进展情况,制订心理健康调查表,对教师进行心理检测,并及时小结;

    4、课题组及时认真地收集、整理、归档课题研究实验材料,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部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要使受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必须心理健康。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还不理想,这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1、外部影响因素

现状之一:职业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一系列的赞誉和美称,在充分肯定教师的光荣、伟大和无私的同时,也给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世人的眼里,教师必须与众不同、言行严谨、为人师表,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纵观过去和现在,身为教师却具有一颗“恨铁不成钢”和无私奉献的责任心。然而,教师的职业是育人的职业,人是能动的,可谓千人千面,差异性极大,如一个班的学生,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他们存在有气质、性格的差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品德修养的差异,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等等。做为教师要完成好繁重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断地熟悉、掌握学生的差异性,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地付出自己的情感与智慧,却往往事与愿违,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责任心强的教师就会气恼、自责、焦虑与不安,责任心弱的教师就会懒散与懈怠。这种付出与收获的反差是教师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根源。

现状之二:家长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通过调查,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高,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子女的资质很高,如我们对100位家长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59位认为自己的子女聪明;38位认为自己的子女聪明,就是不努力;只有3位认为自己的子女智力一般。由此,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见一斑。有些家长还把自已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把子女看成自己人生的延伸,有些家长却把自己从未做到的事情,要求子女做到,使子女不堪重负,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正如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子女达不到别人子女的成绩时,常常想到的不是“人本身的差异性”,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或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产生质疑。这种希望、质疑与教师本身存在的“恨铁不成钢”和高度的责任心相碰撞,更容易使教师产生忧虑和急噪情绪,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状之三:评价机制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在一年多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虽然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但新的评价制度尚未形成,在教师评价工作中,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仍然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过细的量化评分,教师整天忙于应付,处于应激状态,不仅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二是实行“目中有物而无人”的物化管理方式,大大地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如在有些学校管理者的心目中,教师是管理对象之一,与财、物一样,是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是一部可供操作的教育机器。尤其是一些校长片面地理解校长负责制,管理教师就成了一句话——“干得好就干,干不好就走人”。教师十分抵触和反感。三是有的学校对教师实行“末位轮换制或淘汰制”(即在量化评分的基础上,末位两名或一名轮换到条件差的学校去任教或实行待岗),不但教师们整日诚惶诚恐,而且产生了评价的不公。在教师的眼里,认为评价就是检查,领导就是评价者,教师就是被评价者,这种评价缺乏民主、互动、生机和人文关怀。此外,还有各部门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教师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容易产生抑郁、惶恐、不安和冷淡的心理状态,最终抹杀了个性和创新的欲望。

2、自身影响因素

现状之四:角色冲突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功能的拓展,教师所担负的角色日趋复杂。如在社会文化中教师要扮演促进文化革新的角色;在学校中要扮演以学生利益为前提,献身教育事业、信守教育理想的角色,如学生学习的发动者、促进者、人格的塑造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辅导者、父母形象、朋友与知己、学习共同体等等。这些大体可分为教学与管理角色、心理定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些角色具有导致角色冲突和心理压力的重要特点,成为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教师角色的多重性,除容易产生混乱外,还会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能力提出高要求。这就使得教师角色要求过多,角色负荷过重,超出教师能力所限。同时,社会要求扮演的角色与教师自身价值观所认同的角色不可能完全一样,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如朋友角色与权威课堂管理者角色之间的矛盾,学习伙伴角色与师者长者角色之间的矛盾等,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由此造成的教师认知失调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现状之五:专业成长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课程改革朝纵深方向发展,以及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能否转变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运用新的科学成果,不断生成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求得更大的教学效益,已成为评价教师能力水平的新指标,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每位教师的危机感增强了,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成为研究型教师,为课程改革做出更重要的贡献。因而,广大教师渴望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接受培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为搞好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技巧;不断拓宽视野,适应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受教育经费和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来自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尤其是边远山区的教师,缺乏接受必要的再培训的机会,才智枯竭感明显,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心理冲突越突出,时间越长,心理越不平衡,压力越大。

现状之六:褒奖思想导致的心理问题。反思做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新课程改革中,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反思不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种必要手段,而且将成为人的一种美德。然而,教师从过去的“臭老九”到“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对教师赋予了许多赞誉和美称,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等等,这些赞誉和美称在给教师工作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给教师助长了一种乐于接受褒奖的思想。的确,教师具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灵,他们常常会为一个学生的进步、获奖,或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兴奋不已,还会为学生的厌学、逃学、完不成学业任务而伤透脑筋。同时,家长在教师面前,为了自己子女的学习,常常会对教师七拜托八拜托,再加上教师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思想较封闭,为此,教师常常会自我感觉良好或自命清高,滋长了那种乐于接受褒奖的思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也是人,工作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当领导或同行在评价时,提出某些批评或要求改进的意见时,教师往往难以正确对待,难以很好地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谁对我有意见了,谁又想刁难我了,而变得思想敏感、脆弱,甚至出现神经质或小心眼。

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教师心理压力不仅来自教师职业、社会、家庭及教育评价等多方面,而且还来自教师专业成长、角色冲突、褒奖思想等因素,为此,我们在探究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时,应着重从改善外部环境和增强自身素质入手。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思考

