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_行者朱松

 HFADHunter 2015-09-18
《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X

十月,我们《哈巴泪珠》荒野之行的终点是中甸。
中甸现在改名香格里拉。
关于香格里拉,我有两个记忆。
第一, 宣科。
宣科是丽江的一张名片,纳西古乐的推广人。对于音乐,他说过一句话:“音乐不是来自劳动,而是来自恐惧。”这一点,我认同,这一点,很荒野。
第二,《消失的地平线》。
是这本书,让世人知道了一个空降的词——香格里拉,也留给了世人一个谜——香格里拉在哪里?
宣科经过论证后提出——香格里拉是中甸。
据说宣科后来又想把答案改为丽江。
丽江和中甸,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不知算不算得上巧合,《哈巴泪珠》荒野之行的起点是丽江。
从丽江至虎跳峡直上哈巴雪山,在山脊高湖之畔俯视,一边是丽江,一边是中甸,这正是香格里拉之谜的两个选项。我相信,此行的每一位队员在那里一定都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行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消失的地平线》这本神奇的小说原文中关于香格里拉景色的描写。
开篇尽是繁杂的人事描写和对话,翻到手软,终于才在第38页找到第一句写景:
P38:“他(康维)看到的只有一片在浓雾笼罩之下被太阳炙烤成红褐色的荒原。……他隐约可以辨认出长长的,像波涛一样连绵起伏的山脉。”
右边这页也有一句:
P39:“地面被炙烤得就像刚刚开膛的火炉一样灼热。起伏绵延的山脉从地平线上拔起,轮廓峻峭崎岖。飞机掠过山峰,正沿着一条弯曲的山谷飞行,谷底岩石密布,四处都是干涸的河道,看上去就好像是撒满栗子壳的地板。”
↑此两句,完全感受不到美感,且躁躁地热,也许这正是作者当时的情绪。“浓雾”、“炙烤”尽显作者对于原始荒野之地的迷茫和恐惧,极具妖魔化的魔幻色彩。而“长长的……波涛一样的”这样粗陋的描述让人想起没有生活体验之流干瘪的课堂作文。“撒满栗子壳的地板”将此种呆板表现到了极致,牙痒痒到想倾倒整整一桶润滑油到他的词汇库中去。
接下来,又开始描写人与人之间乱七八糟而无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