1、创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外部环境

1)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教师是人,不是机器,也需要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她)的家庭也许正面临着孩子上学或就业问题、老人卧病、爱人下岗等忧虑,他(她)们也渴望成功,渴望展示自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当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焕发出积极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过度焦虑的人会降低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降低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疲劳和烦恼会使人难以胜任工作的要求。实际上,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感到工作压力大、心理受挫,从而产生种种不良的心理体验。因此,除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各方面都要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给学校与教师创造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外,更主要更直接的是学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机制,把关心教师的生活,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与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一道纳入学校的管理目标,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教师有轻松的心情、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健康的心理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

2)建立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实践表明,过去的自上而下的单主体的专制式的评价机制,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做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改变立足于过去的做法,必须明确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多元互动的教师评价机制。多元互动表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渠道的互动性和流通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多向沟通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方法、途径要多样互通,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个案分析、研讨制度,辅之其他切合实际又可行的做法,同时还要尊重教师发展的需求,个性化的帮助,尤其是专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使评价过程成为全体教师主动、终身发展的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得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做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评价中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又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既要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又要重视教师工作过程;既要关注教师的群体协作、共性发展,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性差异,使评价更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使教师获得全面、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还要把教师纳入学校管理的评价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校的发展进言献策,对学校工作,包括对学校班子的工作绩效开展评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保持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的工作态度。

3)提供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长期来,教师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个体劳动性质比较突出,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展示和专业成长。在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管理者要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行为,要把创造并提供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道德提高和专业成长,做为教师管理的首要任务,要把主要的时间、精力、经费投入到帮助教师成长当中去,自觉充当教师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与教师共同成长。如:①建立以教师轮流主讲的校本培训制度;②建立定期观摩研讨的校本教研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开展示范课,展示自我的教研(课改)成果,并组织多主体参与的评课议课活动;③建立“分工负责,分层开发,个人加减,不断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④结合“行动研究”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并建立教研组或年段集体备课制度;⑤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优质课、教坛新秀、优秀论文等评选活动,让一线教师有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⑥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流通信息渠道,开阔视野,不断充实自我,促进成长。

实践证明,要保证教师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除了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外部环境以外,更要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因此,教师自身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适时调整自身的心态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确保能够“健康育人”、“快乐育人”、“成功育人”。

2、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1)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教育规律,具备教育教学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任务。教师良好的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有很强的号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说,崇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是为师之本,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2)加强自身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民主与法制这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每个公民都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意识,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看,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民主与法制意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条就是依法执教,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必须掌握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依法执教,把学生当成一个公民,一个生命的个体,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看待,克服管教思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要弄清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新课改的要求,转变传统观念,放下长者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师与生、生与生的积极有效互动的教与学氛围。既要明确教师的职业性、示范性,又要明确师与生人格上的平等性,切实提高民主与法制意识。

3)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人生自古有得有失,教师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赞美的欣慰;有困难与压力的焦虑,也有不公与困惑的烦恼。实际上,不管是从事哪种职业的人,还是担任哪种职务的人,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只要能够多元地思考问题,多维度地看待困难和压力,就自然会“心平气和,天宽地阔”了。客观现实中找不到绝对的公平,我们的教师有可能有时连相对的公平也得不到,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价值观,要有辩证思维的哲学理念。如果教师能把这种哲学理念贯穿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就能客观辩证地看待每一件事情,看待得与失,如遇到学校领导的批评,家长的质疑,社会的压力,或者评优评先,参加竞赛等事与愿违的事就会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摆脱焦虑与烦恼,摆脱失衡的心理,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当代,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必须以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谐协调,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对教师而言,天职是教书育人,应有意识地掌握一般的交往知识和技能,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同事之间的交往,以及与领导、家长、朋友、亲人等的交往,形成社会支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交往中要注意控制与克服不良的心理与行为,以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在师生交往中要做到四个“学会”:一是学会了解与尊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形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二是学会理解与宽容学生,学会善待学生的差异,接受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正确对待学生的小毛病。三是学会欣赏与鼓励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或好的见解,一分为二地对待学生的缺点或不足,善意地给予批评指正。四是学会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课堂学习的主题上来,及时启发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并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学会反思、学会倾听、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5)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中小学教师在面对职业、家庭、教育评价以及自身因素影响的同时,面对改革开放大潮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市场经济意识的冲击,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为此我们要把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做为增强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也指出:“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工作,因此,师训部门应该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轨道,采取全员培训与专职培养相结合的做法。各中小学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培训,尤其要把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作为心理健康培训的重点对象。教研部门要成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理论研究机构,培养一批骨干力量,认真开发课程资源,切实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教师了解自我,以便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对挫折的忍耐力,并学会科学地保护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维护者和引导者。

总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的问题,关系到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的问题,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家长、社会各界以及教师自身的广泛关注。在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的外部环境的同时,广大教师应该摆正心态,正视困难和压力,内强素质,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淡薄名利,乐于奉献,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实施新课程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

    l、通过实验,对本课题的内涵、意义、目标与关键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领会,提高了有关方面和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2、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到为教师创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促进教师改善心理环境,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前提。

    3、通过实验,进一步明确只有增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增强教师心理承受力和应对挑战、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根本。         

    4,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包括教师自身也未引起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2、认识不统一,心理健康问题不好界定,需要一个认识磨合的过程。

3、心理健康检测量表的制订缺乏专家的指导。

     4、课题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只能摸着石子过河。

     八、课题继续探究的方向

     1、继续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2、继续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状态检测量表的研制。

     3、继续加强对改善和保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途径等的研究。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